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主意,是皇帝的一個名叫和砷的寵臣提醒和建議的。和砷後來擔任了內閣大學士,成為《四庫全書》的總編纂。他權勢極大,而品行不端,貪贓枉法。但是他生得清秀,又善於揣測聖意,還有一定的學識,非常受皇上喜歡。他就是那個名公巨卿,是指揮製造全本《紅樓夢》的總策劃。
據宋翔鳳傳述,《紅樓夢》是經和砷呈上,並且獲得皇帝然之的。這是指什麼而言呢?是說最後和砷將刪改、拚配的真偽雜糅的假全本呈與皇帝,得到了首肯,認為可以過得去了,命用皇家武英殿修書處活字版的辦法印製了,公開流傳!
這是一個十分陰險的不動聲色、偷梁換柱的歹毒手段,用以消滅曹雪芹的真原本。這件事,乾隆時代不少人知道,但不敢明白記載,僅僅隱約其詞地暗示於題記之間,以便後世人還可以考察知悉事情的真相。
這個毒計並不是曹雪芹歿後開始的。壬午九月的索書甚迫,已然與此有關。曹雪芹、脂硯齋已在設法,考慮如何對付這個嚴重的局麵。
第二年的曹雪芹之病重以至下世,雖然愛子夭亡也是一個傷害健康的原因,但更悲憤的還是壞人要毀壞他一生的心血。
脂硯齋終於沒有辦法保護全稿,隻勉強將友人處分借的書稿湊齊了,可是已有獄神廟五、六稿為借閱者迷失了!零殘的細節,更不計其數。她一力苦撐,作了一些力之所及的補綴工作,勉強弄出了一個八十回的本子,以求問世。曹雪芹臨終的死不瞑目,正是這位奇才的深仇大恨。
敦誠挽詩的“鄴下才人應有恨”、“目豈瞑”,也正是指此而言。
曹雪芹歿後的12年,乾隆三十九年甲午的八月,脂硯齋在她自己收藏的一個抄本上的開頭處批道:
針對書中正文“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都雲作者癡,誰解其中味”,這首詩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淚哭成此書。壬午除夕,書未成,芹為淚盡而逝。餘常哭芹,淚也待盡。每意覓青埂峰再問石兄,奈不遇癩頭和尚何?悵悵!今而後,惟願造化主再出一芹一脂,是書何幸!餘二人也大快遂心於九泉矣。甲午八月淚筆。
這就是脂硯齋下世之前最後寫的一段沉痛的批語,即可作為絕命詞來看了。
她流著淚祈禱。她表明曹雪芹淚盡而亡,抱恨的就是書未成。而所謂書未成,並非是說書未作完,不敢直言全稿之後已遭破壞不全,隻能說未成。也不敢說希望真本必須永存天地之間,不容陰謀破壞,而隻能說“再出一芹一脂,是書何幸!”這是多麼令人悲憤的深冤至苦啊!
這一對苦命知己,為這部書,苦鬥了一生,最後留下了這幾行痛心無比、抱恨無窮的淚墨。
曹雪芹的一生,並不是一本傳記所能表達的。如果要為他鐫刻碑文,最好的文詞應該就是脂硯齋的淚筆寫下的這一段可歌可泣的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