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心理需求很少被成人們關注到,兒童需要更多的時間與人交流,達到心理不斷成熟,所以他們不應該總是被限製在小床上。認識到此問題後,我們首先需要做到從形式上改變育兒方法,根據孩子的具體特點,為他提供一張適合的床,讓他保證適當的睡眠時間,這才能幫助兒童心理成長。兒童也有享受自由的權利,想睡覺就睡覺,想玩耍就玩耍,完全自己支配時間。成人需要做的是丟掉那種高高的嬰兒床,給孩子提供一張緊貼地板的矮床。這種小床直接貼在地板上,再鋪上一條又大又軟的毯子,便宜又方便。孩子可以自己困了就去睡,睡醒後,可以在床上高興地玩耍,也可以自己下床玩耍,隨心所欲,自由自在,不用成人特別的照顧。現在的許多家庭都采用了這種方法。
怎樣培養孩子的愛心
通常,孩子對成人的言行舉止非常在意,也非常敏感,他們內心深處也希望去順從家長的每一個要求。令我們成人出乎意料的是孩子具有一個明顯的特征:孩子們已經做好服從成人的準備了,而且具有非常堅定的意誌。下麵舉一個例子來進一步說明,一個小孩將拖鞋扔在了床上,他的媽媽非常生氣地說:“拖鞋多髒呀,以後不許這樣做。”接著生氣地將床單上的灰塵拍掉。這件事其實沒有結束,因為在以後的日子裏,不管什麼時候,孩子隻要看到拖鞋就會說:“好髒哦!”接著就會跑到床邊去拍床上的灰塵。
麵對這種情況,我們應該怎樣做呢?孩子通常都很敏感,也極易受到成人的影響。所以,我們應該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因為在孩子的腦海裏,我們做的每一件事以及說的每一句話都令他印象深刻。由於服從是孩子這一階段主要的生活內容,所以他們對成人是完全服從的,孩子對給予他引導的成人充滿了愛和崇拜感。在平日的生活裏,當孩子的行為稍微有一點不對頭時,就表明孩子的情緒有些不對勁,這是我們要重視的問題。實際上,孩子非常愛爸爸媽媽的,他們的愛和尊重會隨時給我們,對於我們對他們的教導也能乖巧地聽從。因此,我們必須了解他們的內心,但我們卻往往認為,父母和教師對孩子是如此的疼愛,必須讓孩子去愛他們的父母和教師,甚至愛所有人的主張。但是,誰才是真正教會孩子愛的導師呢?責備孩子活潑好動的人能成為導師嗎?隻會懲罰孩子的人能成為導師嗎?如果以井底之蛙的眼光來看待這個如此寬廣的世界,這樣的人成為孩子愛的導師更是不合格的。
孩子深愛著他的父母是事實,我們已經注意到每當孩子要睡覺的時候,都希望身邊有媽媽陪伴。可是有時候孩子所愛的人卻認為:“這是一種無理取鬧的行為,不能放縱他。如果在孩子睡覺時總是陪伴,容易寵壞孩子的。”這種情況在家人一起吃飯的時候也會發生,有的父母會說,當我們吃飯時,孩子想和我們一起坐在餐桌前,如果不允許的話他就哭鬧不止,這時我們最好以假裝吃飯的時間還沒到來騙他。是的,孩子是小,成人的食物他還不可以吃,但是當成人吃飯的時候,隻要讓孩子在餐桌前看就能滿足他內心的需要了。如果孩子被領到餐桌前,就會立刻不再哭鬧,如果你讓孩子坐在餐桌前了,他還繼續哭鬧的話,說明沒有人關注他。
孩子的內心深處有強烈的歸屬感,孩子非常想成為大家中的一位成員,隻有孩子才會希望連吃飯的時候也要與我們共同度過。當將來某一天你就會忽然意識到再也沒有任何人哀求你在他身邊陪他入睡。我們睡覺時也許想到的隻有自己,隻想著今天發生的事,不會想起父母,這是多麼令人悲哀的事啊!所以隻要孩子在每天晚上睡覺前說:“媽媽,不要走,留下來陪陪我吧!”我們一定要珍惜這人生不會再有的機會。
有時,父母們總是抱怨孩子一醒來就把他們吵醒了,父母有時候不想起床,其實,我們應該和這個跑下床的活潑可愛的孩子保持一致的步調。早晨,太陽出來時是我們進行身體鍛煉的絕佳時間,但父母往往還在睡大覺。孩子輕手輕腳地來到爸爸媽媽床邊,像是在說:“爸爸媽媽起床吧,我們要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早晨出升的太陽在向我們打招呼呢。”這並不是說明孩子們想當教師,他起那麼早就是想跑到你們身邊看看你們,這充分說明了他愛你們。父母要想想孩子搖搖晃晃地走過光線很暗的過廊,他不怕漆黑,來推開半掩的房門走到父母的床邊,小手輕輕地撫摸父母的臉龐。但是父母往往會抱怨:“不要總是一大早就來吵醒我。”孩子可能會說:“我輕輕地,不吵你們,我想親你們一下!”可是父母還會找其他理由來訓斥孩子。用心想象,在生命裏,誰一睜開雙眼就願意和我們在一塊?誰倍加小心地來看我們,不怕任何麻煩,隻是想親親我們?生命中又能發生多少次這樣的事情呢?有時候是我們竟然把這當做是孩子不好的習慣,並且想辦法讓他們改正。這其實是孩子表達愛的一種方式,我們怎麼可以沒有感覺呢?
孩子早早起床,不僅因為他們對美麗的早晨充滿著喜愛之情,還因為他們深愛著自己的父母,盡管父母總是睡過頭。孩子似一縷清風,用一種全新的方式讓我們保持清醒,將我們的知覺來喚醒,帶來我們一天生活的全新開端。孩子用與眾不同的方式,每天早上在我們麵前出現,似乎在說:“爸爸媽媽,你們本可以過得比現在好,可以過一種全新的健康生活。”
原本可以過得更好的我們,在惰性的支配下,生活變得沒有了樂趣。孩子讓我們保持了積極進取的狀態。如果我們不改變自己的惰性,早晚會遭遇挫折,最後會變得頑固不化而麻木不仁。
讓孩子做自己的主人
在這一部分所要講的不單是強調道德方麵的行為人格特質,還在廣泛意義上強調孩子性格的多重性。孩子多重性格涵蓋了智力上和外貌上的特性,也包括孩子將智力上和外貌上的特性結合之後的表現,我們是無法從心理學的角度來分析這種綜合表現的。更加重要的是,我想在本部分中探討原來根本不被重視與探究的那些兒童的特質。
讓我們用曲線圖來表示孩子的活動過程。我們在紙上畫一條代表孩子休息狀態的水平線,水平線以上曲線表示孩子有規律的活動,孩子隨意玩耍或沒有規律的活動用這條水平線以下曲線表示,而孩子活動的程度用曲線和水平線之間的距離來表示,活動時間用曲線的方向來表示。這樣孩子所有的活動時間和規律就在我們的圖形上表示出來了,觀察圖形上最終畫成的一道曲線就能看到孩子活動的整個過程。
我們還可以用這種方法測量一下一個孩子在“兒童之家”的活動:
我們觀察發現,孩子們進入教室後,最初的一段時間很安靜,過一段時間後開始找事情做。這一段時間孩子的活動是有規律的,所以,先向上畫一條曲線。等他玩累的時候,活動開始變得混亂不堪,這時候我們在水平線以下畫上曲線,一直向下畫到他沒有規律地活動的部分。接著,孩子進行另外一項活動,比如,開始時孩子會擺弄帶插座的圓柱體,隨後用蠟筆認認真真地畫一會兒,接著又去和旁邊的小朋友玩耍,這時,曲線第二次畫到水平線的下方。後來,孩子和小夥伴爭吵,這時,曲線應該繼續停留在活動沒有規律的部分。再後來孩子覺得有點累,就隨手拿起幾個小鈴鐺放在秤盤上玩。看起來他覺得這個遊戲挺有意思,就慢慢地專心玩起來,這時,曲線再一次上升到水平線上方有規律的部分。孩子玩夠了,不知道該做些什麼了,此時孩子就會急躁地找老師。
當然,這個活動曲線不能完全顯示孩子玩弄每一種東西的細節,這個問題這裏我們不展開論述。但是絕大部分不能專心的孩子活動規律都與上述曲線描述的狀況相吻合。這些孩子很難做到把注意力從一項活動轉到另一項活動,本來準備半年時間用完的教具,他們在幾個小時內就已經完全用遍了。他們的行為沒有一點章法可循,並且是沒有什麼明確的目的的。從曲線圖上可以觀察到,孩子的活動狀況十分明顯,雖然看不到他有嚴重的無秩序現象,但是做到完全有規律還是很難的。我們可以說,孩子的活動基本保持在有規律和無規律之間。
這種類型的孩子在入學後,通常會做不怎麼難的事情,他會從教具裏找出一些他比較不陌生的東西,不斷反複地練習著以前學過的內容,過一會兒,孩子有點累了,好像無所事事了,這時他的活動曲線就下滑到代表休息狀態的水平線。以上孩子的活動方式,在每一個孩子身上都能體現出來。遇到這種情況,一個教學經驗不是很豐富的教師如何做呢?他可能會認為:孩子在日常生活的練習上已經花了很多時間,又去長時間地擺弄教具,肯定已經累了。教師們認為孩子玩累了自然就沒有辦法去集中注意力,自己也沒有辦法改變現狀。一個心比較軟並且了解當今盛行的心理學理論的教師,會想當然地認為孩子做了太多的事,一定累了,因此教師會讓孩子終止他們目前的活動,帶他們去操場上玩,以此來呼吸一下新鮮空氣。孩子們在操場上拚命地玩鬧,一段時間後,教師把他們帶回教室。孩子們回到教室後,與以前相比,孩子們更容易亂動,更不能集中注意力。孩子們在各項活動中周旋,不停地改變活動,“假累”的現象會一直這樣循環下去。
鑒於以上情況,教師們以為孩子們對他們選擇的活動非常滿意,其實這種想法是錯誤的。孩子們做事情的興趣在短時間內消失,一會兒,他們就感到煩躁,教師們隻好想辦法讓孩子們休息,讓他們換一個地方玩等。可是這些辦法都不管用,孩子們不僅無法繼續專心做原來的事情,而且不能平下心來,對於這樣的情況,教師們也覺得沒什麼辦法去解決。教師們缺乏對孩子充分的了解,因此不能做到尊重孩子的自主權,盡管他們在研究教學方法上十分花心思,但都無濟於事。教師應該摒棄這種習慣性的幹預和指導,因為即使教師在意每一項教學意見和教學計劃,竭盡全力完善教學計劃,但最終他們的努力還是不利於孩子的自然發展,孩子難以從中得到有益的啟發。
事實上,當孩子們心靈深處的潛能被發掘出時,他們內心的焦躁才會得到緩解。這就要求教師對孩子們的自主權能夠給予足夠的尊重,對孩子樹立起信心;要求教師暫時丟棄自己的思想觀念;要求教師能夠保持謙虛,不要把自己對孩子的幫助看成是必要的指導;要求教師一定要耐心,靜靜等待孩子身上發生的巨大轉變。
但是,如果孩子選擇了比以前操作更容易的活動去做,並且這種活動更能吸引他的注意力,那麼他會慢慢獲得內心的平靜。在做這項活動的時候,孩子必須聚精會神,不受到身邊任何事物的影響。
孩子在完成自己的重要工作之後,臉上會出現完全不同於“假累”的表情,“假累”是表麵上看起來累,而現在我們看到他的眼睛充滿光芒,他的身上似乎擁有了全新動力,變得朝氣蓬勃。我們所說的工作的循環,包括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單一的準備工作,這項工作可以引導孩子去接觸事物,並且將孩子帶進第二部分,從事真正重大的工作。在完成工作之後孩子會顯得非常安靜,事實上,隻有在此時孩子才會達到內心的真正的平靜狀態。我們從孩子平靜安寧的神情裏,看到了他們已經找到了全新的真理。這時候,孩子活力四射,不會疲憊,這時孩子表現出就像我們剛剛吃了一頓美餐,或者洗了熱水澡一樣的舒服。我們也都能感受到,吃飯和洗澡雖然是兩種花費力氣的工作,但它們不會讓我們感覺到疲憊,反而讓我們重新充滿了活力。既然我們知道從完成工作中能夠獲得平靜,我們為什麼不讓孩子盡可能地接觸重要工作的機會呢?現在,我想和大家一起探討一下什麼是真正的“休息”?我認為,休息不是完全鬆懈。當我們一點不動的時候,感到全身的肌肉比較僵硬,並不舒服,當我們處於放鬆的狀態時,我們的身體才能得到真正意義上的休息。因此可以推斷,精神的平靜隻有在大腦智慧的勞動中才能獲得。
人的生命是如此的神奇。如果有教師說:“為了使孩子們擁有充沛的精力,我會讓孩子做多種多樣的事情。”我認為這名教師已經真正地了解了孩子,也應該得到大家的尊重和愛戴。我們主動去傾聽孩子生命活動中發出的聲音,才能夠幫助他們做出正確的選擇,讓他們選擇自己真正需要的工作。隻要這位教師對孩子神奇的生命進程持有尊重態度,也始終懷有信心去耐心地等待,這就可以了。把孩子置於沒有壓力的學習環境中,孩子感到快樂而表現得很友善,並且非常願意和教師聊聊自己的心裏話。孩子有和教師說話的意願,表明他心靈的窗戶已經打開了,因為孩子看出了這位教師的智慧和傑出。以前孩子視而不見的所有東西,現在對孩子來說是多麼吸引人。你會驚訝地發現,自己孩子的敏銳感加強了,生活變得更加豐富多彩,對集體活動興致濃厚了。孩子看到生活中這麼多的新鮮事物,孩子聚集足夠的精力是極其重要的。如果麵對一個沒有精氣神的、感情不豐富的孩子,教師的教學不會起到好的作用。這樣的孩子不懂要求,對自己也沒有足夠的自信心,教師即使可以教會他一些東西,但是付出的精力是非常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