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4章 鼓勵對孩子成長至關重要(2 / 3)

直到現在,女兒小時候的一些事情我還記憶猶新,比如說爸爸寫字的時候,她便自己也找來一支筆在紙上寫;我澆花的時候,她要幫我,便提著個玩具桶學我的動作。我知道,女兒這是一種想參與的表現,她是想表現自己。但據我了解,許多孩子的這種表現欲望卻被父母的擔心害怕、悉心嗬護以及包辦打擊了。許多孩子的父母阻止他們做這個,阻止他們做那個,生怕孩子會受傷、東西被打碎或損壞,又或是怕孩子累著。然而,這種做法通常會讓孩子心生自卑,認為自己沒有能力,無形中打擊了孩子的自信心。

其實,孩子的能力並沒有父母想象的那麼差,他們往往會放大孩子的無能,進而打擊孩子的自信和勇氣。我覺得要發掘孩子的智力,應該給他們更多機會去嚐試,並鼓勵他們,要讓他們知道他們能做什麼。通過這樣做,很容易培養出孩子們的自信心,使他們獲得成功。

女兒三歲時,有個朋友告訴我,我們所在的城區要舉辦一次兒童朗讀比賽。後來,我問女兒:“寶貝,有個兒童朗讀比賽,你想參加嗎?”

“想,當然想了,可是……”

“可是什麼?如果想參加,明天媽媽就去給你報名。”“可是,我害怕。”

“害怕什麼?你的朗讀一直都很好的。”

“到時候,肯定有好多人看我朗讀。”

“那怎麼了?你是怕輸嗎?”看著女兒一副猶豫的表情,我想這是個表現並鍛煉她的好機會,不能讓她因為害怕而不去嚐試。於是我決定鼓勵鼓勵她。

“我覺得,你還是應該去參加。不管能不能拿第一,至少都能很好地鍛煉一下你,況且你的朗讀真的很好。如果害怕別人看你,你把注意力放在比賽上,別去看他們就好了。再說了,被許多人看著,沒準還是件好事兒呢!你想想看,大家隻會注意自己喜歡的人,要是沒有人看你,那很可能是大家不喜歡你了。雖然這麼說,可是媽媽覺得大家一定會很喜歡你的。再說,你把自己的朗讀能力展現給大家,這樣有什麼不好呢?不過,我隻是告訴你我的想法,到底參不參加比賽,還是由你自己決定。”

她想了想,最後決定讓我給她報名。

但是,第二天我拿著報名表回到家後,女兒看著報名表一副憂心忡忡的樣子,一點都高興不起來。

我關心地問她:“怎麼了?你後悔了嗎,維尼芙雷特?”“不是,我是擔心我拿不了第一名。”她聲音很低地說。

聽了她的這番話,為消除她的顧慮,我覺得很有必要讓她清楚比賽的目的和意義。

“我覺得之所以舉辦這個比賽,是想讓小朋友們通過參加這樣一個有意義的活動,結識更多的小夥伴兒,讓你們之間多了解、多溝通,同時學到更多的知識。參加比賽是想讓自己的勇氣和能力得到鍛煉,而不是為了拿獎。如果拿到第一,固然是好,即便沒有拿到名次,也沒什麼大不了,我和爸爸不會在乎這個。你是個有能力的孩子,不需要通過比賽名次來證明什麼,我們一直都是這樣認為的。”

女兒聽完我的話頓時高興了起來。我很了解女兒,她很聰明,隻是有點膽小。一個人站在演講台上,麵對那麼多觀眾大聲朗讀,她不敢想象那種場麵。但是開闊女兒的視野,讓她從小學會如何麵對生活,並以此證明自己的能力,從而使她的勇氣得到鍛煉,這才是我想讓她參加這次比賽的目的。

朗讀比賽在一所學校裏舉辦。當天,有很多人去現場。其中有些人是當地關心教育的人士,更多的人則是參加比賽的孩子和他們的家長。輪到女兒演講時,她冷靜地起身走上講台。她站起來的時候,回頭看了看我,好像想跟我說些什麼。我輕輕地握了一下她的小手,堅定地對她說:“你能證明自己是最棒的!”

不出我所料,維尼芙雷特在那天的比賽中拿了第一名。當時,女兒高興極了,不停地抱我,親吻我。自那之後,她在什麼場合都敢於說出自己的看法,再也不像之前那麼膽小了,很樂於表現自己。這一次朗讀比賽,為女兒以後的人生道路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我認為,維尼芙雷特五歲時就能用世界語演講,並為宣傳世界語到處奔走,和她在這次朗讀比賽中獲得的自信不無關係。

獎勵不是目的隻是手段

有一天,我的鄰居安斯特麗太太特別興奮地跑來跟我說:“斯托夫人,今天我按照你的教育方法鼓勵了我的兒子。”

“是嗎?太好了,快跟我講講。”我說。

接著,她便把那天是怎麼鼓勵兒子的情況跟我說了:

那一天,安斯特麗太太從外麵回來,發現九歲的兒子把房間的地板擦得幹幹淨淨,還把房間裏的東西收拾得整整齊齊。由於安斯特麗太太並沒有事先要求兒子這樣做,所以她覺得特別高興。事實上,這是吉姆第一次這樣做,以前人們都說他不講衛生。

安斯特麗太太激動地親吻了兒子,對他說:“我真沒想到你幹了這麼多活,你真是太懂事了。哥哥有沒有幫你呢?”

吉姆說:“這些活都是我自己幹的,隻有我一個人在家,哥哥出去了。”

“啊!真是太棒了。我以前說你懶,真是錯怪你了。現在你已經是個懂事的好孩子了!你真是太讓我喜歡了,如果你哥哥要是能像你一樣勤快,那就好了。”

吉姆聽後很不好意思,他說:“這沒什麼,反正我今天也沒什麼事做。”

安斯特麗夫人對吉姆說:“嗯,你今天表現得很好,我要給你兩塊錢作為獎勵。”

聽她講到這裏,我簡直要暈過去。很明顯,她沒有意識到自己犯了非常嚴重的錯誤,還以為自己對兒子進行了正確的教育,並為此高興不已。雖然她聽說過我鼓勵女兒的方法,卻並沒有理解鼓勵的真正含義。

為什麼呢?吉姆自願主動地做了分外的工作,而且還是在沒有別人幫助的情況下做了這些事情。在這種情況下,母親自然應該表揚他,誇他是個好孩子,表示自己對他的喜愛,甚至希望其他孩子也能像吉姆一樣勤快。這些都沒有錯誤。不過,問題是,安斯特麗夫人錯誤地把這些好評都講給了吉姆聽,把吉姆本人的好壞與他所做的事情畫等號,還和自己愛聯係了起來。整件事情的微妙之處就在這裏。因為,這種做法會讓吉姆在心裏疑問:母親是因為他做的事情才愛他嗎?如果他不這樣做,母親是否依然會愛他?

還有一點,安斯特麗夫人誇獎吉姆,會讓吉姆覺得滿意並充滿自信,認為自己做了事情、付出了努力之後,別人就應該誇獎他。不過,在實際生活中,人們是不會時刻注意表揚他的。有些時候,即便做了好事,也不會得到別人的讚揚。當麵對這樣的冷酷,吉姆會怎麼想?他可能會因此得出“生活不公平”的結論。他甚至會想:真倒黴,我這麼努力,卻沒有人欣賞;我做了那麼事情,卻沒有一個人看在眼裏。如此一來,在現實生活中,吉姆會很容易感到灰心,甚至會不願意做自己本應該做的事情。

還有一點,安斯特麗夫人做得也不對:她不應該給兒子兩塊錢作為獎勵。這樣做,會讓孩子認為做了分外之事必然會得到報酬。如此一來,他就會錯把獲得報酬當成做好事的目的,甚至以後做好事的時候,會希望得到物質獎勵。然而,在現實生活中,孩子不可能每做一件事情都可以得到金錢上的回報。如果吉姆做了好事,母親卻因為太忙沒有注意到,或是忘了獎給他錢,那麼吉姆會怎麼想呢?這時候,他的積極性很可能受到打擊,甚至他做事情的熱情也會被削弱。

在我看來,鼓勵和讚揚的目標應該是孩子的行為,把孩子的好壞和他所做的事情聯係在一起是不對的,把這些與自己對孩子的愛聯係起來,就更不對了。要使孩子獲得成就感和滿足感,就應該表揚孩子做的事情。

這樣的事情,我也在教育兒女的過程中碰到過。女兒常常幫我幹些家務,甚至是做些額外的事情。這時候,我總是會鼓勵和稱讚她。不過,我和安斯特麗夫人采取了截然不同的方式。

記得有一個星期天,在我不在家的時候,維尼芙雷特收拾幹淨了屋外的花園。她自己鏟淨了花園裏的雜草,把樹上掉下來的枯葉打掃幹淨,還把花澆了。回來後,看著幹淨的花園,我心裏說不出的高興。我知道一定是女兒做的,因為那天隻有女兒在家。

“維尼芙雷特,你知道是誰這麼能幹,把花園打掃得幹幹淨淨嗎?”“你猜猜。”

“我猜呀,如果不是天使施了魔法,那肯定就是你幹的。”“不是我,還會有誰。”

“真棒。你是怎麼做的呢?”

接著,她跟我講了她掃地、掃落葉、除草、提著小水桶澆花的過程。我牽著女兒的小手,和她一起走到花園裏。

“真是太美了。我頭一次發現我們的花園這麼美。”“真的嗎?”女兒特別高興地問我。

“真的。前些天,我還和爸爸商量要不要拆了它,因為我以前覺得花園不漂亮。可現在我改變主意了。”

“真有這回事啊?”女兒聽我這麼說後更興奮了,自豪地對我說:“不能把家裏的花園拆了,咱家的花園最好看。”

我輕輕地撫摸著女兒的肩膀,對她說:“當然了,這都是你今天的功勞,我也不準別人破壞這裏。我真為你感到高興,真的,你做得太棒了!”

“那麼,有沒有獎勵呢?”“獎勵嗎?”

“吉姆的媽媽會給他錢,獎勵他做好事。”

“維尼芙雷特,想想看,還有什麼獎勵比這麼漂亮的花園更好呢?”

我說這話的意思,聰明的女兒一下子就領會了。她掩飾不住自己的興奮,蹦蹦跳跳起來了。

“最好的獎勵就是美麗。媽媽,我知道了。”

缺乏責任感,找不到真正的價值,不知道自己在社會中的地位與重要性,就會讓孩子感到迷惘,進而失去創造的動力。而且,這種孩子往往比較容易關注一些物質性的、輕浮的事物,且沉迷其中不可自拔。

我們總是不斷地教育孩子,要做一個對社會和人類有用的人。然而,如果不能用事實鼓舞並刺激他們,我們的期望就會顯得空洞而無意義。在我看來,日常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更有助於孩子認識良好品德的重要性,更有助於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因此,家庭才是教育兒童的最佳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