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二章 《蜀道難》——這個小夥不是人(1 / 2)

大落之後的大起,必然是春風得意。李白草草安排好了家中事務,將眾多事情一股腦兒交給妻子魯地某氏打理。自己留下一首快意詩篇《南陵別兒童入京》,直往長安去了。

南陵別兒童入京

白酒新熟山中歸,黃雞啄黍秋正肥。

呼童烹雞酌白酒,兒女嬉笑牽人衣。

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爭光輝。

遊說萬乘苦不早,著鞭跨馬涉遠道。

會稽愚婦輕買臣,餘亦辭家西入秦。

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

這裏還提到了一個有趣的典故。西漢時期,有個窮困的儒生叫朱買臣,是吳地(江蘇一帶)人。為了躲避七國之亂的戰火,逃到了會稽(今建德)。他與妻子生活困苦,每天砍柴賣柴維持生計。而朱買臣這個人比較好學,每天砍柴的時候,嘴裏還背誦著文章,有時候還自言自語思考儒學的奧義。

妻子覺得他這樣很丟人,因為街坊四鄰都笑話他們。當時的吳越地區可是標準的老少邊窮,當地居民的文化水平思想素質都不高,幹活背書這種新鮮事那必然是被當作笑話一樣傳送。

一晃眼,朱買臣也四十多歲了,依然過著非常困苦的生活,而他醉心學術研究的心態依然不變。妻子受不了了,提出離婚。朱買臣極力挽留:你別看我現在很窮,知識改變命運,我覺得我五十歲的時候應該能夠富貴。你跟我二十年了,為什麼不再忍幾年呢?到時候我一定好好報答你!

妻子去意已決,說:你這樣的矮窮矬最後隻會餓死在山溝裏,還富貴,做夢去吧!

朱買臣隻好在離婚協議書上簽了字,兩人就這樣不歡而散。沒多久,女方就再婚了,朱買臣依舊過著一邊砍柴一邊治學的生活。有一次,他背著柴火經過一塊墓地,遇見了前妻和她的丈夫。當時的朱買臣狼狽不堪、饑寒交迫,簡直像個乞丐。前妻夫婦於心不忍,還請他吃了一頓飯。

知識改變命運,這話一點都不假。可能是在前妻那兒受了打擊,朱買臣托關係在會稽郡政府裏做了一名衙役。年底,朱買臣跟隨會稽郡的統計人員押送會稽郡的工作彙報到京城。也是天意,到了京城,由於各項事務實在是多,會稽郡的彙報會被排在後麵。當時會稽郡又是貧困郡,沒多久,統計人員和押送人員的公款就用完了。迫於無奈,隻好找到在京城為官的中大夫(相當於內閣議員)嚴助幫忙,因為他是會稽郡人。

誰能想到,嚴助和朱買臣一見如故,嚴助二話不說將朱買臣推薦給漢武帝。漢武帝召見朱買臣,也被朱買臣的學識與見地折服,當即任命他為中大夫。之後,朱買臣一再升遷,成為了封疆大吏,會稽郡守。上任的時候,會稽當地的二把手為了迎接他,特地組織百姓修整道路(老少邊窮,沒辦法)。朱買臣到了那兒以後,卻發現修路的工程隊裏,有他的前妻和前妻的現任丈夫。朱買臣心中很是感慨,讓車隊帶上他們兩人,接到自己的郡守府中居住,為他們提供飲食。沒多久,他的前妻懊悔不已,上吊自盡了。

而李白不僅用了這個典故,還在後麵說“餘亦辭家西入秦”,分明帶有對前任劉氏的嘲諷。似乎已經熬到頭了,李白一路飛奔,據說僅僅十餘天就到了長安。任城到長安,將近八百公裏,走水路還是逆行!在那個時代,李白可以算得上是飛速了。

到了長安,舊事曆曆在目,當年的好友陸調等人已經不知去了何方,跟他鬥毆的五陵少年這時也步入了中年。舉目無親的李白獨自住在旅店裏等待著最後的引薦,百無聊賴之際,他來到了當時長安著名的道館紫極宮去遊覽。

很多人受西遊記和唐玄奘法師事跡的誤導,覺得唐朝最盛行的是佛教。實際上,在整個唐代,道教才是具有毫無爭議的國教地位的。隻不過因為佛教當時的理論體係更加完善,各個宗派非常團結,所以能夠發展壯大。至於道教成為國教的原因,很簡單,因為太上老君他姓李,所以唐朝皇室自然而然地宣布,咱是太上老君的子孫!所以太上老君在唐代還有個稱呼——聖祖玄元皇帝!至於玄奘法師的西遊……其實他是偷渡到印度的……

話題扯遠了。李白在紫極宮裏,遇上了一個老人,賀知章。我們也不曉得這兩人是怎麼認識對方的,反正最後他們知道,“哦,你是李白”“哦,你是賀老前輩”。

賀知章很早就聽說過李白的名字,就問李白可有什麼作品帶在身上。李白隨手拿給他一首舊作,《蜀道難》。不過也有另一種說法,認為這是李白的新作。

噫籲戲,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

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

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

西當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絕峨眉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