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六章 《早發白帝城》——一路艱辛,我仍在路上(2 / 2)

初夏,李白到了武昌。在這裏,李白登上了黃鶴樓,眺望了鸚鵡洲。甚至還去聽當地的音樂演奏,“一為遷客去長沙,西望長安不見家。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秋天,李白到了嶽陽、江陵(荊州),一路上並無多少頹敗之氣。不僅遊山玩水,甚至他的妻子和舅老爺都一直陪在他身邊。

世界上有這麼兩種人,一種有路可走最後卻無路可走,就好比屈原;一種無路可走卻能自己給自己一條路,就好比李白。相比較同時代的其他人,他這一生能夠遊曆名山大川,曆盡繁華與敗落,已經足夠了。說不定此時李白還覺得,能夠去一趟夜郎也不錯呢。

冬天,李白到了三峽,這下感覺完全不一樣了。一方麵,前路艱險,妻子宗氏和舅老爺不能再送行,接下來的生活將是李白孤獨終老的歲月。另一方麵,李白是四川人,從二十多歲出蜀雲遊以來,再也沒有回到巴蜀。這下過了三峽,就算是回到了故鄉。

然而當時的三峽可沒有大壩,湍急的水流讓逆流而上顯得非常困難。短短的黃牛灘,就要走上三天三夜。當年萬裏送行舟的故鄉水似乎又在特地刁難,或者說在極力地挽留,或者說就是不願讓李白再入巴蜀。

上三峽

巫山夾青山,巴水流若茲。

巴水忽可盡,青天無到時。

三朝上黃牛,三暮行太遲。

三朝又三暮,不覺鬢成絲。

按照這樣的速度,可能沒到夜郎,李白就病逝了。畢竟五十八歲的李白已經是個不折不扣的老人了。

到了乾元二年(759年)三月,李白才走完了三峽,到達白帝城休息。也正是這時候,關中發生了嚴重的旱災。出於種種考慮,以肅宗為核心的中央政府決定大赦天下,死刑全部改為流放,流放及以下的囚犯全部無罪釋放。

想象一下,幾個月前剛剛下定決心在夜郎孤獨終老的李白得到這個消息,心情是多麼地激動。從揭發安祿山叛亂無果開始,甚至說從第一次進入長安開始,李白就經曆了一係列的挫折,也遭受了很多人的白眼與詆毀、中傷。而現在,豁然開朗。李白當即前往南平(重慶境內),找到他的遠房弟弟李之遙,隨後坐船沿江直下,前往江陵與家人會合。

路上,自然要經過三峽。這裏水流湍急,當初路過的時候經曆了數月,這下隻要一天就能夠到達江陵。當時的長江流域廣泛分布著黑長臂猿,這種喜歡啼叫的動物總是能夠引起唐朝詩人的遐想。而三峽的黑長臂猿啼叫在當時特別有名。

(順便提一下,按照官方說法,中國的黑長臂猿目前僅僅分布於雲南廣西一帶,其他地方的種群已經全部滅絕。但是,我曾經做過簡單的調查,這種物種在皖南山區依然有目擊事件和傳聞,當地人稱之為“猩猩”。)

耳邊不間斷的猿啼和江畔層疊的群山,讓李白聯想到了這些年來經曆的一切。

早發白帝城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裏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清晨,我離開了籠罩在彩雲之中的白帝城,當初走了幾個月距離千裏的江陵一天就能到達。雖然兩岸的猿啼一直沒有停止,可是我的輕舟已經穩穩當當地過了一重又一重的山巒。

毫不客氣地說,這首七言絕句是唐人七言絕句之冠冕。後世對這首詩的評價極高,用明代楊慎(“滾滾長江東逝水”的作者)的話說,這首詩是真的做到了“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這種壓抑之後突然迸發的激情,原本就不是每個人都能體會的,加上僅用了二十八字的精妙絕倫,我實在找不到什麼辭藻去誇耀這首絕作了。

接下來的日子,老當益壯的李白再現驢友本色。沿江直下似乎讓他找到了當年“仗劍去國,辭親遠遊”的豪情壯誌,他在荊楚、湘贛之間重遊舊地。盡管在江夏還大病一場,但都改變不了他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