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危險的時候,往往會產生最大的機會。如果太平天國的領導者們把握住了這個機會,他們就會開天辟地;如果清廷內部有人能在這個關鍵時刻站出來,化解這個危險,這個人就能成就千秋功名。
究竟誰把握住了這個機會?
但無論是誰把握住了這個機會,都應該學會感恩,應該感謝清朝的各級領導者,正是他們,製造出了這最大的危險,從而在間接上為別人創造出了最大的機會。
三、機遇是很燙手的,要抓住得有足夠的能耐
成就大事需要機遇。抓住了機遇,就能鯉魚躍龍門,名利雙收。機遇從哪裏來?產生機遇的原因很多,而庸才領導的管理很可能就是給你創造機遇的主要原因。
機遇青睞有準備的人。這句話很多人都知道。為什麼會這樣說呢?因為機遇是很燙手的,準備不足、本事不強、能耐不夠者是抓不住的。鯉魚如果能力不濟,很容易撞到龍門的橫梁上,輕則被橫梁撞回,重則被撞傷,甚至被撞死!
躍過龍門的鯉魚總是少數。人也一樣。不斷提升個人實力與時刻準備著的人往往是少數,故而,功成名就的人總是少數。
大清朝中晚期的不少庸才領導,把大清王國搞得烏煙瘴氣,導致老百姓實在受不了了,於是各地起義不斷,最終爆發了中國近代曆史上最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太平天國運動。這絕對是大清朝的一個致命危機。這些庸才領導搞出來的爛攤子幾乎沒有人能夠收拾得了。
1.機遇是很燙手的
有位哲人說過:“機遇是魔鬼,它把住天堂的入口和地獄的大門。”
機遇並不是那麼容易抓住的。大清幾代庸才領導的經營與管理,最終為自己招來了致命的危機——太平天國農民起義。
危機爆發,要麼有能人站出來扶大廈於將傾,化解危局,立下巨大功勞;要麼被危機顛覆,王朝“壽終正寢”,使造反者把握住了機遇,改朝換代。
如果你被推出來救急,卻準備不足,能力不夠,那麼,你輕則率先飲到失敗的苦酒,重則身敗名裂,甚至有可能丟掉性命!因為機遇對於那些駕馭能力不足者,是極其燙手的,如果你不懂得如何去“抓”,就會被燙傷,甚至被燙死!
太平天國農民起義,對於大清朝各級統治者來說,首先絕對是一場滅頂之災。因此,麵對來勢洶洶的起義軍,絕大多數官員往往是或唯恐避之不及或硬著頭皮迎戰或心有餘而力不足。所以,太平軍便迅速地發展壯大了起來,直至建立太平天國,奪得大清半壁江山,並大有取清廷而代之之勢!當然,這種對紫禁城統治者來說是十萬火急的形勢,對於欲出人頭地又有滿身本事可能能應對得了的人來說,卻又絕對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正所謂“時勢造英雄”,所有名揚千古的大人物,都是在這樣的“大變局”中功成名就的。
我們不妨先來看看那些被“機遇”這個燙手山芋燙著的人。也就是說,那些被大清朝統治者派往前線去與太平軍交戰的指揮官,是如何被打得落花流水,節節敗退的。
廣西桂平金田村爆發了太平天國起義,將當時的全國革命形勢推進到了一個新階段,清朝政局翻覆。
清政府高層領導們對廣西的情況反應是很遲鈍的,而對太平天國起義之前,由洪秀全、馮雲山、洪仁玕、楊秀清等人領導的“拜上帝會”活動的情況則知道得更晚。剛開始時,清政府的注意力一直集中在遍地開花的天地會方麵,直到金田起義前夕,清兵與拜上帝會群眾發生了一場大戰,清政府才發現了這支革命力量。清軍與太平軍交戰,從一開始就連吃敗仗,所以才引起了清政府統治者的特別注意。但這時,他們對拜上帝會內部的情況還不甚了解,並把韋昌輝當成是拜上帝會的主要領導人,並不知道太平天國的領袖是洪秀全。
對於這些情況,一直憂國憂民、關心時局的曾國藩卻早有耳聞,並時刻關注著。他很早就隱隱約約地感到,清朝政治弊端層出,遲早會引發大規模的起義。而令曾國藩著急的是,麵對全國烽火四起、處處狼煙的形勢,清政府卻財政拮據,軍隊衰朽,根本無力對付這場戰爭。
很快,軍事上作戰失利的消息不斷地從廣西前線傳至紫禁城決策層。剛開始,清政府四處調兵,打算把太平天國運動扼殺於搖籃之中。但是前線將帥矛盾重重,各持己見,互不服氣,互相掣肘,導致指揮不統一,行動不一致,從而節節敗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