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話要因人而異
見什麼人說什麼話,意即當你在和對方交談時,要盡量使用對方認同的語言,談論對方熟悉和關心的話題,並且也要視當下的具體情況靈活應變,以便在迎合對方心理的同時,也贏得對方的好感。唯有贏得對方的好感時,你才有可能得到你想獲得的東西,而這也是成就大事的一種語言技巧。
話總是說給別人聽的,至於說得好不好、是否有口才,不僅要看話語是否適當地表達了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也要看別人能不能確實理解並且樂於接受。如果你所說的話讓別人聽不懂,或者讓人沒有專心聆聽的意願,那麼這樣的談話還有什麼意義呢?
見什麼人說什麼話,是不是曲意逢迎、逢場作戲呢?可以說是,也可以說不是。可以庸俗化,歪曲為虛情假意,也可以實事求是,把它理解為人際交流的科學態度。我們主張說話一定要看場合和對象是為了遵循交際規律,進行有效的交流,根本不同於虛偽和圓滑。逢場作戲雖然也有見什麼人說什麼話的靈活應變性,但它的出發點不是為了把表現自我與適應他人統一起來,不是為了直接交流,溝通心靈,而是為了依附討好對方,或是蒙蔽誘騙對方。我們應當也能夠劃清這兩者的界限,在真誠待人、平等互利的基礎上來看對象說話,以科學的態度來掌握人際交流的藝術。
社會上的人有民族、地域、年齡、性別、經曆、文化程度、生活習慣、性格特征、職業職務、心理狀態和所處環境、興趣愛好等等各種差異,而且每個人都有兩種屬性,一是群體的社會性,二是個體的獨立性。人與人的各種差異和兩種屬性在交往中有其和諧的一麵,也有其排斥的一麵。這樣的兩重性,再加上人際交流中的語言環境的不同變化,就要求我們說話不僅要看場合,還要看對象。語言學家呂叔湘先生說得好:“此時此地對此人說此事,這樣的說法最好;對另外的人,就應該用另一種說法。”
說話要看對象的道理,是眾人皆知的。但許多人往往不夠重視,往往看得不夠深入細致。所以在這裏強調:看對象要看對方的基本情況,要看對方的心理態度及其變化,還要看與交際雙方有關的人物關係。
冬天大西北的電影院裏,常有年輕的女觀眾人場後不肯摘帽子,影響後麵觀眾的視線。為此,放映員多次打出字幕:“影片放映時請勿戴帽子!”但許多人不予理睬。後來電影院出了絕招,打出字幕通告:“本影院為了照顧年老體衰的女觀眾,允許她們照常戴帽,不必摘下。”結果,所有戴帽子的年輕女觀眾全都摘下了帽子,因為她們誰都不願成為衰老之人。
說話看對象,還要看對方的文化程度。人口普查員填寫人口登記表,問一位沒有文化的老太太:“你有配偶嗎?”老太太很可能聽不懂,還會以為你是問她“買藕了沒有”,容易鬧笑話。
一位大學畢業生分到一家工廠工作,起初不錯。但沒過一個月,他發現車間主任對他越來越冷淡了,他怎麼也弄不清其中原委。後經一位好心師傅的點撥,他才恍然大悟:原來他在學校待慣了,講話愛用些術語,什麼“最優化方案”、“程序化”、“控製論”、“結構定向”等等,而車間主任隻上過中專,最煩別人在他麵前咬文嚼字,賣弄學識。所以,這位大學生說的話,無形之中觸到了領導的“自卑感”。
與智慧型的人說話,需要有廣博的知識;與學識淵博的人說話,辨析能力一定要強;與善辯的人說話,就沒有必要囉囉唆唆。與上司說話,就要把話說到他心坎裏去;與下屬說話,必須讓他們感覺到你的慷慨,從你這裏他們能得到好處。別人不願意做的事情,不要勉強;而別人喜歡做的,應給予大力的支持。別人喜歡聽的話,要多說;別人不喜歡的,要少說,甚至不說。做到這些就算是管好了自己的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