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雲墓在西湖孤山。朝雲隨蘇東坡謫居惠州,葬於此。墓由僧人築亭覆蓋。
清代道光名士林兆龍曾為之寫聯:“不增、不減、不生、不滅、不垢、不淨,如夢、如幻、如泡、如影、如露、如電。”故此亭稱為六如亭。墓旁碑廊有蘇東坡九方遺墨。
泗洲塔始建於唐代,為紀念泗洲大聖僧伽而築,又名大聖塔,因蘇東坡“玉塔臥微瀾”的詩句而有“玉塔微瀾”一景。塔為磚木結構,外麵7層,內分13層。現存為明代重建。光緒初年,雷破塔頂一角,長了一株榕樹。登臨塔頂,可眺惠州全景。
飛鵝嶺在南湖北部,山勢如鵝張翼。有仙人乘木鵝至此而成嶺的傳說,惠州也因此有鵝城之稱。孫中山、周恩來先後於1923年、1925年登臨嶺上指揮作戰,現尚有戰壕與機槍掩體等遺跡。
羅浮山
羅浮山是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我國道教十大名山之一。史學家司馬遷把羅浮山比作“粵嶽”,素有“嶺南第一山”之稱。它位於廣東中部的東江之濱,在廣東省惠州市博羅縣境內,總麵積260多平方千米,景區大小山峰432座,飛瀑名泉980多處,洞天奇景18處,石室幽岩72個。羅浮山山勢雄偉挺拔,風光清靜幽的,氣候宜人,冬暖夏涼,是著名的避暑勝地。羅浮山又有神仙洞府的美譽,道教稱它為第七洞天,第三十四福地。羅浮山與廣東省佛山市南海區境內的西樵山為姐妹山,故又名東樵山。
羅浮山主峰飛雲頂海拔1296米,峰頂盤圓平坦,花草並茂,雲霧繚繞,日出景觀壯麗。奇峰怪石林立,400多個峰巒形狀各異,千姿百態,像玉女,像羅漢,像獅子,像駱駝,真是“滿山皆奇石”“峰峰有靈境”。飛瀑名泉眾多,羅浮山“滿山皆甘泉”“無泉不成瀑”,其中最著名的有白水滴、黃龍洞、白水門、流杯池等,瀑布泉水豐富,終年不竭,入口清涼甘甜。衝虛古觀內的“長生井”泉水,寶積寺背後的“卓錫泉”及酥醪觀旁“釀泉”為羅浮山三大名泉。衝虛觀內的“長生井”泉水為“含鋅的優質天然礦泉水”。洞天奇景遍布,全山有大洞天18個,小洞天幾百個,洞天是“洞中別有天地”之意。洞景最佳的有朱明、華首、白鶴、黃龍、酥醪等洞。
羅浮山山水綺麗,風光優美,古跡繁多。山上寺觀遍立,強盛時期就曾有“九觀十八寺二十二庵”之傳。較為出名的五觀五寺是:衝虛觀、酥醪觀、白鶴觀、九天觀、黃龍觀;華首寺、寶積寺、延祥寺、明月寺、拔去寺。除衝虛觀、延祥寺保存較為完整外,其餘寺觀已湮沒,僅留遺址。羅浮山不僅是道家修煉的神仙洞府、佛家的勝地,也是群賢聚集之所。自古以來,文人墨客、英雄豪傑神遊造訪者絡繹不絕,太史公司馬遷、詩仙李白、詩聖杜甫和韓愈、蘇軾、楊萬裏、劉禹錫、朱熹、屈大均、湯顯祖等都有詠羅浮山的名篇佳作和題刻。
羅浮山地理位置特殊,氣候溫暖,雨量充沛,適宜多科植物生長。尤其在峰巒峪地、洞溪山澗,生長著1200多種藥用植物和四時佳果,有天然中草藥庫之說。粵東四市之一的藥市就設在羅浮山衝虛古觀的左側,稱洞天藥市。主要特產有:羅浮山百草油、雲霧甜茶、酥醪菜幹、嶺南佳果和礦泉水等。
衝虛古觀建於晉代,至今已有1600多年的曆史,是全國知名道教聖地,十大洞天之第七洞天。衝虛觀有三奇:主殿三清殿周圍大樹環繞,屋頂卻無落葉;觀內無蜘蛛網;長生井井水能治病,昔日名曰“神仙水”,鬥米才能換鬥水,三奇至今仍難解其謎。後殿三清寶殿,供奉道教尊神玉清、上清、太清,殿內金碧輝煌,觀宇屋頂雙龍戲珠,屋簷雕梁畫棟。
會仙橋橋全長6米,寬2.9米,高3米,橋麵為彎石條砌成,柱頭均雕作細勁支承四方體,欄板高52厘米,橋板正中有“會仙橋”三字,為台灣愛國詩人丘逢甲於清宣統三年所書。相傳來源於宋學士蘇東坡被貶惠州後巧遇八仙中的何仙姑、鐵拐李的故事。
黃龍觀位於羅浮山西麓玉女峰下,是羅浮山著名的十八洞天之一。黃龍觀是羅浮山道教聖地,終年香火鼎盛,遊客不絕。站在“黃龍觀口”石碑前仰望黃龍洞,但見青嶂如黛,玉女峰下有一翠球,狀如龍珠,翠球兩側有一條白紗隨風飄動。翠球就是黃龍洞勝境,紗帶就是黃龍瀑布。
朱明洞、元帥樓朱明洞,道教列為第七洞天。秦朝時安期生曾在此尋找長生不老藥;漢朝朱真人在此建朱子庵設朝鬥壇,修煉太清神丹;東晉葛洪在此煉成九轉金丹成道;宋朝時,有人在朝鬥壇挖得銅龍六條、銅魚六條,置觀內作為鎮山之寶;明朝增城人湛若水在此建精舍講理學。新中國成立後,部隊曾在此建起元帥樓,先後有林彪、葉劍英等7位元帥曾在此療養。
華首寺是羅浮山第一禪林寺廟,羅浮山佛道並存,和睦相處。興盛時有九觀十八寺,十八寺中以華首寺為第一禪林,建於唐開元二十六年(738年),距今1270餘年。相傳有500華首真人會集於此而得名。衝虛觀、黃龍觀、華首寺連成一線,作為道佛信徒、香客朝拜地,成為核心景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