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服務精神(1)(2 / 3)

智慧的人正好相反,他們深知服務的價值,深知服務跟人生成功的關係,他們提供服務,是因為“我要服務”,主動性很強,不斷改進服務質量,吸引更多人接受其服務。

李嘉誠說:“不能無視一切生產的中心目標——為更多的人,以更低的價錢生產更多更好的商品,或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務。”所謂為更多的人服務,用商業術語來說,叫做“提高市場占有率”;所謂為全人類服務,也可稱之為“壟斷全球市場”。這樣說,你是不是已經清楚了服務的意義?

如何“提高市場占有率”呢?有幾大常規方法,誰在以下幾個方麵做得好,誰就是贏家:

方法一:確立真誠服務的原則

盡管你的商業目標是“提高市場占有率”或“壟斷全球市場”,觀念上還是要為更多的人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務,乃至為全人類服務。兩者看似一回事,境界上差別極大,前者著眼於商業贏利,後者著眼於價值創造,境界不同,一定會反映在行為上,帶來不同的結果。

那些持續成功的著名公司往往有著高尚的服務文化和令人敬佩的服務原則。例如,IBM公司自成立那天起,就確定了三大原則:

(1)必須尊重每一個人。

(2)必須為用戶提供盡可能好的服務。

(3)必須追求最優秀、最出色的成績。

這是世界上最早的公司信念,也是IBM公司近百年來奉行不渝的聖典。正是在三大原則指導下,IBM持之以恒地保持著真誠服務的風格,因而長盛不衰。

老子說:“曲則全,枉則直。”赤裸裸地追求金錢的人,不一定得到金錢;相反,全心全意為消費者服務,好像拐了一個彎,卻是通向財富的捷徑。

方法二:提供更好的產品

沒有最好的產品,但有更好的產品。好與不好,是跟競爭對手比較而產生的差別。你的產品比對手質量更好、性能更佳、用途更廣、使用更方便、安全性更好,或者更有特色、知名度更高,你贏得競爭的機會就更多。簡單地說,劣質化、同質化都會損害競爭力,優質化、差異化則會提高競爭力。

方法三:製訂合理的價格

不一定價格越便宜的東西越有市場。消費者最重視的是“性價比”,簡單地說,物有所值,消費者可以接受;物超所值,消費者會喜歡。

隻有極少數消費者更喜歡昂貴而不是便宜的產品,這種人喜歡“炫耀性消費”,比方說,價格1000元的手機他不屑一顧,給這款手機加上100元的黃金材料,稍稍改變一下款式,賣到10000元一部,他會喜歡;如果添加1000元貴重材料,賣到100000元一部,他更喜歡。但這種特殊消費者畢竟很少。美國是世界上最富的國家,但日本的便宜產品卻可以像潮水般在美國泛濫,可見喜歡便宜產品的消費者畢竟占大多數。為大多數人服務,最有前途。

方法四:富有智慧的促銷策略

酒好也怕巷子深,如何將你的服務誠意和產品優勢傳導給消費者,達到廣告周知的程度,確實需要智慧。電視上那些毫無創意、令人厭煩的廣告,不過是浪費錢財。美國廣告心理學家哈威特說:“一個廣告若能引發愉快的感覺,就比較容易被記住。”讓人感到愉快,是一切產品促銷活動的要點。

方法五:建立暢銷的銷售渠道

所有的工作無非是為了讓產品、服務從你這兒流到終端消費者那兒,並被他們接受。銷售渠道如同河道,河道不暢,水便無法流動;水係發達,方可成汪洋之勢。這隻是很簡單的道理,不必多述。

總的來說,成功的服務有一個顯著特點:在觀念上,本著善良的目的,樂意服務於人而不偏執於財利;在結果上,卻財源廣進、收獲甚豐。本茨有一個美好的願望:讓人類享受全新的交通工具。結果從他開始,打造出了一個讓德國人自豪的百年品牌——奔馳;福特有一個美好願望:讓人人買得起汽車。結果從他開始,帶來了汽車業的繁榮,而福特公司是最大的受益者;比爾·蓋茨有一個美好願望:讓計算機成為人人有機會使用的工具。結果是他連續十多年高居“世界首富”寶座。

從這些傑出者身上,可以總結出一條規律:你願意為越多的人提供服務,就可以創造越多的財富。

告訴你一個富人的服務觀念:

為他人服務,即是為自己服務。

客戶為王,市場最大

失敗的創富者有一個難以舍棄的觀念:利益為王,聰明最大。

他們唯利是圖,專用聰明,以為憑自己這顆與眾不同的腦袋就可以把客戶“搞定”,把錢賺進來。

但成功的創富者觀念不同:客戶為王,市場最大。

他們知道,市場如同洪流,可以衝毀一切,隻能順應,不能逆流而動。在市場中,客戶才是“最高執行官”,因為刷卡的手長在他們身上,簽支票的筆握在他們手中。

如何讓客戶甘心“撥款”?無非是兩個理由:

第一個理由:產品方麵,滿足客戶的現實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