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隱藏極深的富二代,他曆盡坎坷,卻又衣食無憂。他曾經是朝廷命官,也曾經是無業遊民。在唐朝詩人中,他是與李白比肩的高峰,讓後人不可逾越。他就是杜甫。在接下來的幾章裏,我會盡力為大家還原一個不一樣卻真實的杜甫。
跟李白不同的是,杜甫的家世我們一清二楚,父母都是數一數二的世家望族。他出身京兆杜氏,是初唐著名詩人杜審言的孫子,父親也是唐朝政府的工作人員,家裏親戚清一色的政府官員。母親崔海棠,出身清河崔氏,是當時北方第一望族。唐初修訂《氏族誌》更是將崔氏排位第一(可惜太宗李世民不高興,最後依然把崔氏排在了第三位,在李氏和長孫氏之後)。
相比四川的瓜娃子李白,杜甫就是個標準的高富帥。杜甫出生在河南鞏縣,比李白小十一歲,出生於公元712年。李白二十多歲才離開四川,而杜甫六七歲的時候就跟著家人公費旅遊了。按照可靠的資料,杜甫六歲的時候曾經跟隨家人前往郾城觀看著名舞蹈藝術家公孫大娘的劍器舞。這種舞蹈在今天的朝鮮半島依舊可以看到。不管怎麼說,這也能說明杜甫的出身是相對很好的。
出自這樣的家庭,杜甫童年不僅可以出遊,還可以在自家的庭院中隨意玩耍。他家庭前有很多果樹,每到八月,家裏的梨子、棗子都熟了,調皮的小杜甫每天上樹吃水果無憂無慮地在庭院中自在地玩耍。
大約十九歲的時候,杜甫就開始到各處遊曆了。因為杜家在很多地方都有田產,所以杜甫絲毫不用擔心旅遊的衣食住行,也不存在李白當時朋友病死了沒精力埋葬的窘境。十九歲到二十三歲,大約五年的時間,杜甫在山西、吳越一帶可勁兒地玩。
直到開元二十三年,這個無所事事的公子哥才想到應該抓緊時間去實現自己的夢想。於是他前往長安,準備參加科舉考試,也混個一官半職。
你覺得,一個前幾年一直在遊山玩水的人,能考得上?沒有懸念,杜甫落榜了。要知道,科舉考試可不是考你文章好不好,寫詩也隻是作為副科,真正需要考的重點是對國家大政方針或者儒家思想提出自己的見解。在唐代,甚至還有專門考數學的科舉科目。不過,很顯然杜甫除了寫詩以外,其他的都有些生疏——誰叫他裸考。
我們之前說過,李白如果經受不了挫折他就不是李白。同樣,杜甫如果輕易屈服那麼他也就不是杜甫了。經曆這次打擊之後,這個公子哥並不服氣,繼續發奮努力地……旅遊。紈袴不餓死,這話簡直就是他在說自己。
杜甫玩,也要玩出水平。可能是南北差異,相比經常在南方轉悠的李白,杜甫則更喜歡在河南、河北、山東一帶鬼混。他落榜後的第一站,就是山東泰山。
我覺得,可能杜甫很喜歡那種站在大平原上遙望大山的感覺,所以當他看到巍峨的泰山的時候,就被這種氣勢深深震撼。僅僅是遠望,就已經讓他心懷向往,寫下了著名的《望嶽》。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
會當淩絕頂,一覽眾山小。
不知從什麼時候起,開始有人刻意地將李白和杜甫區分開,人為將李白定義為浪漫主義,把杜甫定義為現實主義。實際上,唐人更喜歡把李杜並稱,古人非常能夠理解這兩人的共通之處。無論是濟蒼生安社稷的豪情壯誌,藐視一切的傲岸不屈,積極向上的盛唐精神,悲天憫人的儒者情懷,浪跡江湖的俠客主義,他們都是相同的。他們所不同的,更多的是中年以後,李白處江湖之遠,自然多憂其君,更傾向於縱情山水;杜甫居廟堂之高,自然多憂其民,更傾向於諷諫時事。
而這首失意之下的《望嶽》,年輕的杜甫體現出的正是那種傲岸與積極。當然,我不建議大家跟他一樣,每次都自信滿滿地裸考。
杜甫在山東、河北一帶整整玩了五年。可能大家會覺得奇怪,這要是李白,五年可能已經玩了七八個省份了,怎麼杜甫走路這麼慢。其實,原因就在於杜甫跟李白不一樣,李白是驢友,愛好是旅遊。而杜甫,愛好是打獵。
如果說李白是個劍術一流的劍士,杜甫則是個弓馬嫻熟的弓箭手。除了和李白一樣縱酒賦詩、結交朋友以外,杜甫每到一地都要展現他的騎射技藝,可以說是到處遊獵。當時的杜甫完全不是之後那個詩裏頭窮困的寒士,而是一個穿著名牌皮大衣,騎著高頭大馬,帶著弓箭的遊俠兒。每到冬天,他都要帶上自己養的獵鷹、獵犬,騎馬射箭,圍捕獵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