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鑒是在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開始當官的。當他告老還鄉後,便到江寧金陵書院去主講,很快便名震江南。鹹豐二年(1852年)七月,鹹豐皇帝宣他入京,連連召見,垂問軍國大計。唐鑒向鹹豐帝舉薦了曾國藩,請皇上任命曾國藩為湖南團練大臣,授予其便宜行事之權,同時詳細介紹了曾國藩的出身、學問、為人與才幹,認為“曾滌生才堪大用,為忠誠謀國之臣”。他以自己的一生名望做擔保,請鹹豐帝堅信曾國藩的忠貞,並看好曾國藩將來必成大事。
於是,在1853年,曾國藩接到了幫辦湖南團練的命令。但是,他正守孝在身,雖接命令,卻無立即出山之意。這時,太平軍在湖南的節節勝利,激起了湖南地方官吏與地主士紳的波潮,於是又有幾股力量衝擊著曾國藩。
第一,湖南籍朋友極力支持曾國藩出山。
曾國藩結交多年的湖南籍朋友都主張他出山創辦武裝力量,鎮壓太平軍。例如,曾國藩曾向鹹豐皇帝推薦過的人才之一江忠源,早在道光末年,湖南農民反抗運動興起時,他就主動舉辦過團練,與起義力量對抗。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湖南雷再浩起義,他又親自組織鄉勇對抗起義軍,並戰而勝之。太平軍起義,賽尚阿為統帥時,鹹豐皇帝下旨命江忠源從軍,江忠源令其弟江忠浚招募故鄉兵勇500人前來,號稱“楚勇”。此後這支軍隊一直與太平軍作戰,屢立戰功。他所率楚勇作戰比清軍勇猛十倍,是地方練勇參加正規戰役的先導和表率。聽說曾國藩回籍經辦團練,他多次去信表示堅決支持。
羅澤南也是曾國藩向皇帝推薦的人物,直至這次回家奔喪,二人才得以見麵。此時的羅澤南借著舉人的身份和鄉村教師的地位,正努力地培植著忠於清政府、仇恨農民起義的力量,其弟子中如王錱、李續賓、李續宜、蔣益澧、劉騰鴻、楊昌濬等,後來都成為了湘軍悍將。曾國藩回籍後,羅澤南正舉辦團練,因感念曾國藩對他的知遇之恩,便極力慫恿曾國藩出山領導地方團練。
第二,湖南地方官也力請曾國藩出山。
值太平軍圍攻長沙之際,雲南巡撫張亮基奉旨調往湖南擔任巡撫,率清兵抵抗太平軍。當時身為舉人、當著鄉村教師的左宗棠前去投軍,成為了張亮基的幕僚。左宗棠一再地向張亮基推薦曾國藩,希望能請到曾國藩出山來協助鎮壓太平軍。張亮基於是一邊上奏要求皇帝下旨令曾國藩出山,一邊給曾國藩寫信,請求他出來相助。
不過,此時的曾國藩是有所顧慮的。其一,這時出山,有違孝道。亡母尚未安葬,若此時出山,必有違丁憂離職守製大禮。一直以來,自己整天都滿口滿紙的忠孝仁義,若也違製,天下人難免會恥笑自己。其二,投筆從戎,心裏沒底。自己隻是一介文員,並不懂兵法,假如現在投身戰場,肯定會有巨大磨難,一旦辦理不善,可能連官職性命都保不住。其三,手中無兵,官場複雜。他對清朝的官場腐敗是有著深切認識的,明白要辦事,處處是荊棘,若是率兵打仗,要人、要槍、要餉,就必然會同上、下各級發生糾葛,辦起事來一定困難重重,束手束腳,舉步維艱。
考慮到種種難處之後,他便一邊寫信拒絕了張亮基的邀請;一邊寫折子,讓張亮基代發,辭謝皇帝的命令,並請求在籍守製3年。
沒想到就在這個時候,太平軍攻克了武漢,很快就要反攻湖南。這使得剛坐到湖南巡撫位置上的張亮基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他立刻命郭嵩燾連夜趕去曾家,勸說曾國藩出山。
千呼萬喚“不”出來。皇帝命令你出山,你不聽;恩師唐鑒推薦你出山,朋友們極力主張你出山,你不睬;地方一把手張巡撫請求你出山,你也婉拒。那些不理解曾國藩苦衷的人,肯定會認為,曾國藩啊,雖然你是個腕兒,但也太耍大牌了吧?
那麼,郭嵩燾去請曾國藩,又能不能請得動呢?
3.把握時局終出山
作為曾國藩的至交好友,郭嵩燾雖然與曾國藩很多年沒見麵了,但兩人間的書信往來卻從沒斷過。兩人同為翰林出身,同因丁憂回籍守製。當太平軍攻打湖南時,郭嵩燾主動到張亮基那裏去幫忙出謀劃策。此次到曾國藩家去遊說其出山,也是他自己主動提出來的。
郭嵩燾來到曾家,在曾氏兄弟的陪同下,祭奠了曾母後,便當著大家的麵剖陳了利害關係,敦請曾氏出山。
郭嵩燾告訴曾氏兄弟,自從唐鑒推舉了曾國藩之後,皇帝又征詢了恭親王奕及肅順的意見。二人都竭力保舉,說曾國藩是林則徐、陶澍之類的報國忠臣,如今洪楊造反,非得曾國藩這樣的人物出山主持大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