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確鼓勵孩子
和許多年輕父母交流後,我驚訝地發現他們竟然不懂得鼓勵到底為何物,認為鼓勵就是說些好話,誇獎一下。在我看來,這種觀點是完全錯誤的,也可以說是沒有完全明白鼓勵的內涵,沒有認識到鼓勵對孩子成長的重要性。
對於鼓勵,我的看法是,鼓勵可以培養孩子的自信心,是給孩子提供實現自我的機會,其目的是讓孩子明白其能夠在喜愛的領域獲得成就,並且也具備能力影響自己的生活和周遭事物。鼓勵另外一個目的是,讓孩子通過積極應對他喜愛的事,來學習生活的基本技能。因為隻有具備了這類能力,孩子才能在未來個人生活和社交中左右逢源。
父母的偏執與不合理的教育方式是教育失敗的原因之一。例如,有些父母將處罰看作改正孩子錯誤的唯一辦法,這樣一來,鼓勵幾乎就在孩子的生活中絕跡了。父母有時把鼓勵想得太複雜了,其實它完全可以用簡單明了的方式呈現。一個擁抱有時就可以讓孩子快慰。有時,孩子會憂鬱,會不高興地嘟囔,甚至經常哭鬧,這時父母不應該感到不耐煩,甚至自以為是地用體罰來製止孩子這類不可理喻的行為,因為這樣做絕對沒有任何益處,是極不理性的。
維尼芙雷特小時候也常常哭鬧,但我絕不會用責備的方式讓她停下來,而是留心她的表現,並讓她感受到溫暖。我會抱她在懷裏,一遍遍對她說:“你是個乖巧可愛的孩子,媽媽很喜歡你。”女兒這時通常會逐漸從哭泣中緩和過來,直到一切如常。我認為,這類方法最關鍵的是去思索什麼是她真正需要的。例如,女兒哭鬧可能是想讓我不要忽視她,這樣一來,給她一些關愛,就能輕易使她平靜下來。
對父母而言,學會利用正確的時機鼓勵孩子是至關重要的。以維尼芙雷特為例,對她而言,最佳鼓勵時機是在她冷靜之後,特別是她的目的隻是表明權利或報複時。冷靜處理是發生衝突後最有效的方法,如果當下無法平靜下來,或無法抽身,那麼至少也要友善表達自己的感情與目的,而不是逞一時口舌之快,出口傷人。
在教育維尼芙雷特時,我首先考慮的是如何鼓勵和凸顯她的優點,並盡可能保護她的自尊心不受傷害。
三歲時,有段時間,女兒對畫畫的熱情似乎低了很多。對於一向熱衷於畫畫的她,這種情況的出現很是怪異。為了恢複女兒的熱情,我與她做了一次長談。
“維尼芙雷特,你最近有段時間沒畫畫了,為什麼?”
女兒聽完話後,沒有立即回答,而是垂下頭來喃喃自語。
“難道你不喜歡畫畫了嗎?沒關係,跟媽媽說。如果的確不想再畫了,媽媽也不會勉強你畫的。”
“不是這樣的,媽媽,我喜歡畫畫。”
“那為什麼最近很少見你畫呀?”
女兒有些灰心地答道:“我……我總是畫不好。”
“怎麼會?你一直畫得不錯呀。”“才不是呢,我畫得不好。”
“那讓媽媽看看你的畫好嗎?”“不要,我畫得太差了。”
“給媽媽看沒關係的,又不是給別人看,沒準兒我還能幫你呢。”
終於,女兒有些不好意思地把畫都拿了出來。
一看到女兒的畫,我就禁不住讚歎道:“哎呀,畫得真好!你怎麼會認為你畫得很差呢?”
“可是,我覺得那個太陽我還畫得不是很圓。我也不知道什麼原因,圓的東西,像小球呀、蘋果呀,我總是畫不好。”
“可是,為什麼要畫這麼圓呢?沒有必要的呀!”“卡特就畫得很圓,為此,他還總是看我笑話。”
“維尼芙雷特,我們不是一起去看過畫展嗎?你仔細想想,你看到過哪位畫家把蘋果、太陽這類東西畫得很圓嗎?”
女兒思考了一下說:“確實沒有。”
“是呀,你看,藝術家們都不這樣做,為什麼你非要畫這麼圓呢?我想,最好的畫應該是栩栩如生又富含感情,跟圓直與否無關。畫家不講究這個,隻有繪圖員才那麼斤斤計較呢。”
女兒驚奇地看著我,似乎沒有聽明白。
所以,我就向她解釋畫家和繪圖員有什麼區別,讓她明白卡特對她的批評是錯誤的,並點出了女兒每幅畫中的優勢。女兒全神貫注地聽著,眼睛一眨不眨,心頭的鬱悶頓時消解了。
在我看來,像維尼芙特這麼小的孩子,畫得好壞與否並不重要,關鍵是她有沒有畫下去的信心。當然,如果能在鼓勵孩子的同時,讓他們學到一些正確的知識,是最妙不過了。
就我的經驗來看,孩子內心感到痛苦或缺乏信心時,最愚蠢的做法莫過於對他進行嚴厲的責備。隻要父母能給孩子以溫暖的關愛,並掌握時機給予鼓勵,他們就會很好地完成之前沒有能力做好的事,把能做好的事做得更好。
慎重誇獎孩子
假如一個孩子隻有當他獲得別人注意時才會開心,他就無法獲得真正的幸福。原因在於,這種幸福源自於自主獨立的活動中,而非依賴他人的注意。
還是嬰兒時期,維尼芙雷特強烈的參與欲望就有所表現。她渴望融入人群,想和別人一樣有能力。在我看來,這幾乎可以說是所有孩子的天性。這種欲望是種難能可貴的探索精神,更是學習的動力。
有一天整理屋子時,我把剛買的鮮花插到一個漂亮的花瓶裏,並且為了裝飾,我在這個花瓶的瓶底均勻地放了一層石子。
“媽媽,我來幫你吧。”女兒一邊說,一邊就抓起了一把小石子。
“不用了,你別把花瓶打碎了。媽媽來鋪,你在一旁看,好不好?”
“讓我幫忙吧。我不會打碎花瓶的。”女兒堅持要幫我。
我這時有些不耐煩地抓住了她的手,對她說道:“去別的房間玩,否則媽媽會生氣的。”
女兒垂頭喪氣地離開了客廳。我看著她難過的樣子,立刻意識到自己的做法是多麼的不恰當:我這樣做使她的好奇心和敢於探索的精神受到了打擊。所以,我趕忙開口把她叫了回來。
“媽媽覺得,你給媽媽當助手是件好事。過來,我教你怎麼鋪。”頓時,維尼芙雷特眼中顯露出喜悅的神采,過去抓了一把小石子。
“這樣是不對的,維尼芙雷特,應該一個一個放,不要一次拿這麼多,不要用力往瓶子裏扔,要很慢很輕地放進去,以免打碎瓶子。”
就這樣,在我的指引下,她最終很圓滿地完成了這個任務。
女兒做事如此優秀,讓我心裏感慨萬千:一個玻璃花瓶的價值怎麼比得上女兒的自信心重要?為什麼我起初要那麼在意那個花瓶呢?女兒獲得鼓勵後的喜悅之情溢於言表。隻要一點一滴地積累起這種經驗,女兒肯定會日益自信。
任何人成長依靠的都是自己的強項,而非弱點。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既然如此,過於嚴格地要求孩子不能犯錯是十分不合理的。我覺得,我采取的各種措施,都是為了不斷改善自己的育兒方法,而不求在瞬間獲得完美效果,而且達到完美的境界的幾率根本就是零。
我時刻都在觀察女兒日常生活中的點滴進步,隻要我發現哪怕隻是細如牛毛的進步,也會感到深深的欣慰。而同時,維尼芙雷特的一絲進步也會加強我的自信心,讓我堅信自己能夠使女兒變得更優秀。
在我看來,留意方法和時機是最重要的兩項,如此,孩子的自信心才能得到良好的培養和鼓勵。有的方式雖然表麵上似乎是鼓勵,但如果使用不當就會適得其反。這也就是說,有時候,孩子們受到的誇獎反而是對他們自信心的一個打擊。人們也許會不明白,認為這是不可能的。怎麼誇讚孩子會成為對他自信心的打擊?不過,我這種說法並非臆斷,而是事實。我曾經就聽說過這方麵的一個事例:
一位名叫愛伊娜的母親有一次到十一歲女兒的房間,看到房間已被女兒打掃得一塵不染,並且女兒也正認真地在桌子旁寫作業時,心裏充滿喜悅,忍不住誇獎她道:“真是好孩子呀!我什麼也沒說,你卻都做到了。你好乖,太讓媽媽喜歡了。”
然而,之後幾天,愛伊娜沒有繼續誇讚女兒,因為她再沒有主動打掃房間,這時她才明白女兒並沒有她想的那麼乖巧。
出現這種情況不能怪任何人,除了愛伊娜自己,因為她所使用的方法是不正確的。雖然愛伊娜確實是在表揚孩子,但她這樣做會使女兒產生這類想法:“媽媽是因為我打掃了房間才說喜歡我。如果我沒打掃房間,她是不是就不喜歡我了?”我的觀點是,這種誇獎孩子的方式會讓孩子產生錯誤認知,在孩子心中留下這種印象:自己的價值全部是以是否能滿足媽媽或其他人的要求為標準。孩子一得到誇獎,就會覺得自己的個人價值得到了肯定;但是,如果因為房間亂或其他錯誤,媽媽就指責孩子,他們的個人價值和在媽媽心中的地位就會因而降低。長此以往,孩子長大成為社會的一員後,能否適應外麵的世界,將主要依賴他們對他的評論。如果別人誇獎他做得很好,他就會自我感覺良好,並更加努力工作;但是,如果別人說他某件事處理不當,或者沒有對他的成績進行嘉獎,這種情況下,他就會感到很沮喪,甚至沒有了自信。那麼,他就會對如何表現自己不知所措。因此,父母必須慎重選擇讚揚孩子的時機和方法。就我而言,在成長過程中,對於她的巨大進步,我都會毫不吝惜地給予讚美。但對於她一貫能優秀完成的事,我隻會在心裏對她豎起大拇指:“寶貝,你真棒。”
孩子,你要勇敢地表現自己
我從女兒很小的時候就開始讓她自己穿衣服,洗臉,吃飯,上衛生間等,以此培養她的獨立能力。自己能夠做好這些事情,讓女兒覺得很自豪,她清楚自己能夠很好地照顧自己,把自己收拾得幹淨整潔,而且還在不停地學習新東西,掌握新技能。
維尼芙雷特在幼兒階段時就表現出了自己動手的欲望。女兒之所以去抓勺子,是因為她想自己吃飯。很多父母看到孩子抓勺子的時候,往往怕孩子把衣服和桌子弄髒而不讓他們嚐試,而我不一樣。我覺得,如果不給女兒嚐試的機會,她可能認為自己沒能力做這些事情,因而質疑自己,這樣的話就會給她帶來極差的影響。在我看來,比起讓她重新鼓起勇氣來說,衣服滿身湯水要簡單得多。我會讓女兒嚐試她想做的事情。
通常,對年齡較小的孩子,父母總是不放心,總是為孩子奔忙,什麼也不敢讓孩子做。這些父母覺得,他們有責任有義務幫那些較小的孩子,特別是在孩子需要幫助的時候。但我覺得,父母應該控製這種衝動,因為幫助孩子的習慣,會讓父母看不到有些幫助其實是沒有必要的。因為或許某些技能孩子已經學會了。有時候,父母幫孩子做事情,甚至會令孩子反感,他們往往會跟父母說:“我自己做得來。”其實,表現自己的欲望,孩子們從小都有。如果放手讓他們做,比如說照顧自己,或者是幫父母做家務,他們會覺得自己會做那些事情非常了不起,無形中就樹立了自信心。長大以後,這些孩子會非常獨立,喜歡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而且還會樂意幫助其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