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商務禮儀:遵規守矩,運籌帷幄(2)(1 / 3)

白色薄紗手套是專為剪彩者所準備的。在正式的剪彩儀式上,剪彩者剪彩時最好每人戴上一副白色薄紗手套,以示鄭重其事。在準備白色薄紗手套時,除了要確保其數量充足之外,還須使之大小適度、嶄新平整、潔白無瑕。

(4)托盤。

托盤要求托在禮儀小姐手中,用作盛放紅色緞帶、剪刀、白色薄紗手套等。在剪彩儀式上所使用的托盤,最好是嶄新的、潔淨的。它通常首選銀色的不鏽鋼製品。在剪彩時,可以兩隻托盤依次向各位剪彩者提供剪刀與手套,並同時盛放紅色緞帶。

(5)紅色地毯。

在剪彩現場鋪設紅色地毯,主要是為了營造一種喜慶的氣氛。紅色地毯,主要用於鋪設在剪彩者正式剪彩時的站立之處。紅色地毯的長度可視剪彩的人數而定,寬度不應在一米以下。

剪彩人員的禮儀

(1)剪彩者。

依照慣例,在剪彩儀式上擔任剪彩者,可以是一個人,也可以是幾個人,但是一般不應多於五人。通常,剪彩者多由上級領導、合作夥伴、社會名流、員工代表或客戶代表等來擔任。在一般情況下,確定剪彩者時,必須尊重對方的個人意見,切勿勉強對方。需要由數人同時擔任剪彩者時,應分別告知每位剪彩者。必要時,可在剪彩儀式舉行前,將剪彩者集中在一起,並告之有關的注意事項,允許的話可做相應的排練。按照常規,剪彩者應著套裝、套裙或製服,將頭發梳理整齊。不允許戴帽子或者戴墨鏡,也不允許穿著便裝。

值得注意的是,若剪彩者僅為一人,則其剪彩時居中而立即可。若剪彩者不止一人時,則應同時上場,剪彩時位次的高低也必須予以重視。

(2)助剪者。

在剪彩者剪彩的一係列過程中,從旁為其提供幫助的禮儀小姐稱為助剪者。一般而言,助剪者多由東道主一方的女職員擔任。禮儀小姐的基本條件是相貌較好、氣質高雅、善於交際;化淡妝、盤起頭發,除戒指、耳環或耳釘外,不佩戴其他任何首飾。

迎賓者主要是在活動現場負責迎來送往;引導者主要是在進行剪彩時負責帶領剪彩者登台或退場;拉彩者主要是在剪彩時展開、拉直紅色緞帶;捧花者主要是在剪彩時手托花團;托盤者主要是為剪彩者提供剪刀、手套等剪彩用品;服務者主要是為來賓尤其是剪彩者提供飲料、安排休息之處等。

剪彩程序的禮儀

助剪登台。當主持人宣告進行剪彩之後,禮儀小姐即應先登台。在上場時,禮儀小姐應排成一行行進。從兩側同時登台或從右側登台均可。登台之後,拉彩者與捧花者應當站成一行,拉彩者處於兩端拉直紅色緞帶,捧花者各自雙手手捧一朵花團。托盤者須站立在拉彩者與捧花者身後,並且自成一行。

剪彩者登台。在剪彩者登台時,引導者應在其左前方進行引導,使剪彩者各就各位。剪彩者登台時,宜從右側出場。當剪彩者均已到達既定位置後,托盤者應前行一步,到達前者的右後側,以便為其遞上剪刀、手套。

進行剪彩。在正式剪彩前,剪彩者應首先向拉彩者、捧花者示意,待其有所準備後,集中精力,右手持剪刀,表情莊重地將紅色緞帶一刀剪斷。若多名剪彩者同時剪彩時,其他剪彩者應注意主剪者動作,要與其動作協調一致,力爭大家同時將紅色緞帶剪斷。

禮貌退場。不管是剪彩者還是助剪者在上下場時,都要注意井然有序、步履穩健、神態自然。在剪彩過程中,更是要表現得不卑不亢、落落大方。

剪彩的來曆

剪彩最早起源於美國。1912年,美國一家大百貨商店將要開業,老板為了討個吉利,一大早就把店門打開,並在門前橫係一條布帶,以引人注目。可是,在離開店前不久,老板的10歲的小女兒牽著一條小哈叭狗從店裏竄出來,無意中碰斷了這條布帶。頓時,在門外久等的顧客,魚貫而入,爭相購買貨物。不久,老板又開一家新店,他又讓其女兒有意把布帶碰斷。果然又財源廣進。於是,人們認為小女兒碰斷布帶的做法是一個好兆頭,群起仿效,用彩帶代替布帶,用剪刀剪斷彩帶來代替小孩碰斷布帶,沿襲下來,就成了今天盛行的“剪彩”儀式

在融洽中完成交接儀式

交接儀式,就是指在商務往來中用以慶賀商務夥伴之間合作成功而舉行的一種熱烈而隆重的活動形式。舉行交接儀式有著重要的意義,它既是商務夥伴們對於所進行過的成功合作的慶祝,並對給予過自己支持、幫助和理解的社會各界的答謝,又是接收單位與施工、安裝單位巧妙地利用時機,為雙方各自提高知名度和美譽度而進行的一種公共宣傳活動。

交接儀式準備的禮儀

(1)邀約來賓的禮儀。

來賓的邀約,一般應由交接儀式的施工、安裝單位一方負責。在具體擬定來賓名單時,施工、安裝單位也應主動征求接收單位的意見。但合作夥伴對於施工、安裝單位所草擬的名單不要過於挑剔,不過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提出一些合理化的意見。在通常情況下,參加交接儀式的來賓人數應越多越好。如果來賓太少,會場的氣氛會顯得過於冷清。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確定參加者的總人數時,應該考慮到場地的條件和本身的接待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