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父母自認為很了解孩子,事實上並非如此,因為他們隻從自己的角度出發,主觀臆斷孩子的行為,而沒有花必要的時間和心思了解孩子。他們寧可把時間浪費在向朋友倒苦水,責怪孩子不聽話、不誠實上,卻沒有耐心和孩子認真交流。在我看來,為人父母,這樣的做法很不負責任,是很愚蠢的。
女兒四歲時,有一段時間很淘氣。那時,她會成心把房間的各種東西扔在地上,而且稍有不順就會發脾氣。一次,我發現她的“老毛病”又犯了,就上前詢問她:“維尼芙雷特,你是怎麼了,為什麼要把房間弄得這麼亂?”
聽了我的話,她不但沒有停下來,反而當著我的麵把桌子上的一本書扔到地上。
我指著地上的書對女兒說:“你要幹什麼?趕緊撿起來。”
女兒說:“就不撿。”
“怎麼這麼不聽話。”
女兒答道:“就是不聽。”
聽她這麼說,我扭頭就走了,沒有再多說什麼。我走後,女兒更是變本加厲,我聽見她在大聲喊叫,還不時亂扔東西,從房間裏傳出來“乒乒乓乓”的聲音。
我極力克製自己的憤怒,告訴自己千萬不能爆發。一會兒,她房間裏的吵鬧聲戛然而止,接著是一陣傷心的哭泣聲。
這時,我又走進女兒的房間,和藹地對她說:“你怎麼了,維尼芙雷特,你有什麼心事嗎?”
她隻顧傷心地哭,並不理會我。看著她可憐的樣子,我心裏禁不住有些疼,把她從地上抱了起來。
“媽媽一直認為你是個聽話的孩子,所以我不怪你亂扔東西。我想你一定有什麼煩心事,能告訴媽媽嗎?說不定媽媽能幫你呢。”
聽到這裏,她的心情似乎好了一點,但並沒有停止哭泣。
“好了,不哭了。沒什麼事情是解決不了的。你一直這麼聰明,而且還有媽媽幫你,沒有什麼事情能難倒我們。”
“媽媽,我覺得自己孤獨……”女兒撲到我懷裏放聲大哭。
“媽媽不是天天都和你在一起嗎?你怎麼會孤獨呢?”
“你總是在屋裏自己寫字,從來都不理我,一點也不關心我……”
原來如此。的確,那段時間我要寫很多稿子,工作很忙,所以陪她的時間自然就比以前少了。但是,她居然會為了這件事這麼傷心,這讓我感到很意外。當時,我忽然意識到孩子的心有多麼的敏感,內心世界有多麼的複雜。然而,以前我卻從來沒有想到過這些。於是,我告訴女兒我在做什麼工作,工作的目的是什麼,並讓她理解我。
“維尼芙雷特,不要這樣想。你是媽媽最愛、最在乎的女兒。等媽媽忙完手頭的工作,一定會好好陪你玩。但是,你是一個懂事的孩子,我想你也應該理解媽媽,媽媽也有自己的工作,你肯定能理解對嗎?”
在她確信我仍然愛她之後,女兒就再也沒有故意發脾氣了。有時,我會在工作間隙去看她一眼。她也會十分通情達理地跟我說:“你去忙自己的吧,媽媽,我自己會和自己玩。”
如何實現與孩子無障礙交流
通常父母與孩子交流時,都會采取這樣一種方式:當孩子問“你是不是生氣了?”或“你不高興了嗎?”父母都會滿臉陰沉地說“沒有”;如果孩子關心地問:“媽媽,你又怎麼了?”自己往往會不耐煩地說:“跟你沒關係。”事實上,無論是表情,還是語氣,都已經說明父母是在生氣。孩子的直覺很敏銳,他們能很快領會父母所要表達出來的真實含義。但是,父母們卻似乎很遲鈍,完全沒有意識到自己和孩子說話時口氣的變化。
很多人都明白,父母應當尊重孩子,和孩子平等溝通。但是,在現實生活中,很少有人能真正做到這一點,因為他們做不到用平等的態度對待孩子。父母總是用教訓、糊弄或者引誘的口氣與孩子說話。這樣怎麼可能做到與孩子平等交流呢?就算孩子表麵上沒有對抗,內心也不情願。如果采取這樣的方式,孩子不可能完全信任父母,也不可能說出自己的心裏話。
在我看來,父母應該首先從內心改變自己,就像對待朋友一樣,以平等的方式對待孩子,如此才能順暢地與孩子進行思想交流、溝通。父母總想抓住一切機會向孩子灌輸道理,可事實上,孩子根本不能接受這種“填鴨”式的教育,甚至還會心生厭惡和反感。父母總是希望孩子能事事順從,對孩子提出百般要求,卻不告訴他們為什麼這樣做。長此以往,孩子不僅不會聽話,反而會產生叛逆心理,抵製父母的要求。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交流,尤其是有效的交流,是一門值得研究的藝術。因此在和孩子交流時,應當采取恰當的方式。隻有尊重和理解孩子的想法,才能有效地與孩子交流。
維尼芙雷特六歲生日那天,我想為她舉辦一個生日派對。但是,發請柬時,和她起了一次小小的衝突。
我問她:“你知道伊莎貝爾的地址嗎?”她卻回答:“我不想讓她來。”
“嗯?為什麼呢?你和她不是最要好的朋友嗎?”“不是,她不是我的好朋友。”
“你怎麼能這麼說呢?這樣說話不禮貌。”
“我才不管,我就是不想讓她來。”女兒賭氣地說。
“如果你不願意,那咱們就取消生日派對好了。”我有點生氣地對她說。
女兒說:“取消就取消。”說完頭也不回,就跑進了自己的房間。
猛然間,我意識到自己可能犯了錯誤:她們倆是最要好的夥伴,女兒不想請她,一定有自己的原因。我那樣對她說話,一定讓她很生氣。
一會兒,我自己的心情平複後,就去了女兒的房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