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裏的時候,如果你有事情要出去,一定要向父母稟告,不管你去得遠或者近,也一定要講明我到哪一個地方,好讓父母找你方便。尤其現在的社會環境很複雜,治安也沒有以前的好,所以為人子女一出門就一定要向父母稟明到哪裏,什麼時候回來。絕對不能讓父母為我們的行蹤擔心。
孝順父母
漢文帝劉恒是漢高祖第三子,為薄太後所生。高後八年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聞於天下,侍奉母親從不懈怠。母親病臥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帶;母親所服的湯藥,他親口嚐過後才放心讓母親服用。
孝順長輩,是人類共有的美德,是一個人應盡的義務之一。一個人,不論做什麼工作,對父母的養育之恩都要相報。孝敬父母不僅是指物質上、生活上的幫助和照料,還包括精神上的慰藉。父母晚年時可能身體欠佳,備感孤獨,這種情況下更需要老少兩代密切相處。代溝,是老少相處的主要問題,並已成為社會廣泛關注的問題。雙方的相互理解和相互尊重,是解決代溝的前提。
孝順父母體現在生活中的方方麵麵。現在父母吃藥就方便多了,但是我們也應該注意到要按時讓父母服藥。這個時間我們要經常注意,不可以服錯藥。尤其病情危急的時候,更應該守在床邊,稍微的閃失,都有可能使父母病情惡化。所以在這個時候為人子女應該要很細心地來服侍,能讓父母在晚年的時候,得到好好的照料。
與父母溝通
一定要心平靜氣地和父母溝通,最好是能把父母看成自己的好友。發生爭執時,要先想想自己在這件事情上有沒有做得不太好的地方或者是不對的地方,如果是自己的問題,要自己反省改正錯誤。如果是父母有什麼不對的地方,不要與其爭吵,要坐下來與父母溝通一下,相信父母也會接受你的看法。而且在解決這個問題時雙方都要冷靜,因為煩躁是解決不了問題的。隻有這樣才能更好地與父母溝通,加深彼此的理解。
父母對子女的禮儀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所以既要言傳更要身教,要事事成為孩子的榜樣,把孩子培養成文明社會的一員。父母對子女既要民主親切,又要注意身份距離,做到有禮有節,角色分明。多與子女交談,建立感情。注意發現子女的優點特長。注意傳授個人禮儀、家庭禮儀、待客禮儀,並且維護孩子人格自尊,不在客人麵前教訓孩子,不在孩子麵前議論老師、長者。
鄰裏之間應和睦共處
中國有句老話:一回生,二回熟,三回交朋友。正所謂遠親不如近鄰,家庭間的各種交往中,交往最頻繁的就是鄰裏了。親戚、朋友和同事間的交往是建立在血緣、婚姻和感情或工作關係上的,而鄰裏關係較多的是建立在家庭生活領域中的,並且涉及日常生活的各個領域。因此,鄰裏關係具有多方麵性和瑣碎性的特點,這種特點形成了鄰裏交際關係的密切性。因此我們在與鄰居交往時,一定要注意與鄰裏之間的禮儀,建立一種好的鄰裏關係,這樣會使我們的生活更順暢美滿。
與鄰裏交往的原則
(1)互相幫助。
俗話說“遠親不如近鄰”,在處理鄰裏關係中互相幫助,鄰居有了困難要主動去幫助,被幫助者定會感激不盡。日後,一旦當你有了困難,鄰居也會鼎力相助。
(2)善於溝通。
鄰居之間多數是因為曾經鬧過矛盾,從此井水不犯河水,或是因為工作忙、性格內向、家務事多,而導致鄰裏之間交往溝通很少。因此,若想避免許多誤會,就要保持鄰裏之間的關係,加強鄰裏之間的交往,了解對方。值得注意的是所謂善於交往並不是說串門越多越好。人們的生活節奏正在加快,鄰居可能很忙。在交往中,注意不要打擾對方正常的生活秩序。
(3)遇事協商。
協商,也是鄰裏間交往的基本方式之一,既表示尊重鄰居,又能避免發生矛盾。如果家裏有些事情可能影響到鄰居,那麼在做之前就應該主動找鄰居商量一下,看鄰居有什麼意見,或有什麼更好的辦法。
到鄰居家做客的禮儀
如果應邀去串門,那麼可要選擇好適當的時間。如果約好具體時間,那當然好。如果沒說具體時間的話,就要避開人家的吃飯時間和休息時間。如果是周六、周日的話,上午10點之前是不宜打擾的。進門前有門鈴的要按門鈴,沒門鈴的要輕輕叩門,即使門已經為你開了。這樣做的目的是告訴對方,你來了,以讓對方有個心理準備,而不要冒冒失失闖進去,讓人家嚇一跳。
如果是帶小孩做客,一定要教育好小孩不要在別人家裏調皮、亂動別人東西。如果對方是長輩或是第一次進人家做客的話,主人沒坐你就不能先坐。如果家裏有長輩,要主動和長輩打招呼。主人端茶、拿糖果招待的時候,一定要表示感謝。如果有長輩在說話,不但要用心聽,還不可以插話。如果主人有看表、打嗬欠等謝客表示,或者快到了吃飯時間,作為客人就要起身告辭了。如果是請人吃飯的話,那就要提前準備,而不要到了吃飯時間才匆匆忙忙去做準備,使人家覺得是打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