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
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
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
值得一提的是,李白沒多久又來到了我的家鄉。在這裏泛舟秋浦河、清溪河,登九華山、齊山,留下了許多我們當地人至今耳熟能詳的詩句:“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不知明鏡裏,何處得秋霜。”“昔在九江上,遙望九華峰。天河掛綠水,秀出九芙蓉。”“人行明鏡中,鳥度屏風裏。向晚猩猩啼,空悲遠遊子。”……
這期間,李白還有一首詩值得我們注意,那就是《古朗月行》。這首詩很多人耳熟能詳,給我們感覺就像兒歌一樣簡單。不過隻是節選,全詩有著對時局非常強的隱喻與暗示。
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
又疑瑤台鏡,飛在白雲端。
仙人垂兩足,桂樹作團團。
白兔搗藥成,問言與誰餐。
蟾蜍蝕圓影,大明夜已殘。
羿昔落九烏,天人清且安。
陰精此淪惑,去去不足觀。
憂來其如何,淒愴摧心肝。
我小時候不認識月亮,管它叫白玉盤。後來又懷疑是瑤台的鏡子,飛在青雲的邊緣。月亮神仙露著兩隻腳,上麵的桂樹也那麼的茂盛。月亮上的白兔的仙藥搗完了,這個藥給誰吃呢?蟾蜍慢慢地蠶食著圓圓的光影,原本光明的夜空已經出現殘缺。如果不是因為後羿射下了九個太陽,天上的神仙現在也不得安生。月亮(陰精是月亮的別稱)已經沉淪了,迷惑了,它與我們漸行漸遠,已經不值得我們去觀賞了。想到這裏,憂愁已經無以複加,淒涼的心情折磨著我的心肝。
翻譯成白話之後,想必讀者們都能想到其間的隱喻。當年讓他無比暢想的唐朝政府,讓他願意奮鬥一生的唐朝政府,已經不值得他去拚死拚活地效忠。
開元十四年十一月,正在金陵的李白得知了安祿山的消息。他的學生武愕主動前往山東一帶去接他的子女到江南,而他也前往當時已經淪陷的河南地區尋找宗氏。
麵對安祿山的叛軍,中央政府毫無招架之力,僅僅三十多天,東都洛陽淪陷。公元756年正月,安祿山在洛陽稱帝。雖然到了五月李光弼與郭子儀進軍河北成功開辟第二戰場,收複河北十幾個郡,但是正麵戰場不容樂觀。駐守潼關的哥舒翰在楊國忠和唐玄宗的瞎指揮下慘敗,二十萬軍隊幾乎全軍覆沒,總指揮哥舒翰也成為了叛軍的俘虜。長安的淪陷,隻是時間問題了。
麵對這樣的形勢,李白無話可說,帶著妻小在江南一帶四處漂泊。雖然他無能為力,但是依然密切關注著局勢變化。
756年六月,唐玄宗逃亡成都,途經馬嵬坡,軍隊嘩變,要求處死楊貴妃與楊國忠等人,楊貴妃隻好自殺謝罪。七月,太子李亨在河套地區稱帝(肅宗),玄宗稀裏糊塗成為太上皇。玄宗也隻好順應局勢,任命皇帝為天下兵馬大元帥,永王李璘為四道節度使,負責穩定江南局勢。四道,分別是山南道(重慶、湖北一帶)、江西道(皖南、江西、湖南一帶)、黔中道(四川到貴州一帶)、嶺南道(福建、廣東、廣西一帶,包括越南北部)。可以看出,李白正好在永王管轄之內。
李白為了能夠有機會為平叛出一份力,決定沿江而上,到廬山定居,以等候時機。果然,到廬山沒多久,永王李璘的聘書就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