正文 第33章 培養孩子獨立,從父母學會拒絕開始(3 / 3)

孩子也有犯錯的權利,因此,我們要鼓勵孩子多嚐試,勇於犯錯,敢於麵對失敗,同時設法維護他們的自尊和自信。對此,父母首先必須充滿自信,不能心灰意冷,而應該去激勵孩子,賦予他們更多自信。

不過,要想學會在恰當時機鼓勵孩子,這並非易事。如何鼓勵孩子最合適,是每個父母都應該仔細深究的問題。一個孩子的行為可以顯露出其有多自信:如果孩子對自己能力缺乏自信,他就會表現出缺乏積極性,做事效率低的症狀,並且也不會通過主動參與和奉獻來使自己找到歸屬感。

女兒小時候還不會係鞋帶時,她怎麼也係不好鬆開的鞋帶,每次都是坐著等我過去幫她。後來,再遇到這種情況,她幹脆不自己動手,直接大喊媽媽。這時,如果我每次都不厭其煩地為她係好鞋帶,或用不耐煩的語氣責罵她笨,那麼她就會感覺自己真的很笨,而媽媽卻很厲害,能很快係好鞋帶。維尼芙雷特自然而然就會想,算了吧,我的能力比不上媽媽,也別費勁了,以後係鞋帶都讓媽媽幫我得了,最好衣服也讓她幫我穿得了。

幸運的是,我沒有采取上述兩種方法,而是不斷鼓勵女兒自己學著係鞋帶。隻要她有一點進步,我就大聲誇她:“這次係得不錯,再來一次吧,這次肯定會比上次更好。”終於,在這樣不斷的鼓勵之下,我教會了三歲的女兒自己係鞋帶。

當然,隻有深入了解自己的孩子,才能找到鼓勵孩子的最佳方式。每個孩子特點都不盡相同,所以,父母需要花時間找出這種差異,並據此采取不同的方法。這樣鼓勵孩子效果會更佳,也能更好地幫孩子樹立起自信心,讓孩子不會對自己的能力和價值產生質疑,而是正確地認識自己,這就是為什麼自信的孩子不需要別人評價自己的優良。我們應該鼓勵孩子把握幸福,相信成功是取決於自身努力。而孩子自信心養成的最好方法,就是給孩子機會自主選擇,讓他看到正確的結果。

一年複活節,我家裏來了許多朋友。為了這次盛宴,家裏每個人都忙得不可開交,女兒維尼芙雷特興奮不已,跟著別人來來回回於廚房和客廳之間,希望能幫上點忙,但所有人怕她惹麻煩,嫌她礙事。不時有人喊她“小家夥!讓開”“快放下!這個你不能做,自己玩去吧。”

在我看來,這種情況最容易使孩子的自尊心受傷,正確的做法應該是鼓勵她積極參與。於是,我就讓女兒到廚房裏幫忙。根據她很喜歡吃蛋糕這一點,我就派她負責與之相關的工作。她的工作很簡單,隻要把廚師調配好的原料放進烤爐後,守在一旁,時間一到通知廚師來取就行了。女兒特別賣力,極力想證明自己是一個非常合格的助手。

我接下來又把她叫到餐廳,指導她把鮮花合適地擺放。女兒還就怎麼擺放鮮花最合適給出了自己的看法,並全部都得到了我的采納。我又讓她去完成擺放餐具的工作,並對她說,這個工作是因為她之前表現出色得來的。女兒看了我的示範後,整齊地把餐具擺到了餐桌上,非常不錯地完成了這項工作,其間我隻糾正了她兩三個小錯誤。

晚宴開始後,我首先向客人們說明了女兒一天的工作成果:點心是女兒親手烤的,餐廳是女兒布置的,餐具也是女兒擺放好的。朋友們向女兒鼓掌致謝,她既害羞又激動得小臉通紅。

女兒在這類實踐中體會到了自己的價值,認為自己也有資格參與一些事情,能與別人合作,幫別人更好地完成工作,貢獻自己的一份力。在我看來,讓孩子意識到自己屬於一個集體、家庭,是鼓勵孩子的重點。孩子通過我們的鼓勵會明白:人生真正的樂趣就在於讓周圍的人感覺到自己的存在。孩子還通過鼓勵認識到,隻有勇於嚐試,才會有無窮樂趣,不必苛求盡善盡美。

攀比中受傷的總是孩子

鼓勵對於孩子來說非常重要,但這卻通常是現實生活中父母容易忽略的一點。很多父母覺得孩子們需要的是教育,訓斥和懲罰無疑才是教育的內容所在,這是大錯特錯的。

有一天,女兒的祖母在澆花,我發現女兒正在目不轉睛地看著。過了一會兒,她想幫祖母澆花,便走到祖母身邊,小心地提起了水壺。祖母見狀趕緊阻止她,並把水壺奪過去說:“維尼芙雷特,不許動,你現在還小,做不了這些事情的。你看你,把衣服都弄濕了。”

祖母的話讓女兒覺得自己沒能力做好那些事情。這無疑使她降低了對自身能力的認識,打擊了她,這是祖母所想都沒想到的。

難道孩子兩歲就不能澆花嗎?把地弄濕、把衣服弄濕又有什麼呢?認識那些花花草草,看著自己澆過的花更加美麗,會讓她感到自豪,並產生探索這個世界的勇氣。我們應該給孩子這樣的機會。

女兒三歲那年,我們曾去姐姐家裏度假。記得有一天,我們要趕時間出門看演出。三歲的女兒坐在凳子上穿鞋,半天也沒穿上。這時候,姐姐急了,走到她身邊跟她說:“看你半天也沒穿上,來,姨媽幫你。”姐姐沒幾下就幫女兒穿好了鞋。女兒看著姐姐動作那麼快,又做得那麼好,覺得自己特別沒用,於是自己也不再嚐試係另一隻鞋,幹脆讓姐姐給她穿好。

其實,女兒如果自己穿鞋的話,穿一回不行,可以多試幾次,總會試到很熟練的時候,這時表揚表揚她,她會覺得自己有能力把這件事做得很好,而且對她日後做別的事情也會有所幫助。不過,我姐姐這樣的父母並不在少數,她們往往用自己的言行讓孩子知道:你們還太小,幹不了什麼。

孩子長大後成為最優秀的青年,是每個父母的希望,但他們卻往往懷疑並限製孩子們的積極性,不準孩子通過各種方式發展其能力。例如,孩子想幫媽媽收拾桌子時,媽媽總是一邊喊著“寶貝,別把盤子打碎了”,一邊把盤子奪過來。這樣一來,盤子是沒打碎,但孩子的自信心卻被打碎了。

其實,孩子們喜歡發現自己的優點和能力,即使是在學習摸索的階段也是如此。他們希望嚐試任何事情,因為他們對各種事情充滿了好奇心,都想去嚐試、去挑戰。

這正是孩子們喜歡跟在大人屁股後麵學他們做事的原因。不過,我們卻經常說他們“穿錯了,穿反了”;孩子吃飯的時候,我們總是說“又把衣服弄得髒兮兮的”,然後從他們手裏奪過勺子喂他們吃。我們就是用這種方式,讓孩子覺得自己很沒用,做不了什麼事情。

當孩子不肯張嘴讓我們喂,非要自己吃飯的時候,我們甚至會衝他們發脾氣。我們不知道的是,孩子的積極性就這樣被打擊了。有時候,孩子不肯好好吃飯,就是不張開嘴,有時候甚至把剛喂他的食物都吐出來,然後還覺得特別好玩地對你笑。這個時候,生氣、無奈都沒必要,而你應該做的是思考思考之前孩子的自信心有沒有被你打擊過。

事實上,主動做事是孩子們的天性,在很小的時候,他們就認為自己有能力做事了。如果女兒整天跟在我身後爭著要打雞蛋、澆花、洗盤子,而我告訴她說:“女兒,你還小,去玩吧。”這樣的話,到她十歲我叫她幫我打掃屋子的時候,她可能會跟我說:“媽媽,我不會做,我還要玩呢。”這時候,我必然會很生氣,覺得這孩子太懶了,殊不知正是我之前的做法把女兒帶成了這樣。

另外,還有一種情況會使孩子的自信心受到極大的打擊,那就是拿別人的孩子和自己的孩子比。這種所謂的激勵手段往往是父母所喜歡用的。許多父母認為,要激起孩子的上進心,就要讓他知道別的孩子有多出色,但他們不知道這樣做對孩子非常不利。

每逢聖誕節,我都會帶女兒去姐姐家。女兒很招姐姐喜歡,也很喜歡和姐姐聊天。有一天,女兒在廚房裏跟姐姐閑聊,特別驕傲地告訴姐姐說自己大部分科目都得了A,隻有科學得了B。

姐姐聽後說:“維尼芙雷特,真聰明,每次的成績都那麼好。”說完叫了起來,說:“對了,阿麗森的成績單,我還沒看呢。”說著便叫阿麗森過來。

阿麗森當時就在樓梯上,聽媽媽叫了好幾聲,很不情願地走了過去。

她扭捏地走了過來,我姐姐問她:“你的成績單呢?考得怎麼樣?”阿麗森吞吞吐吐地對我姐姐說:“在房間裏。”

看著阿麗森吞吞吐吐的樣子,姐姐有些生氣了,她提高聲音說:“是不是又沒考好?趕緊拿成績單給我看看。”

阿麗森慢吞吞地把成績單拿來給姐姐看,很多科目都得了C。

“成績這麼差,你怎麼不學學維尼芙雷特,她成績一直都那麼好!你就是不知道學習,太懶,同樣的學習條件,你怎麼就不認真學呢?整個家都替你感到丟人!趕緊給我回你房裏,反省反省,再出來跟我談。趕緊去!聽見沒有,我不想看到你現在這個樣子!……”

阿麗森聽她媽媽訓斥完之後,眼裏含著淚跑回了房間。姐姐在維尼芙雷特麵前訓阿麗森不止一次兩次了。

比維尼芙雷特大兩歲的阿麗森覺得自己就像是個醜小鴨,因為表妹在學習方麵一直都很優秀。其實,阿麗森很需要別人的鼓勵。但是,身邊的表妹總是那麼優秀,讓她覺得自己哪都不行,而且她媽媽的訓斥和攀比反而使她更加喪失了信心。

我覺得,我姐姐的處理方法非常不利於對阿麗森的教育,就這件事情來講有幾個地方做得不對。第一,她原本就對阿麗森沒有信心,因為還沒看成績單的時候,她已經斷定她的成績很糟糕了;第二,她的話讓阿麗森覺得自己沒有用,自己很笨,她讓媽媽感到羞愧,而且媽媽一點兒都不看好她;第三,姐姐老是拿兩個孩子做比較,讓阿麗森懷疑自己的能力。

或許,姐姐是想用責備和比較的方法刺激阿麗森努力學習,並促進阿麗森的好勝心,從而提高她的學習成績。不過,對於缺少鼓勵和自信的孩子而言,這種辦法隻能讓她覺得自己更沒用。隻有關注阿麗森的每一個細小的進步,這才是唯一有效的方法,而不是拿她跟別的小孩做比較。不管成績如何,努力才最重要,這樣其他人就會喜歡她,這才是姐姐應該讓阿麗森清楚的事情。我覺得,每個孩子都有獨特之處,在孩子之間相互比較往往有害無利。因此,父母不能複製別的孩子,而是做到從每個孩子的實際情況出發,讓孩子自立、自信地麵對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