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升遷如此之快,究其原因不外乎兩點:一是個人勤奮幹練,在士林中有一定聲望;二是善於不著痕跡地倚人而起,得到了祁寯藻、穆彰阿等人的垂青與舉薦。後一條尤為重要。
在任職翰林院編修的時候,曾國藩是七品官員。但他非常有心,把許多上級都尊稱為老師。因為自己不善於“跑官”,所以可以用來交換的資源很少,於是他便對這些老師表現出一種尊敬、誠意。曾國藩考進士過程中,祁寯藻是考官,兩個人之間就有了“師生”關係。有一次,祁寯藻過生日,曾國藩到琉璃廠購買了最好的宣紙,寫下260個壽字送給他,這讓祁寯藻非常感動。這一招為曾國藩日後升官打下了基礎。
然而,在曾國藩的輝煌仕途中,真正的大貴人則是穆彰阿。
穆彰阿當時甚得道光皇帝的信任。多年來,他利用衡文大權網羅黨羽,培植親信,遂致“門生故吏遍於中外,知名之士多被援引,一時號曰‘穆黨’”。
曾國藩會考中式,正總裁就是穆彰阿,二人遂有師生之誼,時相往來。而曾國藩與穆彰阿真正交好,則來源於共同的愛好,那便是對於古書畫的喜愛。有一次,曾國藩到穆彰阿家做客,看到房間的牆壁上掛著一幅唐朝周昉的仕女圖,從用筆、用紙、用絹看,都是唐時風格。但是對古書畫有濃厚興趣和深入研究的曾國藩卻發現這不過是一幅贗品。當曾國藩發表自己的真知灼見後,同樣沉迷於古詩畫的穆彰阿雖然有幾分尷尬,但是並沒有責怪曾國藩,而是對他十分看重,邀請曾國藩在家就餐,自此,兩個人的距離也一下子拉近了。加上曾國藩有幾分才幹,對穆彰阿在鴉片戰爭中的民族投降主義政策十分稱讚,所以甚得穆彰阿的器重和賞識,處處受到關照。
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大考翰詹,穆彰阿為總考官。交卷之後,穆彰阿便向曾國藩索取應試詩賦,曾隨即回住處謄清,親自送往穆宅。
這一次拜訪似乎成為曾國藩其後飛黃騰達的起點。在此之前,曾國藩之秩品一直滯留未動,從此之後,則幾乎是年年升遷,歲歲加銜,5年之內由從七品一躍而成為二品大員,前後的變化是非常明顯的。不難想見,穆彰阿在曾國藩的升遷過程中,起了何等重要的作用。若不是穆黨中人,他怎會有“速化”若此的官運。
這就是曾國藩倚人而起的策略,高明的是,曾國藩並沒有大張旗鼓地與穆彰阿交好,而是不著痕跡地以師生、誌趣相投來維係,表現出“君子之交淡如水”的表象,可謂是倚人而起,卻不著痕跡。這種低調的謀進策略也為其後來減少了許多麻煩。
1850年,道光皇帝崩逝。鹹豐皇帝即位後,穆彰阿被罷免,永不敘用。由於曾國藩的低調,很多人沒有看透他和穆彰阿的關係,所以少有人認為曾國藩算是穆黨,從而也沒有牽連他。
曾國藩發跡前期依靠穆彰阿,中期靠誰呢?主要依靠掌握朝政的肅順,曾國藩靠他疏通關係。曾國藩後期依靠兩個人,一個是奕,另一個則是文祥。奕是“洋務派”,當時他與葉赫那拉氏爭權,想拉攏曾國藩,曾國藩沒有直接回信,而讓別人對奕力說感謝的話,但是最後委婉謝絕。所以曾國藩始終沒有什麼把柄留下,但得到了實惠。
在祺祥政變中,肅順被處死,受到牽連的人很多。當時,慈禧太後查抄肅順家時,沒有查到曾國藩跟肅順來往的證據,曾國藩也因此獲得了慈禧太後的信任。
曾國藩在倚人而起方麵拿捏得非常好,他一直和這些人保持一種若即若離的關係,既能獲得靠山的支持,又能避免靠山倒台後受到牽連。
曾國藩的謀進策略告訴我們,在通往成功的路上,我們需要發展和維係自己的人脈,但是對於這種關係,我們一定要保持低調,而不應該大肆張揚。有些人自恃某某同學是某某局的領導、某某朋友是某某廳的幹事,就自以為了不起,耀武揚威、狐假虎威,到頭來卻卷入許多不必要的麻煩旋渦中。這種高調宣揚是不足取的,我們要引以為戒,要學會將幫助我們前行的各種人脈記在心上,而不是掛在嘴上。
二、勢不使盡,進退有度
急於求成、心急火燎,隻會使自己一無所得;高調前進,隻會使如火的激情加速熄滅。再大的事,也要從小處做起,再難的事,也要從簡單處做起。
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要活用中庸處世之道,低調處世,收斂鋒芒,勢不使盡,從而讓自己進退有度、左右逢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