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田起義後的太平軍迅速占領了大湟江口,並向武宣方向進發,沿途吸收了很多天地會起義的群眾,聲威大壯,從而由起義時的一兩萬人發展到3萬多人。
1851年1月,洪秀全在武宣縣境內的東鄉稱天王,並任命楊秀清、蕭朝貴、馮雲山、韋昌輝分別為左輔正軍師、右弼又正軍師、前導副軍師、後護又副軍師,兼領中、前、後、右各軍主將,石達開為左軍主將,使領導體製日漸形成;同時各項條規陸續製定,作戰經驗也一天天豐富起來。
鹹豐皇帝見李星沅、周天爵軟弱無能,隻好將二人革職,同時任命自己的舅舅、首席軍機大臣、大學士賽尚阿為欽差大臣,擔任廣西前線的最高統帥,以統一指揮權,並任命順天府尹鄒鳴鶴為廣西巡撫,協助賽尚阿辦理糧餉事務。在朝臣中,賽尚阿地位最高,與鹹豐皇帝關係最親,將他派往前線,足見事態嚴峻。這一舉動在朝野上下引起了更大的震動。
火燒起來後,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撲滅方法,火勢必定不可控製。果然,以太平天國為代表的農民革命運動已成為不可阻擋的洪流。
賽尚阿趕到廣西後,清軍內部不和的問題依然無法解決。各路清軍圍困永安半年,指揮始終不能統一,行動也難於一致。鹹豐二年(1852年),太平軍從永安突圍北上,各股清軍大多遙遙尾隨,唯獨烏蘭泰窮追不舍,結果被太平軍的伏兵打敗,他本人也被擊傷,後死於陽朔。這時,太平軍的主要對手就剩下了向榮。自從打了敗仗又遭賽尚阿參劾之後,向榮一直心懷不滿,消極觀望。當太平軍由桂林解圍北上後,清政府便命向榮跟追,向榮卻稱病留駐桂林,拒不從命。鹹豐皇帝憤而將其革職留用。然而,此舉亦無濟於事,直到賽尚阿被劾革職,向榮才領旨匆匆地由桂林趕往前線。
正當太平天國運動洪流狂奔,清軍被打得聞風喪膽之時,本書的主人公曾國藩又在幹什麼呢?這時,屢向鹹豐皇帝進獻忠言卻屢不被用的曾國藩,被朝廷派到江西擔任江西省鄉試正考官,完事了還可以回家探親。
曾國藩南下途經安徽太湖縣境內的小池驛時,忽然接到了其母親江氏的訃聞,遂迅速由九江乘船西上,急急回籍奔喪去了。
他一到湖南,滿耳朵裏聽到的都是太平軍節節北上,清軍抵擋不住,形勢如何如何緊迫的風聲。實際上在曾國藩逆長江行至漢陽時,湖北巡撫常大淳便告訴他:長沙已被“粵匪圍困”,隻得由水路改走旱路,經湘陰、寧鄉而達湘鄉。輾轉回到故裏後,他便開始了為期四個月的鄉居生活。
回家奔喪,本該好好祭悼生他養他、一別十幾年、臨終又未能見上一麵的慈母。但是,這些卻都被太平軍北上的消息衝淡了。後來,長沙之圍被解,但卻是太平軍主動撤圍的,人家的目的是加快北上的速度。不久之後,太平軍便攻克了嶽州,後又攻占了漢陽、武昌等地。太平軍所到之處,清軍不是一觸即潰,就是望風而逃。
清軍不是太平軍的對手,清政府派往前線的統帥也非死即逃,再也無人能領導軍隊抵抗太平軍了。當賽尚阿被降級處分,向榮、烏蘭泰被革職留用,太平軍圍長沙,下嶽州,克武昌,攻湖南之時,曾國藩突然接到了命他以在籍侍郞身份在湖南辦團練的諭令。
雖然說成就大事,就必須擁有大機遇,但當大機遇真的到來時,能夠抓住的人卻是少之又少,因為大機遇往往是以大動蕩的麵目出現的!
太平軍對於那些非死即逃的清軍將帥來說,確實是超級燙手的山芋。這時,曾國藩也快要麵對它了,曾國藩的命運又將如何?他是如何應對的?
2.千呼萬喚“不”出來
鹹豐皇帝讓曾國藩留鄉辦團練,既是大勢所趨又有其特殊的背景。此時,太平軍聲勢浩大,清軍無力對抗,清政府隻好下令各地方官舉辦團練,尤其命令回籍的官員為團練大臣,利用人地兩熟、在地方又有號召力的官員組織地方武裝,去對抗太平軍。僅在1853年3月至4月,清廷就先後在全國任命了45人為團練大臣,曾國藩即在此列。
曾國藩的被任命,有著他非同一般的個人背景。就在他回籍奔喪的路途中,早年的朋友和老師唐鑒向鹹豐皇帝薦舉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