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大清出了個曾國藩(3)(1 / 3)

5.歐美列強不斷來犯——體外病毒持續侵襲

從嘉慶到道光,各地大大小小的起義,不斷地折磨著大清羸弱的身體。高層領導們付出了巨大的人力財力物力,才使這個“身體”脫離了“危險期”,但還沒怎麼恢複呢,如狼似虎的歐美外寇,就開始不斷地前來撕咬侵奪了。道光皇帝在位的日子裏,割地賠款的苦酒,他不止一次地嚐過。

自從實行閉關鎖國政策後,大清帝國就一直在閉著眼睛走路,一步步地落在了世界的後麵。落後就要挨打!可惜,隻有當真的被打得遍體鱗傷時,我們才會認識到這句話是“黃金法則”。道光二十年(1840年),英國人駕著堅船攜著利炮,野心勃勃地光臨了中國這片古老的東方土地。從此,一直以為自己是世界老大的大清帝國,很快就明白了自己早已是不堪一擊,而世人也從此知道了大清的外強中幹。於是,沿海大清水師的舢板被英國外寇的“開花大炮”炸成了一堆堆碎片,八旗與綠營的密集隊形在大不列顛鬼子的排槍的交響聲中人一片片倒下,之前還自信滿滿的總兵提督乃至總督巡撫,都兵敗如山倒,隻能飲恨自裁!欽差大臣則追趕著侵略者的艦隊,去簽署那屈辱的城下之盟……這就是“鴉片戰爭”。由此,中華民族的百年痛史揭開了第一頁!

鴉片戰爭後的中國,落後之狀,每況愈下,慘痛的教訓似乎在鴉片煙氣的氤氳中很快就被國人淡忘了。此時,虎門禁煙的林則徐早已被充軍新疆。編著了《海國圖誌》的魏源,手捧著書稿懷抱著利器卻報國無門,這部在中國沒人關注的巨著,倒是在流傳東瀛後受到了重視,成為日本近代化的重要啟蒙讀本。

外有眾多強敵的日益逼近,內有百姓不堪忍受的腐敗與壓迫,清政府注定要為它的麻木不仁和不接受教訓,再次付出慘重代價。

當英國殖民主義者在鴉片戰爭中打敗了清朝軍隊,強迫清政府與之簽訂了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後,法、美等殖民主義者接踵而至,紛紛效尤,遂將中華民族推入到了半殖民地的苦難深淵。

6.太平天國運動——差點要了大清的老命

鴉片戰爭後的清王朝,就像《紅樓夢》中連遭大劫的賈府一樣,一下子塌了架,暴露出了老態腐朽的本質。與此同時,中國人民卻在鴉片戰爭的炮聲中驚醒過來,開始注意世界的發展大勢,重新思考中華民族的前途與命運,用新的鬥爭去反抗外國資本主義列強的侵略和清朝的封建腐朽統治。

鴉片戰爭後,在資本主義列強的侵略和壓迫之下,國內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進一步激化,各地起義和反抗更加頻繁,尤其在鴉片戰爭中首當其衝的兩廣和湖南,道光二十年至三十年(1840-1850年)間,這裏幾乎年年有起義發生,其中最著名的是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的湖南雷再浩起義和兩年後再度發動的雷再浩舊部李元發起義。此起彼伏的群眾反抗鬥爭的涓涓小溪,終於彙成洶湧澎湃的革命洪流,1851年發生在廣西桂平金田村的拜上帝會群眾的武裝起義,把農民反封建鬥爭推進到了一個新階段,並在全國掀起了以太平天國為中心的革命高潮。

道光三十年十二月十日(1851年1月11日),在科舉場上屢屢不得誌的洪秀全,發動了波瀾壯闊的太平天國農民起義,洪秀全被擁戴為天王,之後太平軍攻克永安,初步建立了軍事、行政指揮體係,分封諸王,清理內奸,團結隊伍,戰鬥力日強。1852年4月,太平軍乘雨突圍,北攻桂林,東下全州,後轉入湖南,在蓑衣渡遇到江忠源統率的楚勇襲擊,遂改入湖南道州。圍攻省城長沙數月不克後,全軍繼續北上,輕取嶽州,打下武昌。至1853年3月,攻克了東南第一大都會南京,改稱天京,定為國都,迅速形成了與清政府對峙的局麵。以此為後盾,太平軍迅速揮軍北伐和西征。大清江山風雨飄搖,大廈將傾。

作為中國近代曆史上規模最大的農民起義,太平天國起義是在清政府內外交困的形勢下爆發的,同時也是清政府內部腐朽透頂的催生物。

7.危險與機會同在——誰能把握得住?

一個國家如果各地起義不絕,外族侵襲不斷,負最大責任的就應該是國家的領導者們。大清中後期的許多領導人和管理者都是庸才,不但使官場吏治腐敗嚴重,貪汙成風,就連軍紀廢弛都沒有采取什麼有用的應對措施。結果,在這些庸才逼出來的一次又一次的農民起義中,大清朝的問題看起來已經積重難返。當太平天國起義軍勢如破竹,打得八旗軍和綠營兵落花流水之時,當歐美強盜不時地撲過來咬幾口肉的狼狽之下,大清王朝這個經營了兩百多年的“巨型企業”,已經到了最危險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