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大清出了個曾國藩(2)(1 / 3)

1.民族歧視嚴重:身體陰陽失衡,乃百病之源

懂中醫的人知道,陰陽平衡,才是健康的保證。雖然每個人的身體從一出生就是陰陽不平衡的,或陽盛,或陰盛。然而,如果不希望自己經常生病,就必須通過調理,讓自己的身體大致保持陰陽平衡,亦即平日裏陽虛的人應以助陽溫熱為保健,陰虛的人應以滋陰去火為養生,從而使身體達到和諧,益壽延年。

一個國家就好比是一個人的身體。國家裏的全體公民若能和諧共處,就能使整個社會保持一種動態的平衡。然而,如果人民內部矛盾重重,就相當於身體的陰陽失衡。陰陽失衡就容易滋生疾病。導致國家陰陽失衡的,往往是民族歧視。

50多歲就退休了的美國首富比爾·蓋茨有這樣的名言:“世界是不公平的!”是的,在我們身邊,不公平的現象處處可見,直到今天,世界上很多國家都存在著民族歧視,更別說中國的近代和古代了。

大清王朝是以滿洲貴族為首的滿漢地主階級聯合專政的封建政權,其國體政體和之前的明朝沒有多大差別,隻是在統治階級內部的權力分配上,明顯地帶有民族歧視的痕跡。

早在入關之前,滿洲貴族就實行了聯合漢族地主階級的政策。入關之後,他們尤為重視拉攏漢族士人參加政權,在中央各部、院的官職設置上,使滿漢缺額,即官員編製中滿人與漢人的數量相當,對地方官員的任命也采取滿漢參用的做法,從而籠絡了漢族地主,擴大了大清王朝的統治力量。但滿洲貴族對漢族官吏一直存有戒心,設計防範,不使他們掌握實權,尤其是軍權。

清朝政權的中樞機構是內閣和軍機處,其下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分管各項行政。內閣僅康熙一朝較有實權,自雍正朝設立軍機處之後便失去實權,變成例行公事的機關。總攬一切大權的是軍機處,重大問題都在這裏討論,由皇帝做出決定,向全國發號施令,所以時人和後人皆稱軍機處為“政府”。

軍機大臣由皇帝在親王,內閣大學士,各部、院堂官(尚書、侍郎等)中特簡差派,並有在軍機大臣上行走與在軍機大臣上學習行走的分別,按固定順序排列。皇帝還指定一名親王或大學士為首席軍機大臣,稱為“領班”,又稱“首樞”。首席軍機大臣往往為滿人,仰仗著皇帝的倚重,總攬大權,漢員並沒有什麼發言權,就算提出了正確的意見也不會受到重視。例如,在鴉片戰爭期間,軍機大臣王鼎為了起用林則徐一事,在道光皇帝和眾大臣麵前與首席軍機大臣穆彰阿一再苦爭,但始終得不到上至皇帝下至眾大臣的支持,最後憤而自殺。

六部的實權幾乎全部掌握在滿員手裏,漢員往往不過是隨同畫諾而已。掌握清朝地方大權的官員是總督和巡撫,總督的權力尤重,各地綠營兵及其長官提督,都受總督管轄。為防止漢族官員掌握軍權,總督大多數由滿人擔任,漢人極少。對於漢族地方督撫,清廷有時也放心不下,往往會指使滿員暗中監視,密報他們的動向。對於一些地位不高但頗有實權的員缺,也限製漢員插足。此外,旗員還享有其他種種特權,遇婚、喪、疾病皆可請假,假滿複職。漢員遇父母喪葬,必須回籍守製3年;遇結婚或久病不愈也要開缺;服闋或假滿之後,除內閣中書等少數員缺外,都必須重新入班候補,不能徑複舊職。至於科考、補缺、升遷的難易程度,滿漢之間更有天壤之別。

滿漢藩籬堅固,民族歧視明顯。這在無形中不斷地提醒著漢族官紳和民眾,自己正遭受著異族的統治。隻是,麵對著種種的不平等,他們隻能服從,隻能忍耐。但這無疑會對清王朝的統治者們產生不利的影響。當然,這是清王朝對待漢族官紳民眾的根本方針,祖製如此,絕對不可能輕易改變。要知道,隻有通過這種方式,使旗人淩駕於漢人之上,給之種種特權和恩惠,才能增加本民族內部的凝聚力,達到利用少數人統治多數人的目的,借以保持其在中原的統治地位。再者,滿洲貴族雖以弓馬強悍征服了人數眾多的漢族,但他們人數少,文化程度低,若打破民族界限,任人唯賢,科考取士,他們很快就會被淹沒在漢族的汪洋大海之中,難以維持其統治地位。

清兵入關後,通過殘酷地鎮壓漢族各階級、階層的反抗,征服了漢族人民,卻無法征服漢族人民的心。以天地會為代表的下層人民一直秘密從事著反清複明活動。即使在漢族士人之中,也有一部分人不滿滿洲貴族的統治,他們通過自己的學術著作與學術活動,采取這樣那樣的形式,不斷地將這種情緒向異族統治者表現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