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1章 附錄(1 / 2)

浮生著甚苦奔忙?盛席華筵終散場。悲喜千般同幻渺,古今一夢盡荒唐。漫言紅袖啼痕重,更有情癡抱恨長。字字看來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尋常。--曹雪芹曹雪芹

附錄經典故事

“雜學”的愛好者

從乾隆改元到乾隆四年這段歲月,正是曹雪芹逐漸成長的重要時期,他正趕上了這幾年的嶄新氣氛的太平盛世。

這盛世新風使他得到了兩大方麵的進展:一是更加迷陷在歌場舞榭的賞藝尋歡的放浪生活之中,二是更加開闊了自己的“雜學”天地。

由於大表兄平郡王府裏聘請了赫赫有名的謝濟世做世子慶明的老師,曹雪芹初次有機會聽到一位學者的不俗的講論,使曹雪芹受益匪淺。

然而,曹雪芹聰慧而好鑽研的天性,使他不會滿足於一個人的授業解惑,況且喜畫好詩的曹雪芹有些需要也是從他那裏得不到的。

於是曹雪芹還得自尋門路。他想到了祖姑傅家。曹家事發以後,曹雪芹祖父一生的藏書,大部分都被曹雪芹的祖姑設法弄到而保存了下來。

隨著曹雪芹年齡的增大,他就想辦法到傅家表叔昌齡處去求借書籍,自己用心研讀。

在傅家,他驚喜地發現祖父的書籍都安然無恙,而且大部分都是十分名貴的版本。曹雪芹借了許多唐宋以來的野史小說、隨筆雜記之類的書,眼界大開。同時,他還閱讀了大量的古時的詩文名集,其中包括他祖父監刻的《全唐詩》。

最令曹雪芹欣喜若狂的是,一天他終於看到了祖父的《楝亭詩集》四大冊,簡直興奮得通宵難眠。

對曹雪芹來講,表叔的書房簡直是豐富極了,三麵的大書架、大書櫃,高抵天花板,真是古語所說的“汗牛充棟”。

打開書看時,首頁上都有兩方朱紅的印記:一方是“楝亭曹氏藏書”,一方是“敷槎氏昌齡藏書”,有的還多一方“堇齋圖書”的印。

那書都紙如玉白,墨似漆亮,還有一種說不出名色來的幽香之氣味。這令曹雪芹感到了“書香”這個詞的真實境界。

這書香,也有書架書櫥的上等木料的香氣,還有為了防蠹而放入的芸草的香氣。這是一種華夏高級文化文明之香,堪以令人陶醉。

曹雪芹從祖父的詩句,深深地理解了這位高品位詩人的文筆之美和心靈之秀。這是多少先天、後天的優越條件把他培養成的?曹雪芹從此暗暗地自思自忖:應當繼承祖父的家學與詩風,做一個不入時流俗派的真正詩人。

他想:無論是《三國演義》寫爭雄鬥勝的文武將相,還是《水滸》寫逼上梁山的草寇英雄,如果剝掉了政治身份的外皮,就都是古人對於人才的讚美和詠歎,包括惋惜與悲憤。

曹雪芹悟到:古人寫小說都是為了人物、人才,為了他們的光彩與命運而留下的錦繡文章,感動著千古的讀者。但是這些人物、人才是如何產生的呢?如何看待他們的價值?這可是需要自己從頭思考、自出手眼的事。

大量地閱讀祖輩留下的藏書成了當時曹雪芹業餘時間主要做的事情之一,這為以後他的寫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授人技藝的風箏高手

曹雪芹是一位學識淵博、多才多藝的文人,不僅精於小說、詩詞,而且擅長繪畫、工藝美術,特別是對風箏的紮糊、繪製和起放有著獨到的研究和成功的實踐,可稱是風箏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