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他的騎射功夫更是了得,他騎著馬快速追逐驚飛的鳥兒,雙手放開韁繩,根本不用瞄準,開弓放箭,一隻鸛一樣大小的鳥兒就被射下來,整個過程一氣嗬成,絕不拖泥帶水。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
……
性豪業嗜酒,嫉惡懷剛腸。脫略小時輩,結交皆老蒼。
飲酣視八極,俗物都茫茫……
放蕩齊趙間,裘馬頗清狂。春歌叢台上,冬獵青丘旁
呼鷹皂櫪林,逐獸雲雪岡。射飛曾縱鞚,引臂落鹙鶬……
有意思的是,杜甫的遊獵生活為他提供了豐富的野外求生知識。野外啥玩意能吃,啥玩意不能吃,哪有能吃的玩意他一清二楚,簡直就是唐代的“貝爾格裏爾斯”。而且,這些荒野求生知識是杜甫的一筆寶貴財富,後來他做“長漂”,這些知識幫了他很大的忙,我們後麵會提到。
如果你覺得杜甫家僅僅有錢到這個地步,那你可就錯了。玩了整整五年,杜甫打算找個地方定居下來,歇一歇,於是跑到當時的四大一線城市(長安、洛陽、揚州、成都)之一的洛陽,買了一套房。
能夠在一線城市隨手買套房或許有點誇張,實際上我再跟您開玩笑,杜甫並不是買了一套房,也不是租了一套房。而是自己開發房地產,搞了套私人莊園,叫陸渾莊。
所以我們不難理解,天寶三年,李白賜金放還路過洛陽怎麼就認識了杜甫。我猜測,可能李白當時幹脆就在杜甫的莊園住下了。接下來幾年的事情,前麵我介紹李白的時候已經一筆帶過了,就不贅述了。大家不要覺得我懶,俺賣書是按字數賺錢的,多寫點我是樂意,可您覺得俺囉唆了,不就得罪衣食父母了嗎?
不過,說到稿費,不得不提杜甫早年生活對他的消極影響。首先,他沒有生活壓力,不會向李白那樣很早就把名聲打出去,就算再困難,靠著詩歌的稿酬與潤筆之資也能過過日子。杜甫的詩名,僅僅局限於圈內,直到他晚年,詩文才逐漸流傳,然後與李白齊名,可是那時已經是兵荒馬亂,稿費本來就不好賺了。
其次,現在的優越生活讓他的適應性更加差,這也是他後來麵對困苦生活叫苦不迭的原因之一。相比於李白等人的灑脫,杜甫的灑脫是有條件的,有前提的。同樣是四處獻賦獻詩,李白就可以想得很開,在杜甫眼裏就是“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殘杯與冷炙,處處顯悲辛”。
天寶四年,杜甫與李白在山東分別,之後就再也沒有機會見麵。或許是受到李白的感染,杜甫再次下定決心,前往長安謀取功名。
天寶六年,開科取士,杜甫滿懷信心參加科舉。可是,開元盛世已經過去,浮靡之氣開始彌漫帝國的上層。連麵見了皇帝的李白都不得不請求回家,杜甫就算考中了又如何呢?而真實的情況,更讓人瞠目結舌。
這次考試,不僅杜甫落榜了,所有人都落榜了。也就是說,這次考試沒有一個人錄取。作為主考官的宰相李林甫,卻在玄宗麵前提出了非常合理的解釋:恭喜陛下,賀喜陛下,這次科舉考試,竟然沒有一個人中舉!
唐玄宗莫名其妙,怎麼這麼個情況還祝賀我。李林甫接著解釋道:沒有人中舉,說明現在已經沒有被政府遺棄的人才了啊!
如此無厘頭的說法,讓人不禁想起那個墳墓裏沒有發現電線說明古代有無線電的笑話。
然而,唐玄宗竟然不管不問,任李林甫胡鬧。而李林甫的目的,無非是擔心政壇的新興勢力威脅到他們這些人的地位罷了。
其實,唐玄宗未必不知道李林甫的想法。矮子裏找長子的道理,這個用腳指頭都能想清楚,除非參加考試的人都交了白卷。古代君主製度最大的弊病就在於,皇帝當久了也會煩。而像李隆基這樣愛玩的皇帝,早年壓抑久了,這會兒碰上個楊貴妃,肯定會釋放久違的激情與惰性。他快活了,對國家大事不管不問,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窮奢極欲,享受著愛情的甜蜜。而像杜甫這樣的讀書人,則隻剩下無窮無盡的傷感與心寒。
我覺得,如果沒有這個挫折,杜甫可能真的就樂意安安心心地在政壇慢慢發展,做個安分守己的官員,就和他的祖輩父輩一樣,充其量就是個宮體詩人。然而這次挫折,讓倔強的杜甫做出了一個決定——放棄在洛陽的幸福生活,在長安做“長漂”!
這一漂,就是整整九年,也正好是唐朝國運極速下降的九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