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誠有一位幼叔,名叫額爾赫宜,由他把《石頭記》的一部抄本借給了永忠。永忠讀了之後,感動得不由自主,寫下了三首詩哭吊曹雪芹。
他說:“可恨同時不相識,幾回掩卷哭曹侯!”表示了極大的欽慕與憾恨。這已經是曹雪芹歿後5年之事。
傅家的明字輩有一個叫明義的,一生在禦馬圈當差。他讀了《石頭記》抄本,寫詩20首,其末後兩首尤為重要。
莫問金姻與玉緣,聚如春夢散如煙。
石歸山下無靈氣,縱使能言也枉然。
饌玉炊金未幾春,王孫瘦損骨嶙峋。
青娥紅粉歸何處,慚愧當年石報倫!
可知明義所見抄本是曹雪芹原著,與現今流傳的一百二十回程高本不同。全書的一條主線是大觀園中眾女兒由聚而散,榮國府之家亡人散,是政治關係的慘局。
再後,到乾隆四十幾年上,新封睿親王淳穎得讀《石頭記》,也感歎作詩,說曹雪芹的書是“英雄血淚幾難收”。這是第一個這樣提法的例子,異常重要!
淳穎本是豫親王多鐸的後裔,順治時老睿親王多爾袞得了罪,削了爵,直至乾隆四十三年才命令恢複了這個王爵,讓淳穎過繼承襲爵位。
我們由這兒看到一個極有意味的曆史現象:清代的皇家貴胄,對本來是他們的卑賤的奴仆身份的曹雪芹,佩服得五體投地;對著他的書,為他流淚抱恨作詩抒感,思欲一識。並且開始認識,這不是一位一般的文家才士,而是一位英雄人物!
曹雪芹的意義與價值,並不是清朝帝製被推翻以後,由近代“新人物們的吹捧而抬高的”。
上麵所敘的這些人是有福氣的,他們還能看到曹雪芹的原著真相。從那以後情況就不同了,億萬讀者所能看到的是一部真偽雜糅的拚配補續之本。
在此以前,《石頭記》隻有抄本,價錢很貴,而且犯忌諱,不敢公然流傳,有辦法得到的也隻能避人偷看。
有一位宗室,與乾隆是堂兄弟,名叫弘幫,是位著名的畫家,也能詩文。他就明白表示:“聞《紅樓夢》之名久矣,終不欲觀,恐其中有礙語。”由此可見當時人對此名著的認識是很複雜的,是有原因的。
奇怪的是,到乾隆五十六年,忽然出現了一部木活字排印的“全本”,長達一百二十回,號稱是曹雪芹原著散失之後,幸而複得其後半四十回殘稿的全本。
這個本子不但公開傳布,而且卷頭公然聲稱是名公巨卿的鑒賞之書!此本一出,立時風靡天下,凡讀書的知識分子以至學者名流,幾乎人人案頭有此一書。
這個一百八十度的大轉變,極為驚人。這究竟是什麼力量能造出這樣一個鬥轉乾坤的局麵呢?原來這背後有一段重大的秘密經過。
乾隆時的最偉大的文化工作是下令收集全國的書籍,編纂一部規模浩大、包羅萬象的《四庫全書》。
這原本是一件好事,但皇帝出於政治顧慮,害怕世人還能看到金代到明代的滿漢兩族之間的曆史矛盾而引起分裂情緒,因而將很多有“礙語”之處暗暗地刪、改、抽換若幹部分,最不容許留存的則全部焚毀,宮內武英殿設有專門焚書的大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