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5章 了解孩子是教育的關鍵(1 / 3)

要充分信任孩子

伊麗貝莎是我的好朋友。她一直很擔心十一歲的兒子會學壞,因為她在兒子的房間裏發現了一個煙鬥。

伊麗莎白拿著煙鬥麵色不善地走到兒子麵前,嚴厲地問:“這是怎麼回事兒?”看起來,她就像並不打算聽兒子的解釋就要進一步盤問和斥責。

兒子不屑地說道:“一個煙鬥而已。”

“怎麼得來的?”

“撿的。”

“在哪撿的?”

兒子說:“今天早上一出門就撿到了,它就在門口的路上。”

聽到這樣的解釋,伊麗莎白十分懷疑地對兒子說:“你別給我耍什麼花樣,這究竟是怎麼回事?你是不是不學好,學那些壞孩子抽煙了?”

兒子說:“沒有,我才沒抽煙呢。”

伊麗莎白說:“是嗎?你以為我會信嗎?”

兒子很生氣,大聲嚷道:“信不信由你,我無所謂!”兒子轉身進了自己的房間,“砰”的一聲關上了房門。

伊麗莎白為這件事十分生氣,她認為自己完全是為了兒子好,可是兒子一點也不理解。

在我看來,事情之所以會這樣,問題的根源在於伊麗莎白溝通的方式,她詢問兒子時的說話方式和口氣並沒有表現出自己的關心,而是一味地用憤怒和不信任刺傷兒子。

之後,伊麗莎白重新思考了整件事情,檢討了自己的態度,她明白自己先入為主的觀點和審問的態度正是兒子懷疑她動機的原因。因而,她決定和兒子敞開心扉談談。第二天,伊麗莎白一看到兒子回來,就對他說:“我們談談,可以嗎?”

兒子冷冷地說了一句:“有什麼好談的?”

伊麗莎白料到會這樣,因此她有充分的心理準備。

“我想,昨天我懷疑你學會了抽煙,還對你發脾氣,你心裏肯定覺得媽媽不關心你,隻能看見你的缺點,是不是?”

這句話觸動了兒子的心。他頓時低聲啜泣起來,說:“是的,媽媽,我覺得在你心裏,我隻是一個負擔,您根本就不關心我,還不如我的那些朋友。”

“你這樣說也沒錯。昨天,我好像看到你和那些壞孩子混到了一起,還學會了抽煙,這讓我又生氣又害怕。在這種情況下,你當然無法感受到我對你的愛。”

直到此時,兒子才終於平靜了下來。

伊麗莎白接著對兒子說:“昨天,媽媽不應該向你發那麼大的火,對此,我感到很抱歉。”

“媽媽,沒關係。你的信任是最重要的,那隻煙鬥真的是我撿來的。”

“我相信你,兒子。我有時候會情緒偏激,因為我害怕你會做出什麼對自己不好的事情。你能給我一次機會,讓我們一起麵對這些問題,重新開始嗎?”

此時,母子間有了以信任與愛為基礎的氣氛,這讓兩個人的關係得到了根本的好轉。這樣的結果讓伊麗莎白感到很高興。這次談話也使兒子明白:母親是由於關心他才會問他,並不是不尊重他的權利。而伊麗莎白也明白了:應該信任孩子。隻有相互信任,教育才能有一個好開始。

父母對孩子寄予厚望,因此對孩子的態度常常會變得偏激。這時,孩子就會覺得父母很冷漠。在父母發脾氣時,孩子會感覺不到絲毫溫暖,甚至會認為父母對自己充滿敵意。在這種情況下,孩子會產生抵觸心理,認為父母不關心自己,不信任自己。就這樣,在不知不覺中,孩子與孩子之間的矛盾被激化了。

我想,父母應當用寬容來善待孩子,隻有這樣孩子才能體會到父母的信任。隻有這樣,孩子才有可能對父母不設防,願意向父母吐露心事。隻有這樣,他們之間的交流才能順利進行。有了彼此間信任的支持,縱使孩子沾染了壞習慣,也更容易改正。

成年人間親密的友誼與融洽的合作關係的建立,尚需要以相互信任為基礎,更不用說對孩子了?在我看來,如果想培養孩子,那麼首先就應該充分相信他,隻有這樣孩子才有可能成為一個優秀的人。隻有信任孩子的能力、才華和品質,他們才能走好人生旅途的第一步。

如何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

身為父母,在孩子尚未出生時,一直懷著惴惴不安甚至焦灼的心情等待著孩子降臨,就像等待自己親手塑造的作品一樣。即將為人母者,十月懷胎,經曆了焦慮、懷疑、肯定、滿意、輕鬆等不同的心路曆程。一朝分娩,孩子用一聲嬌啼宣告自己的到來,而母親又要看著孩子一天天的長大。也許,對於母親而言,這些感受,正是一生中最大的幸福。孩子出生後,即便父母尚且年輕,也會逐漸成熟起來,因為,自此之後,他們就有了一個甜蜜的責任:幫助孩子,把他們撫養成人。

在孩子長大成人前,父母每天都會通過觀察、體驗和摸索逐步了解自己的孩子,一點一滴地熟悉著孩子的一切,不得片刻放鬆。然而,等到孩子成年時,父母是否就是真正了解他們了呢?

全麵了解孩子並非易事,因為孩子們的性格迥異:有的性格靦腆,有的則活潑開朗;有的謹小慎微,有的則一往無前;有的孩子喜動,經常蹦蹦跳跳樂此不疲,有的則喜靜,總是安安靜靜,就像貓一樣溫順……在我看來,在各個方麵關心和照料孩子隻是一方麵,更為重要的是,年輕的父母應當從細微之處觀察自己的孩子,努力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用不同的方法正確地引導孩子,使其能夠更健康、茁壯地成長。

由於家庭背景不同,孩子接受的教育也不盡相同。雖然父母們都會盡自己最大的努力來管教自己的孩子,以期讓他們從小成為一個有教養、明事理、愛學習的人,但是因為所采取的方式、方法不同,結果往往也會大相徑庭。有的父母從來都吝於讚賞自己的孩子,導致孩子的自信心逐漸萎縮;有的父母對孩子嗬護過度,結果造成孩子對父母的依賴,無法很好地發展自身能力。如果孩子從小受到的照顧太多,就得不到必要的鍛煉,成年後通常會變得保守怯弱。

我們需要根據孩子的不同性格,因材施教。作為父母,聽取別人的意見隻是教育的一部分,最主要的還是應當充分了解孩子的個性,以便據此采取最適宜的教育方法。有的父母因為對孩子了解不深入,致使孩子不能正確領會父母的教導。因此,會產生諸多本不應該出現的問題和矛盾。父母最常遇到也是最典型的難題是,在孩子犯錯時,應當怎樣教育。運用各種合理的教育方法,及時幫助孩子改正錯誤,這些看上去很重要,但是前提是,父母必須了解孩子內心的想法,對孩子有充分、全麵的認識,否則什麼教育方法都是無稽之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