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做風箏的“大師”(3 / 3)

說話間,他們幾個人步出懋齋,托著風箏來到太平湖。湖邊風更溜一些,岸邊垂柳的枯枝有些舞動。他們準備先把“蒼鷹”放飛到天上去。

隻見曹雪芹用右手捏住“蒼鷹”的頭向東北方向順手一扔,趁它向前衝去的餘力,左手一翻手腕子,滑開搖車,然後迅疾伸出右手順勢攏住了被風刮起的細鼠兒線,略略往回一帶步,回身向著東北方向向上一揚,隨後又向右下方做了個半圓的滑線動作,隻見這隻“蒼鷹”在空中翻了個筋鬥後,就掉轉了身子麵向西南,對著風兒颯地一立,昂首朝著藍天一直鑽了上去。一會兒工夫,“蒼鷹”就越鑽越高,自由自在地翱翔於藍天之上了。

敦敏、董邦達、過子和他們簡直看得出神,入了迷,禁不住連聲讚道:“好啊,你曹雪芹稱得上是‘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誌’。這‘蒼鷹’可以說也就是你曹雪芹的化身了。”一邊說著,一邊還鼓起掌來。

“蒼鷹”定在空中,曹雪芹把手中的滑輪交給了敦敏。自己又托起放在地上的“宓妃”風箏。

碧藍的天空,襯著遠處的疏柳,弓絛遇風,閃閃飄動,有如風吹碧波,遠浪層層。風箏下麵掛著許多小鈴鐺,在地麵上聽起來,遠遠的猶似滾滾濤聲。

隻見那“宓妃”款款淩波徐步,腰肢微微扭動,婷婷婀娜,風流嫵媚。觀者翹首仰視,一個個看得癡癡呆呆,宛如置身於仙境一般。

董邦達走到曹雪芹麵前,拱手慶賀說:“絕技,絕技!我借用春秋時吳國公子季劄的一句話說吧,真可謂之‘觀止矣’!曹雪芹,曹雪芹,我要親書‘巧奪天工’四字贈給你。此生能一飽這樣的眼福,也算不虛度了!”

接著,曹雪芹又放起了“串鷺”風箏。一串白鷺,迤邐升空,一會兒成一條直線,一會兒又彎曲為弧形,狀若遊龍一般。董邦達對敦敏讚賞說:“曹雪芹以天為紙,畫了許多活動畫兒,這莫不是杜工部詩中形容的‘一行白鷺上青天’嗎?”

敦敏在這次盛會後,寫下一篇題為《瓶湖懋齋記盛》的文字,《小序》裏曾這樣記述道:“觀其禦風施放之奇,心手相應,變化萬千,風鳶聽命乎百仞之上,遊絲揮運於方寸之間。壁上觀者,心為物役,乍驚乍喜,純然童子之心,忘情憂樂,不複知老之將至矣。”

這些話確實出自肺腑,令我們今天的讀者讀了,也會神往於二百多年前這樣一個觀賞風箏的盛會啊!這樣,我們從《紅樓夢》中屢屢看到的、作者有關紮糊風箏、施放風箏的種種生動逼真的描寫,就會更感覺到它的真切、可信了。

關於曹雪芹與風箏,至今北京西山一帶,還流傳著一些美好動人的傳說呢!據說在乾隆十九年,正黃旗旗試,考放風箏。因為這年春間,京西一帶鬧蝗災,眼看長得綠油油的莊稼,轉眼之間,整片整片地被蝗蟲吃掉了。傳說風箏可以把蝗蟲引走,旗兵老爺就命家家糊風箏驅蟲,並且懸賞說:誰能驅走蝗蟲,兒子可以破格做官,另外還有重賞。

正黃旗有個孤寡老人萬奶奶,眼下隻有一個9歲的孫子叫小順兒。小順兒的父親被迫去當兵征南,結果戰死在了異鄉。兒媳含恨上吊自盡,可憐隻剩下這祖孫二人相依為命。現如今家家都得糊風箏交差,一老一小可該怎麼辦呀?

幸喜這萬奶奶認識曹雪芹,平時遇到什麼為難的事,隻要老人家張口,曹雪芹從沒有回絕過。這會兒也隻有再去向曹雪芹央求了。

萬奶奶帶著小順兒來到曹家,曹雪芹已猜出老人的來意,滿口應承說:“老人家,這個不難。放風箏治蝗蟲的辦法,還是從南邊學來的。您回去準備線吧,越結實越長越好。我教小順兒糊風箏也就是了。正好,我這裏有現成的滑線車子,到那天治蟲時,我去幫小順兒放。”

過了兩天,風箏剛剛做好,蝗蟲果然鋪天蓋地飛來了。四鄉的人都奔跑出來,敲鑼打鼓的,焚香磕頭的,敲打著鐵鍋銅盆的,鬧嚷嚷亂作一團。

都統老爺也坐著轎親自出陣了,命大家快放起風箏,驅逐蝗蟲。一時間,千奇百怪的風箏全拿出來了,什麼“螃蟹”、“蝴蝶”、“蜈蚣”、“鍾馗”、“孫猴兒”、降妖的“法海”、破陣的“八卦圖”,形形色色,五花八門。

一聲銃響之後,各路人等排列開來,前頭一人高舉起風箏,後頭一人緊拉著牽線。可是,有的剛剛飛起一點就跌落下來,有的則隻是在手中打轉,好像見這蝗蟲遮天蔽日的陣勢,先自怯了三分似的。

正在這時,隻見曹雪芹幫助萬奶奶做的那架形似圓筒的風箏,在一根軸線牽引下,淩空而起,像是長有一雙銳利的眼睛,徑直鑽進了天空中的蝗群裏。

曹雪芹忙示意小順兒:“快,快往上套草圈。”小順兒就手把帶來的用羊胡子草編成的草圈套在風箏線繩上,曹雪芹一拉一放地抖動著線繩,草圈像長了翅膀一樣,悠悠地飛了上去,不一會兒就鑽進了風箏筒裏。

原來,這羊胡子草就像釣魚的誘餌,蝗群追逐草圈,一窩蜂地朝風箏筒裏鑽。眼見得風箏沉重起來,曹雪芹就勢收線,風筒迅速降下,及待曹雪芹接住風筒,就像倒豆子似的,把滿滿一筒蝗蟲抖落在萬奶奶早已點燃的一堆幹柴堆上。

蝗蟲撲火,燒得“劈裏啪啦”響。頓時,飄散出一股難聞的焦糊味兒,把這一筒蝗蟲來了個徹底的火葬。

人們一見曹雪芹這風箏捕蝗的辦法還真靈,個個拍手稱快,稱讚曹雪芹救了一方人的性命。就這樣,曹雪芹一次次地放飛,一次次地焚燒,蝗蟲果然逐漸稀少了,散去了。

都統老爺也看得發呆,想不到平日裏蔑視官府、桀驁不馴的曹雪芹,還有這等奇異的本領,就發話說:“曹雪芹,快把風箏取下來,我要帶進京去為你請賞!”

曹雪芹聽了,哈哈大笑地說:“都統老爺,你弄錯了,這是萬奶奶一家的功績。您應該給他們祖孫二人去領賞。”

說著,他一抖腕子,不知弄了什麼機關,風筒脫鉤飄然而去,隻留下一方狀似條幅的東西浮在高空。人們定睛看時,辨認出上麵瀟瀟灑灑書寫的7個大字:“富非所望不憂貧。”

都統氣得麵孔蠟黃,氣急敗壞地跺起腳來,眼看著風筒越鑽越高,越飄越遠。不一會兒,變成了一個小黑點,不見了。曹雪芹拱手告別了眾鄉親,又回首向都統投以冷峻的白眼,背著手揚長而去。

從此,人們更敬重這位有俠膽傲骨的窮讀書人了,對於他的高超的糊風箏、放風箏的技藝,蔑視權貴、憫孤憐貧的義舉,更是讚不絕口、世代相傳。

這則傳說在曹雪芹所著《南鷂北鳶考工記》一書的圖譜裏,確有一幅書有“富非所望不憂貧”的風箏圖譜。它可以從一個側麵,作為曹雪芹蔑視權貴、安於貧賤的高潔人格的寫照,應是毫無異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