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此可見,讚美也需要把握火候,掌握分寸,這樣才能成為一個受歡迎的人。同樣是讚美一個人,稱讚一件事,不同的表達方法取得的效果會大相徑庭。因此,若想巧妙地讚美別人,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麵:碰到自我意識強、警覺性高的人,可以投其所好適當讚美,但要讓對方覺得你是由衷稱讚他,稱讚時眼睛要注視對方,流露出一種專心傾聽對方講話的表情,讓對方意識到自己的重要,這樣能達到一種無聲勝有聲的效果。另外,讚美也要有所見地,讚美對方的容貌,不如讚美對方的能力和品質更顯的得體。讚美的話要選準時機,適可而止,不宜過多,當對方對你的讚美顯示出不耐煩的樣子時,你就要適可而止。若別人剛介紹你與對方相識,這時你就應該巧妙地稱讚一下對方的名字,這樣對方才會更容易記住你。
適當地讚美別人,說說讚美話也是處世之道。讚美是博得人心的好方法,它不是拍馬屁,也不是奉承。隻要話說到點子上,就能深入人心,在與他人打交道、共事時就會變得輕而易舉。
成人之美
成人之美是我們處世待人所應該崇尚的準則,成就的是別人的方便,美好的是我們自己的心靈。人們關注“成人之美”,往往都在自己的利益與別人的利益發生衝突的時候。這時候,有些人喜歡奪人之美。當然,正常的競爭是無可厚非的。可是,總有一些人願意使用不光彩的手段。他們樂此不疲地在暗地裏掠奪別人的勞動成果,即使這種果實對他們並無好處,他們也要爭相掠奪,因為讓別人拿走,那簡直是一件太痛苦的事情。長此以來,道德就會逐漸喪失,信任也會成為一種空話。鼓勵別人的同時也是發展自己的過程。與人相處,不能隻看到別人的缺點,而看不到別人的優點。不懂得成人之美的人,別人是不會對你投去敬慕目光的,你也就無法贏得別人的尊重。
不觸他人的痛處
常言講得好:“人要臉,樹要皮,麻雀依靠三道眉。”觸人隱痛,是待人處世的大忌。我們在與人打交道共事時,不去揭別人的短,才是待人處世應有的禮儀。中國有“逆鱗”一說。逆鱗就是龍喉下直徑一尺的部位上長的鱗,龍的身上隻有這一處的鱗是倒長的。其他部位任你如何撫摸或敲打都沒有關係,隻有這一片“逆鱗”無論是誰觸摸到,都會被激怒的龍殺掉。人也是如此,無論一個人的出身、地位、權勢、風度多麼傲人,也都有不能別人言及、不能冒犯的角落,無論如何也靠近不得。
三國中的英雄劉備是個“少須眉”的形象。在古代,胡子和眉毛稀少的男子被人認為是沒有男子漢氣概。劉備剛到西蜀時,曾被劉璋手下胡須茂盛的張裕取笑嘴上沒毛,令他十分惱火。等後來他趕跑了劉璋,成為張裕的主子的時候,終於找了個借口,把張裕殺了。由此可見,雖然劉備表現得有些心胸狹窄,但張裕說話尖酸刻薄,討得一時的口頭便宜,不懂維護他人尊嚴才是招來殺身之禍的根源所在。
傷疤不能隨便揭,無意揭人傷疤,會使人感覺到更加痛苦。觸人痛處,就會觸犯待人處世的潛規則,將朋友得罪,最終自己也會深受其害。恰當地回避他人忌諱的東西,可以使雙方的交往更為融洽。
據說朱元璋做了皇帝後,有個從前的小夥伴來到皇宮找他,想讓朱元璋給他封個官或者賞賜點什麼。為了讓朱元璋勾起兒時的回憶,這個人跪在朱元璋麵前說道:“萬歲,還記得嗎?小時候,咱們都替別人放牛。有一天,我們在蘆花蕩裏,把偷來的豆子放在瓦罐裏煮著,還沒等煮熟,大家就搶著吃,結果罐子破了,豆子撒了一地,湯都潑在地上。你隻顧從地上搶豆子吃,卻不小心連紅草葉子也塞進嘴裏。葉子梗在喉嚨,你嚇哭了,還是我出的主意,叫你用青菜葉子放在手上一起吞下去,才把紅草葉子吞下肚裏的……”當著文武百官的麵,朱元璋再也坐不住了,大喝一聲:“哪裏來的瘋子,打出去!”
結果,那個人被趕了出去。另一個當年的小夥伴聽說這件事之後,也來麵見朱元璋:“萬歲,還記得我嗎?當年微臣隨駕掃蕩蘆州府,打破罐州城,湯元帥在逃,拿住豆將軍,紅孩兒當關,多虧菜將軍。”這番話說的句句屬實卻又不失體麵,朱元璋龍顏大悅,想起了當年自己和小夥伴們同甘共苦,當即給此人封了個禦林軍總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