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章 懸壺濟世救窮人(1 / 3)

“遠富近貧,以禮相交天下少,疏親慢友,因財而散世間多。”曹雪芹貧不餒誌,以藝活人,功德無量。

曹雪芹貧居山村,日子過得日見艱難。盡管已到了“舉家食粥酒常賒”的境地,他也決不向富人家去求告。相反,他從內心裏鄙視他們,因為他從自己家庭的由富貴墜入困頓的路途中,徹底看清了世人的真麵目。

倒是那些窮苦的百姓,給他以真誠的同情與幫助。一報還一報,他要把自己的一顆博愛之心、他的知識與才幹,完全給予那些善良的生活困苦的人們。

曹雪芹多才多藝。他不光著有《廢藝齋集稿》這類傳授各種技藝的書,像曾經幫助於叔度學會做風箏而求生存那樣,以藝活人,他還懂些醫道,以他的醫術免費為窮鄉僻壤貧苦無依的人治病。至今在香山一帶,還流傳著不少這樣的口碑。為患了白內障的一位白老太太治愈眼疾,就是很為人所稱道的一件事。

曹雪芹的朋友敦敏在《瓶湖懋齋記盛》一文裏,記錄下了這則佳話。

有一年的秋天,敦敏專程去西郊白家疃探訪曹雪芹,可惜,曹雪芹外出還沒有回來,未得一見。正要悵悵欲歸,卻在曹雪芹居住的小院落門外,遇見一位姓白的老太太。

白老太太向敦敏自我介紹說,她是曹雪芹的鄰居,有什麼事,盡管告訴她,待曹雪芹回來,她一定會負責轉達,並且拿出紙筆讓敦敏留言。說話間,白老太太又回屋裏端出一碗煨白薯,熱氣騰騰,盛情招待郭敏。

敦敏深為這位白老太太的熱情好客所感動,不由得便問起了老太太的身世。白老太太折起衣襟,擦一擦昏花的老眼,激動地詳細述說了曹雪芹為她治好眼疾,並且接她來同住的經過。

原來,這位白老太太個人遭遇很不幸,生下兒子剛一年多,丈夫就去世了。夫家貧寒,沒有留下什麼產業,孤兒寡母,相依為命,靠著給人家做幫工,替人縫縫補補,掙得幾個錢勉強度日。實指望兒子長大,苦日子能熬出個頭兒,

不料想兒子20歲那年,染上了可怕的疫病,又沒錢醫治,很快就去世了。這可真是冰上加霜,可憐她僅有的一點兒希望也破滅了。世道逼得她沒有了活路,隻得孤身一人去一大戶人家當傭工。這樣,她也就徹底沒有了家。

去年冬天,由於一想起兒子就禁不住慟哭一場,天長日久,終於哭得眼裏起了白矒子,雙眼都瞎了。主人見這個瞎老婆子再沒有一點兒用了,竟狠心地辭掉了她,一腳踢了出來。可憐白老太太無家可歸,隻好拄著一根竹竿,艱難地摸索著,到她的一個外甥家暫時棲身。

也是她三生有幸,絕境中遇到了好人。恰有一天,曹雪芹路過這裏,無意間聽說了這位白媼的悲慘身世,以及她雙目失明、無家可歸的情狀,甚是同情和憐憫,便馬上讓人扶出白老太太問了病情,認真進行診看。

曹雪芹安慰老人說:“老人家,你這眼病係憂傷過度起了白矒,這叫氣矒眼。我給您配一種藥試試看,每天點眼3次,能堅持治一陣子,白矒消退掉,眼病就會好了。”

第二天,曹雪芹就拿了配好的眼藥來,耐心為老婦人施藥。經過近三個月堅持不懈的治療,一開春,奇跡終於出現了:白老太太真的兩眼又重見了光明!她那個高興勁兒就甭提了,逢人便誇說曹雪芹是好人、神醫,憐憫窮人,為人慈悲為懷。

後來,曹雪芹還把這位無依無靠的白老太太接到自己家裏,讓出一間房子,安頓老太太住下,相處得就像一家人。曹雪芹有時外出,就把家托付給白老太太照應。

敦敏在《瓶湖懋齋記盛》一文裏,曾就這件事做過詳細記述,並有如下的話:

曹雪芹以一屋安白媼。媼且泣且言,複雲:曹雪芹初移此間,每有人自京城來求畫。以是,裏中巨室,也多求購者。曹雪芹固貧,饔飧有時不繼,然非其人雖重酬不應也。橐有餘資,常濟孤寡。老身若不遇曹雪芹,豈望存活至今也!

這段記述真切而生動,感人至深。“饔飧有時不繼”,意思是吃了上頓沒下頓。“橐有餘資,常濟孤寡”,說曹雪芹口袋裏一有錢,就常去接濟孤寡之人。曹雪芹自己在困境中,仍如此真誠地扶弱濟貧,委實叫人感歎和佩服!

與此相反,對於那些有錢有勢的人,他卻厭惡鄙視。白媼說的那番曹雪芹固貧,但富人若想求購他的畫,他卻是“非其人雖重酬不應”,見出曹雪芹骨頭有多硬,愛憎又多麼分明!

由“白媼”的這一番話,使我們看到了這位偉大的作家遠富近貧的高風、濟世活人的亮節。

曹雪芹以他的醫術,以他一顆博愛的心救死扶傷,盡心為貧苦百姓治病的事,至今還有許多美好的傳說,在香山一帶的人民中流傳著。他巧治跌打損傷的故事,更是膾炙人口。

據傳說,有一回正白旗的滿洲副都統赫端乘坐轎車,由於過橋時馬受了驚,狂奔的驚馬連人帶車翻到藍靛廠附近的水溝裏。

赫端左腳脫臼。趕車的把式金大叔傷勢更重,胯骨被車幫重重地砸了一下,當時就站立不起來了。大夥兒趕緊把赫端抬回本旗,連夜從北京城裏請來醫生急治。金大叔呢,則由窮哥兒們背著,送回到了喂牲口的場院。

赫端的傷勢並不很重,有錢有勢的人嬌氣,又嚷又叫,好像就要斷氣似的。那時候,醫生都忌諱給當官的看病。官老爺難侍候,治得不妥當便會受到連累和怪罪,所以,能躲的都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