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3章 如何照管好你的孩子(1)(3 / 3)

從以上的教學理論中,一個不必去爭論的事實擺在我們麵前,我們突然發現以前教育孩子的方式是非常差勁的。教育孩子時,我們不是從孩子的內在需要出發,一味要求孩子必須服從某個成人的意誌,我們不給孩子發展其自身潛能的機會,總是讓孩子必須遵循這些我們承認要求的外在的東西,這樣的孩子很難獨立,難以成為自己真正的主人。我們不能讓孩子的發展不斷受挫,要指導孩子去尋找一條通往他們自己內心世界的道路。

孩子在工作時能夠專心致誌,也就特別安靜,能夠自覺遵守紀律。教師如果在教學中能夠意識到這一點,就會產生一種特別的溝通方式。比如,一位教師可能會問另一位教師:“這些孩子在你們班表現得怎樣呢?課堂秩序亂嗎?他們遵守紀律嗎?”那位教師可能回答:“嘿!你記不記得以前那個淘氣頑皮的小男孩?他現在已經自覺遵守紀律了。”教師們采用這種方式與孩子們溝通,對孩子的具體情況了如指掌,能夠有針對性地對孩子展開教育,這樣的教育效果頗佳。

也許一件非常簡單的事情就可以讓孩子變得遵守紀律,孩子變得自律,從此走上了自然的心理發展道路。自律的孩子會認為有事可做是一種享受,沒什麼事情可做的時候他會很不習慣,有時候在等人的時候他也不會閑下來,這樣的孩子活力四射。

孩子越是能夠自律地工作,就越會縮短“假累”的時間,在工作結束後,就會相對地延長平靜的時間。因此,安靜的時刻對孩子有著非比尋常的意義,我們要讓孩子有比較多的時間沉浸在他已經完成的工作中。雖然之前的工作似乎已經告一段落,但是他會積極開始下一項觀察世界的活動。當孩子的內心處於安靜的狀態,他就開始認真觀察周圍正在發生的事,他會注意到一些細節,並從中得到一些新發現。

那麼,孩子如何才能專心呢?

需要經曆三個步驟:第一步,為有具體目標的工作做好準備;第二步,以滿足孩子的內在發展要求為出發點;第三步,解答疑問。如果能夠解答孩子心中的疑問,他的表現會發生變化,這是因為孩子經曆了以前沒有經曆的事情有所感悟。孩子開始變得非常聽話,而且他表現出的耐心令人難以置信,更令我們驚訝的是,之前,我們並沒有強調讓孩子聽話或者要求他們要有耐心。

如果一個孩子沒有學會平衡身體,他會因為害怕摔倒而止步不前,不敢亂動胳膊,這樣的孩子走起路來不穩重,隨時可能摔倒,可是如果他學會了保持平衡,他就敢跑敢跳。同理,一個孩子在精神上無法保持平衡,就不能夠專心致誌地思考,自己的行動也無法控製,這樣的孩子跌倒是非常容易的。所以,孩子如果不能夠按照自己的意願去做自己喜歡的事,也就不能聽從別人提出的建議。

服從是一種精神上的敏感表現,也是心靈平靜帶來的結果,更是孩子內心力量的表現。怎樣解釋這種服從力量最好呢?適應可能最合適。生物學家認為,一個人要適應環境需要用極大的力量。這裏所指的適應環境的力量,是一種讓人按自然規律行事,嚐試融入周圍環境的重要力量。事實上,這種適應的力量是在發生作用之前就已存在的,並不是我們需要的時候才會自動出現,而是需要我們提前準備好。

要想讓孩子在發展上達到健全的狀態,就必須讓孩子在精神上達到平衡和協調,這樣孩子才有力量服從。這個道理和自然界中隻有強者才能夠適應環境一樣,能夠順應和服從的人往往是精神上堅強的人。要想讓孩子健康成長,最好竭盡全力地遵從孩子的天性讓其發展。孩子隻要能夠健康成長,其以後的成就實際上遠遠超過我們的期望。

這個孩子整體發展到了何種程度從孩子的精神即專注能力發展的程度上可以看出來,這之後他會控製好他的身體,自如地行動,還能學會十分小心,這一切行為也就視為理所當然,從孩子能夠完全安靜下來這一點我們可以看出,他可以做到全神貫注。孩子做事的專心程度有時候超過成人,孩子達到這一程度的方法我們是不可以忽略的,我們更不要忘了在發展中孩子扮演著怎樣的重要角色。

在這裏,我有必要提醒讀者,對這一整套教育原則,我不是一開始就有非常完善的想法,不是據此來製定合理的教學方法。相反,我是通過觀察孩子的自主權,獲得孩子的尊重,才對這些原則有所了解的。有些規則實際上具有普遍的價值,這正說明了孩子們在自己本能的作用下發現了自己的道路。

用孩子的眼光看孩子的世界

作為父母,總是會有這樣一個疑問:自己孩子眼中的世界到底是什麼樣子的呢?英國兒童健康協會曾在倫敦動物園舉辦的“孩童世界”展覽,這一展覽為人們解決這一問題提供了全新的視角。此次展覽模仿了不同年齡的孩子的體驗。當成年人戴上厚厚的眼鏡時,他們眼前的模糊世界就仿佛是孩子感受到的世界;當他們戴上手套係鞋帶時,體會到的是學步階段嬰兒的動作協調能力。

心理專家認為,這個展覽重現了人的成長經驗,讓成年人重新獲得了對兒童的全新認識。我認為,作為父母,如果沒有經曆過這種降級感覺,永遠無法真正了解孩子。在聖誕節期間的展覽會上,成人會為琳琅滿目的禮品而高興,而在孩童的眼裏,這是一個雜亂的場麵,充滿著人的大腿、屁股、鞋子以及其他龐大的物體。所以,成人們可以把自己的心態落到與孩子一樣的水平線上,用孩子的眼光來看現實世界,這樣大人對孩子的很多想法和行為,就很容易理解了。來看一則實例:一家人到戶外去活動,弟弟和哥哥發生了一點小矛盾,扭打在一起,結果弟弟的鼻子被擦破了一點皮。父母當時既生氣又緊張,把哥倆都教訓了一頓,並責問他們,為什麼不能好好玩,竟然打架?弟弟非常委屈地說:“我和哥哥本來是好好玩的,我們隻是想比比誰的力氣大,摔跤玩,不小心就摔倒了。”哥哥說:“是啊,都是那個地不好,那麼硬,把弟弟的鼻子都弄破了。”聽到這裏,父母不禁臉上有些發紅,是啊,孩子們並沒有因為鼻子的問題而不高興,他們還沉浸在摔跤的樂趣中,摔跤所帶來的樂趣遠遠大於鼻子被碰破這點兒小事;更何況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難免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挫折,俗語說:吃一塹長一智。孩子們都這樣不以為意,當父母的為什麼還要訓斥他們呢?這時父母最需要做的就是告誡他們,以後玩耍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安全。父母應該意識到,孩子眼中的世界與大人眼中的世界是不一樣的,有時甚至是截然不同的。作為成人,不能總是以居高臨下的姿態審視孩子,滔滔不絕地訓斥孩子,而應該蹲下身和孩子在同一水平線上,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才能真正了解孩子。那麼,父母如何才能做到用孩子的眼光看待孩子的世界呢?

首先,學會傾聽,成為孩子忠實的聽眾。孩子是一本無字的書,書的每一頁,浸透著父母的心血和關愛。很多父母把孩子當做“小太陽”,眾多行星圍著“太陽”轉,孩子卻不願當“太陽”,而要做“星星”,因為“太陽”太孤獨,“星星”卻有很多朋友。現在的孩子大多是獨生子,他們害怕孤獨,渴望傾聽,渴望父母當他們的“孩子王”,成為自己的好朋友。因此,聰明的父母是做一個高明的傾聽者,而不是做一個高明的說者。孩子的問題有時候似乎就是“雞蛋裏挑骨頭”,總喜歡“打破沙鍋問到底”,滿腦子都是稀奇古怪的想法,不管孩子的問題在父母看來是多麼簡單、多麼幼稚,父母都應該保持微笑,熱情地看著說話的孩子,並常常表現出驚訝的樣子,讚歎道:“真是這樣嗎?”“我跟你想的一樣哦!”“你的想法太好了,請繼續說!”“你真棒!我簡直不敢相信!”這樣可以表示出對孩子的重視,對孩子所說的話有興趣並感到愉悅。即使父母再忙也不能表現出漫不經心,不能眼睛左顧右盼,手裏不時地翻動書報,嘴裏不停地說著“我早就知道”。對孩子提出的問題進行熱情的點撥,並及時為他們排憂解難。這樣孩子們便會認為你“夠朋友”“了不起”,自然樂意向你敞開心扉。

其次,父母要以孩子的眼光看待孩子的世界,要能尊重孩子,向孩子請教,父母還應知道孩子有自己獨立完整的人格,也有屬於自己的思想。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會逐漸增長自己的知識麵,他們開始獨立觀察、思考問題,也會形成自己的看法和見解。成人如果一味以自己的標準來要求孩子的思考和行動,那麼就會壓抑孩子健康的個性和心理發展,不利於孩子完整人格的培養。因此,父母應該學會和孩子平等相處,遇事多和孩子商量:“這樣做行嗎?”“你喜歡不喜歡?”“這件事這樣處理好不好?”“這樣講你聽得懂嗎?”這樣,孩子可以感受到父母對他的尊重與關心,自覺努力向上,不斷達到父母的期望。

最後,以孩子的眼光看問題,還要對孩子的過錯能以一顆平常心去理解和寬容。俗話說“十個指頭有長短,荷花出水有高低。”不要總是盯著孩子的缺點,不要總是拿自己的孩子和別人的孩子相比,應該將心比心,給孩子充分的理解,對孩子寬容。總之,教育好孩子,父母就必須學會傾聽孩子的心聲,給孩子的評價合情合理,與孩子產生共鳴。如何做到這些呢?前提就是要你用孩子的眼光看孩子的世界。

培養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

孩子的未來就是走向社會,獨立生活,父母不可能跟隨孩子一輩子。所以,對父母來說,不僅要關心孩子的讀書和成績,還要培養孩子獨立處世和生活自理能力,這個對孩子的成長與發展將更為重要。瑪利亞已經十二歲了,但是她是個永遠也長不大的孩子,什麼事情都依賴父母,父母一旦不管,她就什麼都不會做了。每天早上起床,刷牙,洗臉,吃飯,晚上回來做作業,睡覺……父母得給她安排好一切,如果某一天少了一樣,她的生活就陷入混亂。她的父母每天工作都很忙,麵對這樣的情況,也隻能是無可奈何。她的媽媽在心裏總是暗暗羨慕同事的孩子特別懂事,不需要操太多的心。同事也曾建議她不要事事給孩子都安排好,盡量讓她獨立完成,可是她總是不放心,一看到孩子麵對問題茫然無措,手忙腳亂時就不忍心了。瑪利亞在學校的成績優秀,還是班幹部,其他方麵都不錯,老師和同學們都非常喜歡她,可是一回到家裏,她就什麼都不會做了。顯然,瑪利亞是缺乏自我管理能力,而原因就在於她的母親對她過於關心,沒有從小培養她的自理能力,結果讓自己勞心勞力,疲憊不堪。現實生活中,像瑪利亞父母這樣做的有很多,孩子什麼都不會,隻能把自己搞得很累。孩子一升入大學,出現的一個普遍現象就是孩子缺乏生活自理能力。孩子由於缺乏獨立性,把自己弄得非常狼狽,有的孩子不知道怎麼疊被子,有的孩子想吃飯不知道去何處買,有的孩子擁有了新手機卻不知該如何使用,有的孩子不會整理東西,亂擺亂放,經常找不到東西,這樣的情況很多很多。發生這樣的現象,就是因為這些孩子小時候做事情從來不用自己動手,都是父母為他們做好現成的,沒有給他們提供動手的機會。這樣造成的不良影響就是孩子的想象力和思維得不到更好的發展,即便學習成績好,也會成為高分低能的書呆子,不能學以致用,理論脫離實際,這樣的人缺乏創造力,他們隻是記錄知識的機器。由此可見,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是非常重要。那麼,自理能力指的是什麼?如何培養自理能力呢?自理能力一般是指一個人能自己安排學習、生活、工作、交往,能妥善處理自己所遇到的各種問題。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最重要的是放手,大膽讓孩子去實踐,給孩子提供積累經驗的機會。經驗長知識,實踐出能力,隻有在不斷的、長期的實踐中孩子良好的自理能力和生活習慣才能培養出來。這就要求家長不要怕孩子吃苦,也不要怕孩子做不好。盡力讓孩子自己做事情,讓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一定不要替他包辦,而要讓他獨立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