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5章 怎樣做才是真正的尊重孩子(3 / 3)

父母摒棄讓孩子補償的心理,找回平常心

在現代家庭教育中,為什麼在父母與孩子之間存在如此多的衝突?為什麼父母與孩子之間變得如此的無法理解和溝通?這存在很多方麵的原因。原因之一是許多父母持有這樣一種不健康的心態:許多父母往往希望自己過去無法實現的東西,可以在孩子身上能夠得到補償與實現,把孩子當成是自己生命的一種延續,將自己的意誌強加於孩子身上,讓他們按照自己的要求來生活和學習。越是不得誌的父母,對孩子就有越高的期望值;越是壯誌未酬的父母,越是希望在孩子身上得到補償,希望孩子去實現自己未實現的理想。

確實,由於現實生活中的各種各樣的複雜情況以及種種原因,我們失去了很多東西。比如,雖然有的人夢想簡單,還是因為種種原因無法實現;有的人天賦很高,但是,受突然發生變化的社會環境的影響,導致自己發展受到阻礙,從此泯然眾人;有的人具有某方麵的潛力,但是沒有懂行人的指點和培養,錯過了自己能力發展的“關鍵期”,隻能遺憾一生。

上述的幾類人,他們的潛意識裏被深深地印下了一個很難解開的“結”。當結婚生子後,他們便將自己青少年時代沒有實現的夢想寄托在自己孩子身上,希望孩子來替自己實現。

父母的這種想法是能夠理解的,但不一定非要自己孩子來實現。要根據孩子的條件和素質來看能否實現自己的願望。父母要將這樣補償的心丟掉而持有一顆平常心。

孩子雖然是自己的後代,但他們是獨立體,有享有自由的權利。孩子的命運要由他們自己來掌控。父母不能將孩子看成是自己的私有財產或生命的延續,孩子有選擇自己的興趣、愛好、專業和前途的權利。我們為人父母的要給孩子的獨立性以尊重,對他們自己的選擇給予尊重。這樣讓孩子得到充分的發展,而不是被父母設計好的框限製住。父母不要強製孩子執行自己的意願,要尊重他們的獨立權。給孩子的發展留有一個自由的空間,從而使孩子選擇自己感興趣的事並努力成長。

父母應該明白,開啟事業成功之門的鑰匙之一就是興趣,每個人都喜歡做自己感興趣的事,因為有興趣才能淋漓盡致地發揮自己的潛能。如果父母執意反對孩子按自己的興趣發展,必須要求孩子按照自己的意誌來選擇生活的話,就會使孩子產生逆反心理,與父母公然進行對抗,這樣即使孩子勉強順從了父母的要求,也隻能是消極的應付。這時,孩子的激情和創造力都被抑製,客觀上就將影響孩子在事業上的成功。

父母們不妨思考一下,古今中外成就大事業的人,有幾個人是由父母安排其命運的?因此,請父母們好好對待自己的孩子,尤其是那些為了獲得父母的愛而不斷努力,但他們又不能馬上或是甚至始終不能實現父母“望子成龍”的夢想的孩子。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尊嚴和獨立的人格,他們應有一定自主性,而不再是父母認為的生命的延續體,孩子不一定要遵循父母設計的道路而生活,也沒必要去實現那些父母年輕時連自己都實現不了的願望和夢想。

愛是一種情感,還是一種行為、方法和藝術

愛是一種尊重,是一種信任,是一種鞭策,也是一種激發情感的方式與過程,更是一種能觸及靈魂深處、動人心脾的教育過程。曾經有一位教育家說:一個“愛”字就是教育的真諦。如果一種教育未曾觸動過人的靈魂,不能讓人們產生共鳴,不能讓人們的情感得到震撼,那就不能稱之為成功的教育。

父母和孩子進行心靈溝通就是家庭教育。家庭教育中父母僅僅付出自認為是“愛的情感”,這不是最理想的家庭教育方式。在日常的行為細節中,父母也要體現出愛的存在。比如,給孩子以目光、愛撫、關心、安慰等等。

先以愛的目光來舉例,父母充滿愛的目光在鼓舞孩子的成長方麵起到巨大作用,可以說是為孩子提供了成長的營養源。

日本九十三歲高齡的兒科醫生內藤壽七郎先生,也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孩子一見到內藤博士,即便當時正在哭鬧也會立刻停下來。

一天,一位媽媽帶著她的兩歲男孩來到內藤先生這裏給孩子看病。媽媽說,這孩子一口氣就能喝光一升裝的牛奶。孩子因為飲用過量的牛奶而得了奶癬,他的皮膚非常癢,無法睡覺,整天煩躁不安。

內藤先生不緊不慢地脫下白大褂,然後跪在那個男孩麵前,盯著他的眼睛溫柔地問:“你喜歡喝牛奶嗎?”

男孩點了點頭。

內藤先生仍然目不轉睛地看著他說:“你能忍得住不喝你特別喜歡的牛奶嗎?”

男孩的神色表現出很煩躁和不滿的樣子,並且把臉扭開朝向一邊。

內藤先生並沒有氣餒。他緊跟著又麵對著孩子的正麵蹲下說:“你是可以不喝牛奶的,是不是?”不管男孩如何的不耐煩,如何拒絕回答他的問題,內藤先生一直用充滿信賴的目光看著孩子,並堅持用十分誠懇的口氣和孩子交流。

最後,男孩輕輕地點了點頭表示他同意不再喝牛奶。

這樣奇跡就發生了,回家後,男孩不再喝牛奶了,濕疹症狀很快就消失了。一年半以後,母親認為孩子已經痊愈可以少喝點牛奶了,可孩子說:“醫生說能喝時我才可以喝。”沒辦法,母親隻能來向內藤先生求助。

這回,內藤先生仍然是直視男孩的眼睛,微笑著說:“你現在可以放心地喝牛奶了。”從此,男孩又真的開始喝他喜歡的牛奶了。

內藤先生從這件事情上得出結論:即使年齡才兩歲的孩子,隻要讓他明白了道理,他就能很好地控製自己。於是,他提出了一個響亮的口號:“足夠的愛的目光”。他的口號直至今日已經提出有半個多世紀了,但現在聽起來依然十分親切。因為,現在的孩子也一樣渴望得到愛的目光。

因此,父母不能單純地把自己對孩子付出的愛看成是一種情感,更不能把這種情感當成一種借口,抱著“無論我做什麼都是為了孩子。”“這樣做是因為我愛我的孩子。”等等想法。這樣的想法其實是以另外一種方式將孩子的尊嚴撕得粉碎,更是刺痛著孩子的心。

嚴父嚴母是孩子需要的,但更慈祥、寬容和尊重他們的父母是他們更需要的,父母的愛是“好心”,但更要考慮是否有一個好結果。父母的任何語言和行為,即使是出於對孩子的愛,也要對孩子的心理特征和行為水平加以考慮,更要將孩子們的想法和感受納入考慮的範圍。

相信孩子本身的自覺性

雖然兒童平時行動很自由,但我們對孩子們的行為往往產生有紀律性的印象。兒童能夠靜靜地將注意力集中於自己的工作上,拿教具與歸還時,孩子們都非常輕地走路,走出教室也隻是在院子裏看一會兒就回來,從來不會在外麵待很久。對於教師提出的要求他們往往會馬上去做。

一位教師跟我說:“兒童如此聽話,讓我開始關注自己的言行,我要為自己說的每一句話負責。”教師對兒童提出練習時要保持安靜的要求,在老師提出要求後,兒童們就會爭先恐後地作表率,兒童服從紀律的行為沒有阻止他們進行獨立行動,也沒有阻礙他們自主地安排活動。他們紛紛取自己需要的教具,並保持整潔的樣子。假如教師遲到了,或教室裏隻有兒童沒有老師的陪同,一切也會照常進行。最吸引參觀者的地方之一是兒童們自發地把秩序與紀律二者結合起來。

兒童們展現出非常好的紀律性,在教師提出要求後就立刻服從執行,這是什麼原因呢?

當兒童在工作時,教室裏十分安靜,沒有一個人試圖去打破這份寧靜的氣氛,也沒有人是在用虛假的形式才營造出如此安靜的氛圍。可能是兒童像星星在運行中不停地閃爍一樣,找到適合他們成長的道路了吧。兒童形成的這種自然規律與環境已沒有關係,已經成為宇宙規律中的一部分。人們應具備這樣的觀念,兒童形成的紀律性為生活中的其他規律奠定了基礎,實際上,自然界中能夠激起人們興趣的為教育理論提供幫助的規律,是在闡明自由隻能建立在秩序和紀律的基礎上這個道理。

有一次,意大利總理的女兒陪同阿根廷共和國大使來“兒童之家”進行參觀訪問。大使要求不要提前通知,她認為耳聽為虛,眼見為實,她要更真實地考察一下是否“兒童之家”真的像大家所描述的那樣。

結果,因為學校另有安排,他們來到“兒童之家”時學校是假日不開門。一些孩子在院子裏玩耍。孩子們看到他們就馬上走過來看,有一個孩子對大使解釋說:“盡管今天是假日也沒事,我們現在都在這幢大樓裏,我們能從門口那取到教師的鑰匙。”這樣,這幾個孩子把大家集合在一起,教室的門被打開後大家自主地工作起來,孩子們令人驚訝的自發性行為得到了客人們的證實。在訪問者中還有意大利的國王、王後及其他國家的一些知名人士,公寓大樓的人們看到以前從未經曆的盛大場麵都震驚不已。

孩子們的母親常常來我這兒,高興地向我描述孩子在家裏的表現:“才四歲的小孩會說出這樣的話:‘你那髒兮兮的手該洗一洗了。’或者說:‘你是不是該擦掉衣服上的髒東西?’聽到孩子說這些,我們不但沒有生氣,反而覺得自己像在做夢一樣。”

現在,來自貧困家庭的孩子把自己打理得很幹淨整齊了。他們已經把窗台上破碎的瓦罐清理幹淨,並將窗子上的玻璃擦得幹淨得發亮,即使是院子花壇中的天竺葵也被孩子們照料得花枝招展了。因此,經常有一些家長把天竺葵偷偷地放在學校的窗台上或門前,並且常常做一些美味的菜肴送來給教師吃,來表達她們對教師的感激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