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七章 《廬山謠寄盧侍禦虛舟》——我的夢想,或許已經不在(2 / 2)

宿五鬆山

我宿五鬆下,寂寥無所歡。

田家秋作苦,鄰女夜舂寒。

跪進雕胡飯,月光明素盤。

隱私慚漂母,三謝不能餐。

曾經禦手調羹、龍巾拭吐的李白,對一個普通農婦的招待卻如此地感激涕零。他的時間不多了,他也沒有能力再盡散千金了。韓信年輕的時候寄宿在漂母(幫別人洗衣服的老媽媽)家,待以後飛黃騰達還可以報答。李白是真的老了,他的未來不是夢,因為他的夢已經結束,與之一同結束的還有大唐的盛世。僅僅一碗粗糙的菰飯,都是李白再也沒有能力報答的恩賜。

在當塗,李白的遠房叔叔李陽冰擔任此地縣令。接下來的幾個月裏,李白都在病痛中度過。公元762年晚春,李白進行了最後一次旅遊,在宣城、南陵簡單地逗留,就回到當塗,安心整理自己的詩稿。

在幾十年的時間裏,李白總共創作了至少上萬的詩歌曲賦,然而這時李白能夠整理出來的,隻有不到一千首。他的病情每況愈下,由於長期酒精中毒,李白得了非常嚴重的膿胸病,到這個時候甚至已經出現胸腔穿孔。在那個時代,這是絕症,就是在今天也不好治。

十一月,李白將自己所有的稿件全部托付於遠房叔叔李陽冰,之後不久,與世長辭,葬於當塗縣境內的大青山。後來為了紀念他,又在采石磯建立了一個衣冠塚。

當然,也有另一種說法。說李白某天夜裏在采石磯一邊坐船,一邊喝酒。喝得醉了,看見水中月亮的倒影,忍不住好奇去撈月,一不小心,墜江而死。

後來的傳說更離奇,說李白在采石磯酒後撈月掉進江裏,被一頭大鯨魚給救起來。李白就坐著這頭鯨,在江水裏遊啊遊,最後升天了……

無論是衣冠塚還是大青山的李白墓,這兩個墳我都去過,都為李白寫了點東西,在衣冠塚寫了一首七律,前麵我已經提到過。在大青山的時候,我和一些朋友一起,既然是正式的李白墓,自然也要帶點酒水去慰問下他老人家。我也難免班門弄斧,給他老人家寫了篇祭文。

祭李太白文(並序)

維公元二零一二年,歲次壬辰,四月三日,攜蕪湖、采石諸好友會於當塗,祭唐詩人翰林待詔李太白曰:

仰公仙逸,卓然超群。景行盛世,仰止詩文。

鬱鬱章華,溢彩流金。萬世被澤,美譽於今。

登仙捉月,蹤跡尚存。兩地毗鄰,感君英魂。

緬哉懷哉,我輩後人。無有長物,略備佳春。

尚饗!

說起來,如果我們相信神秘力量的話,我跟李白還有不淺的交情。那次去李白衣冠塚,還買了一把折扇作為紀念品,一麵畫著李白的頭像,一麵是《將進酒》,我很喜歡。到了夏天,這把扇子都是隨身攜帶。

差不多前年初夏,我與一個漂亮女生(你懂的)一起去采石磯玩,當然免不了去衣冠塚看一看。玩了差不多一天,回去的時候已經是下午。我們在采石鎮上往公交站走著,那種感覺自然是很曖昧的。至於插在後麵口袋的扇子,我就沒怎麼注意了。

突然,後麵一位大媽的聲音呼喚道:小夥子,你的扇子掉了。我伸手一摸,果然,扇子丟了。大媽將扇子撿起來交給我,女生卻顯得極其尷尬。

我正摸不著頭腦,她尷尬什麼。憋了幾秒鍾,她羞答答地對那個大媽說了句:大姑,先別告訴我爸我媽……

我一時沒反應過來,硬著頭皮隨口說了句:大姑好,初次見麵……我語塞了,大媽卻笑得很開心,向女生使了個讚許的眼神,就離開了。那感覺仿佛在告訴她:好好玩,我就不打擾你們小兩口了……

目送走了大媽,我打開手中的折扇,冥冥之中,我仿佛看到了扇麵的李白衝著我笑,透露出一種善意的狡猾。我亦會心一笑,看來當初的詩、文、酒都沒有白送。沒多久,暗戀變成初戀,也差不多就是在她的慫恿下,我走上了寫書賺錢的不歸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