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話應以交換意見的語氣進行,談自己的認識,應該多用些“我以為”、“我覺得”較好,這樣可以增加交談的探討氣氛。別人談話時,用“聽我說”,“你知不知道”一類的話,打斷對方的談話,未免粗暴。插話應根據交談的特定語境,選擇獨特角度,發表獨到見解,力求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此言一出,大家聽得入迷,能激起大家的興趣,並把話題引向縱深,才能給人以深刻的印象。老調重談、人雲亦雲很難吸引別人。值得注意的是,如果不是討論性的交談,—般不要與人爭辯。如果對方反駁你的意見,沒有必要急躁、惱怒,從容說出自己的道理便是。否則,即使你說得很有理,其他在場的人也不會支持你。
求職麵試時最好不要插話回答[]
有的求職者為了獲取主考官的好感,總喜歡搶著表現自己,比如在談話上往往喜歡試圖控製對方。這樣一來兩人的表現變得像是在做一場虛假的交易,很可能一事無成。聰明的求職者往往是順其自然。應該說愛插話者的真正目的也許是出自好心,但人們往往非常討厭這種現象。因而,在求職麵試時,無論當時多麼激勵興奮,無論見解多麼獨道超群,無論別人的看法或觀點多麼不夠成熟或近於荒謬,求職者都必須盡量避免插嘴。隻有這樣,主考官才不致於因為你的打岔而感到心中不快。
批評他人要得當
批評往往使對方產生一種對立情緒,如果批評的方式不得當的話,就很容易給雙方的關係和工作帶來消極的影響。因此,當你要對別人發表看法,對他人的錯誤進行批評時,一定要掌握批評的禮儀。
批評他人,可以從自身做起。在批評他人之前先談一談自己從前做過的類似的錯事,一方麵可以為對方提供活生生的例證,讓他從這例證中認識到犯錯的嚴重後果,另一方麵也可以帶給對方一定程度的認同感,拉近彼此的心理距離,營造出心胸開闊、坦誠相見的良好的批評氛圍,從而使對方更容易接受。有時候,礙於所處的場合或評價對象的麵子,批評者雖然胸懷塊壘,不吐不快,但卻不便以過於直露的方式進行表白。這時候,批評者可以不明確表明自己的態度,隻把自己的表白作為個人感受的抒發,而將批評之意蘊藏在貌似中性的表白之中,既不破壞特定場合的氣氛又能夠使批評對象領會其批評的意圖,並引起所有在場者的思考。
有時候批評也需要營造適宜的氛圍,在冷冰冰的氣氛裏很難收到良好的批評效果。如果在批評之前先表示對對方某一長處的讚賞,肯定對方的價值,滿足其某種心理需要,那麼就能夠營造出較好的氣氛,這樣既削弱批評本身讓人難以接受的程度,又使被批評者不致產生逆反心理。幽默並非隻是與諷刺結緣,在批評中引入幽默是調節氣氛最好的方式,可以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但如果把握不好往往會使批評摻雜上諷刺的意味,就會招人反感。
另外,在批評他人時,要善於運用詞彙,例如,“意見”和“建議”兩詞的區別就在於前者是否定性的,而後者是建設性的。相比之下,人們更容易接受建議而不是意見。建議性的批評可以削弱批評中的否定因素,營造出良好的解決問題、改進工作的氣氛。在這樣的氣氛中,被批評者既沒有從批評中感受到太多不快,又自然地放棄了原先不正確的做法。
對於那些天真幼稚、年齡較小的孩子可以采取一種巧妙的方法。在發現對方的某種錯誤之後,巧妙借助這種錯誤行為含義與某種物體的聯係,用一個動作和擬人手法的有機結合帶出批評的含義,寓批評於某種動作或意味深長的話語之中,會促使人深思、自責。
值得注意的是,當事人犯了錯誤,最忌諱別人津津樂道他的短處。批評者過多地糾纏於錯誤本身及其後果隻會讓他厭煩痛苦,喪失信心,甚至於懷著破罐子破摔的心態進行頂撞。既然錯誤已經發生,倒不如既往不咎,引導犯錯者著眼未來,為做好明天的事情而吸取教訓,細心準備。許多人之所以做出錯誤的行為,並不是因為他不懂得這行為本身的違法、違規和不道德性,而是因為一時被種種不良的念頭所驅使,導致自己做出了在理性狀態下不太可能做出的錯事。遇到這種情況時,批評者往往沒有必要再去重申那人人皆知的大道理,隻需采用含蓄的方式,暗示對方正在忽略最為基本的道德尺度和法律法規,使之從貪婪的念頭中驚醒過來,從而自覺地放棄錯誤的行為。
發表異議要講藝術
人們在談話中免不了會對談話的內容,發表自己的見解和看法,在這個時候,怎樣做得恰到好處,又不得罪人,是一個很難掌控的問題。因為誰也不想被別人推翻自己的見解,這樣會顯得很沒有麵子。因此,當發表意見時,對方肯定會心理不舒服,也就免不了對發表意見的人產生隔閡。要想除去這種隔閡,發表意見的人,就要掌握一定的方法和禮儀。這樣既闡述了自己的觀點,又沒有體現出對對方的不敬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