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7章 推銷自己--我能否打開人生局麵(4)(2 / 3)

另外,一個人說話的內容不論多麼精彩,如果時機掌握不好,便無法達到說話的目的。因為聽者的內心,往往隨著時間的變化而變化。要對方願意聽你的話,或者接受你的觀點,就應當選擇適當的時機。這就有如一個參賽的棒球運動員,雖然有良好的技藝、強健的體魄,但是他沒有抓住擊球的“決定性的瞬間”。所以,時機對你非常寶貴,但時間才是“決定性的瞬間”,怎樣才能判斷準確,並沒有一定的規則,主要是看對話的具體情況,憑你的經驗和感覺而定。

交際場合往往會出現這種情況:有的人口若懸河,滔滔不絕,十分健談;而有的人即使坐了半天,也無從插話,找不到話題,這裏就存在一個“切入”話題時機的問題。

講話要及時“切入”話題,首先必須找到雙方共同關心的基本點。隻有找到了這一點,話題才能從這一點展開,並逐步深入,直至達到你的目的地。

切入話題不但要找到可供二人交談的共同點,還要考慮什麼時候最好,若時機選擇得不適宜,則極易得到相反效果。

在討論會上,要是先發言,雖然可以給聽眾心中造成先入為主的印象,但因過早,氣氛還較沉悶,人們尚未適應而不願隨便開口;若是後講,雖可進行歸納整理,井井有條,或針對別人的漏洞,發表更為完善的意見,但因太晚,人們都已感到疲倦,想盡快結束而不願再拖延時間,也就不想再聽了。

據此,人們經過研究指出:切入話題的時間最好是在兩三個人談完之後,這樣可以產生最佳的效果。這時候,會場上已經有了比較活躍的氣氛,你所提出的想法也比較容易引起關注。

另外,當你準備說服與別人相反的情況的時候,要特別注意在對方心情比較平和的時候進行,因為這時候的他比較聽得進去,情緒波動不會很大。如果對方心情不好或身體較疲倦時,是沒有什麼心情來聽你講話的。

盡管人的心境與場合、時機有關,但是,單獨考慮人的心境,把它作為一個獨立的因素仍然是有必要的。東方有句俗話:“出門看天色,進門看臉色。”看了臉色,才決定自己說什麼話及怎樣說。這種被稱之為“臉色”的表情,不過是心境的好壞在臉上的顯現而已。在人心境好時,什麼事都提得起興趣;在人心境不好時,什麼話都聽不進去。

所以,隻要你的語言是在合適的環境、合適的時機以及合適的人麵前說出來時,廢話都會像聖旨一樣有效。

11.談別人感興趣的話題

談別人感興趣的話題,是許多推銷大師的一種談話技巧。凡拜訪過羅斯福的人,對他廣博的知識無不感到驚奇。“無論是一個牧童,是一名紐約政客,還是一位外交家”,勃萊特福寫道,“羅斯福都知道同他談些什麼。”那麼羅斯福是如何做到這一點的?

其實答案很簡單。無論什麼時候,羅斯福每接見一位來訪者,他就會在這之前的一個晚上閱讀有關這一客人所特別感興趣的東西,以便找到令人感興趣的話題。

羅斯福同所有的領袖一樣,懂得與人溝通的訣竅就是:談論他人最以為貴的事情。前耶魯大學教授、和藹的費爾普早年就有過這種教訓。

8歲那年,有一個周末,費爾普去拜望他的姑母,並在她家度假。有一天晚上,一個中年人來訪並與其姑母寒喧之後,便將注意力轉到費爾普。當時,費爾普正巧對船很感興趣,而這位客人談論的話題似乎特別有趣。這位客人走後,費爾普向姑母熱烈地稱讚他,說他是一個多麼好的人!對船是多麼感興趣!而費爾普的姑母則說,這位客人是一位紐約的律師,其實他對有關船的知識毫無興趣。但他為什麼始終與費爾普談論船的事情呢?

姑母告訴費爾普:因為這位客人是一位高尚的人。他見費爾普對船感興趣,所以就談論能讓費爾普喜歡並感到愉悅的事情,同時也使他自己為人所歡迎。

費爾普以後永遠記住了他姑母的話。

查利夫想去歐洲參加童子軍大露營,他要請美國一家大公司的經理資助他的一個童子軍的旅費。

查利夫想去拜會這位經理,在去見麵以前,他聽說這位經理曾開了一張百萬美元的支票,而這張支票退回之後,這位經理把它置於鏡框之中。

當查利夫走進這位經理辦公室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談論那張支票--一張一百萬美元的支票!查利夫說他從未聽說過有人開過這樣的一張支票,他要告訴他的童子軍,經理的確看見過一張百萬美元的支票。經理很欣喜地向查利夫出示了那張支票。查利夫表示羨慕他,並請他告訴自己其中的經過情形。

你注意到了沒有,查利夫先生沒有談論童子軍,或歐洲的露營,或他所要做的事,他談論的是對方所感興趣的。事情的結果又怎樣呢?

稍過片刻,經理順便問查利夫,他要見自己有什麼事?查利夫告訴了他。

令人驚奇的是,經理不但即刻應許了查利夫的請求,並且答應的比查利夫要求得還多得多。查利夫隻請他資助一個童子軍赴歐洲,但他竟資助了5個童子軍,並叫他們在歐洲住7星期。經理又給查利夫開了介紹信,介紹給他分公司的經理,讓他們幫忙。經理又親自在巴黎接他們,引導他們遊覽城市。自此以後,經理給那些家境貧苦的童子軍提供一些工作,而且現在仍在他們的團體中活躍地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