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曉各民族的民俗禁忌
禮儀不僅表現為—種精神文明,而且是我們擴大交流、增進友誼、促成合作的重要手段。因此,我們在涉外交往中不僅要求以禮待人,還要求人們對世界各國的傳統文化、風土人情、民俗禁忌有廣泛的了解,以通曉異國的禮儀來增進友誼,促進經濟的合作。
顏色的忌諱
棕黃色:巴西人認為棕黃色意味著凶喪,因此非常忌諱。
綠色:日本人大都忌用綠色,認為綠色是不吉利的象征。
黑色:歐美許多國家以黑色為喪禮的顏色,表示對死者的悼念和尊敬。
淡黃色:埃塞俄比亞人、敘利亞人以穿淡黃色的服裝表示對死者的深切哀悼,因此視為死亡之色。在巴基斯坦黃色是僧侶的專用服色,所以普通的民眾基本上都不穿黃色的衣服。而委內瑞拉卻用黃色作醫務標誌。
藍色:比利時人最忌藍色,如遇有不吉利的事,都穿藍色衣服。埃及人也同樣忌諱藍色,因為藍色在埃及人眼裏是惡魔的象征。
另外,印度人喜愛紅色、藍色和黃色等鮮豔色彩,不歡迎黑色和白色。伊拉克人視綠色代表伊斯蘭教,黑色用於喪事,客運行業用紅色,警車用灰色,喪服用黑色。尼日利亞人視紅色、黑色為不吉祥色。馬達加斯加視黑色為消極色,喜好鮮明色彩。
數字的忌諱
“13”:西方人認為13是不吉利的,應當盡量避開,甚至每個月的13日,有些人也會感到忐忑不安。
“5”:西方人也避談星期五,如果星期五出了事,就歸罪於這是個黑色星期五。尤其是逢到13日又是星期五時,最好不舉辦任何活動。有些人就會因此而閉門不出,唯恐發生不吉利的事情。
“4”:“4”在中文和日文中的發音與“死”相近似,所以在日本與朝鮮等東方國家將它視為不吉利的數字,因此這些國家的醫院裏沒有四號病房和病床。在韓國,昔日的旅館沒有4層樓,門牌沒有4號,幾乎什麼東西都不用“4”字,一些家庭生了第4個兒子或女兒,也被認為不吉利,孩子常常受虐待。
“9”:在日語中“9”發音與“苦”相近似,屬忌諱之列。
花卉的忌諱
荷花:對於中國、泰國、印度等國家來說,對其評價極高,而對於日本,荷花卻被認為是不祥之物。
菊花:在法國,當你應邀到朋友家中共進晚餐,切忌帶菊花,菊花代表哀悼,因為隻有在葬禮上才會用到;意大利人和西班牙人同樣不喜歡菊花,認為它是不祥之花,但德國人和荷蘭人對菊花卻十分偏愛。
鬱金香:德國人認為它是沒有感情的花,所以德國人大都不喜歡送鬱金香。
另外,巴西人忌諱黃色和紫色的花,認為紫色是防礙的色調,視黃色為凶喪的色。
讚比亞的忌諱
讚比亞人忌諱別人從自己背後穿過,認為這樣是不禮貌的,從麵前穿過才是合乎禮儀的舉止。他們忌諱“13”,認為“13”是預兆厄運的數字,會給人們帶來災禍。他們忌諱他人用手指著自己說三道四,認為這是讓人不能容忍的舉動,是對人的一種蔑視和汙辱。他們忌諱有人以右手握拳揮動著手臂對待他們,這種動作在讚比亞是表達對人的“詛咒與謾罵”。
迎接外賓時的禮儀
涉外禮儀是人們在國際交往中形成的一種行為規範。它在一定意義上反映著一個國家的文明、文化和社會風尚。迎送是最常見的社交禮節,這不僅是整個社交活動的開始和結束,而且是對不同身份的外賓表示相應尊重的重要方式。
迎賓的準備
對外國來訪的客人,通常要視其身份、訪問的性質和目的、國際慣例以及兩國關係等因素,安排相應級別的領導人前往機場、車站、碼頭迎送。各國對外國國家元首、政府首腦的正式訪問,往往都舉行隆重的迎送儀式。對軍方首腦來訪也舉行一定的歡迎儀式,如安排檢閱三軍儀仗隊等。對其他人員的來訪一般不舉行歡迎儀式。但對應邀來訪的任何代表團,無論官方的或民間的,在他們抵離時,都要安排有關人員前往機場迎送。
按照國際上通常的做法,國賓來訪,自入境之時起,其安全保衛的責任,就落在東道國肩上。保護計劃包括警察護送、現場控製、近身保衛、食物品嚐、交通安全以及其他一切必要的技術和預防性措施。禮賓部門在考慮日程和活動現場的安排時,也應將安全因素考慮在內。
迎接外賓的禮儀
迎送人員如職位較高時,應在機場安排休息室。如果客人首次來訪,雙方又不認識,可事先聯係好或做一特定標識牌,方便對方辨認。行李票的交接、行李的運輸要有專人負責。團長和重要外賓的行李要先取,及時派人專送,方便客人更衣。
迎賓時,客人初次到訪,一般較為拘謹,主人應主動與客人寒暄。所以,當客人下機後,迎接人員要主動迎上前去表示歡迎,由禮賓官或迎接人員首先將中方前來歡迎的主要領導介紹給來賓,其他領導可簡明扼要地介紹。主要翻譯必須時刻緊隨中方主要領導和主賓。禮賓官或迎接人員在介紹其他中方領導時要始終照顧好主賓,不要因忙於介紹別人而冷落了主賓。如遇外賓主動與我方人員擁抱時,可做相應表示,不要退卻或勉強擁抱。主要領導人與客人握手之後可以獻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