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服務精神(1)(3 / 3)

亨利·福特說:“成功的機會在於了解公眾的需求。知道了公眾需要什麼產品之後,下一步要做的就是製造出最優質的產品並以最低的價格賣給他們,不管是賣鞋還是賣汽車。公眾需要什麼,我們就生產什麼。隻有高質量的產品才能贏得用戶的信任。”

道理好懂,稍通商業知識的人就知道應該了解和滿足公眾的需求。問題是,如何了解?一些商學院的秀才們自以為掌握世界最先進的調查工具,對了解公眾需求非常自信,常常設計一些調查表,弄到一些數據後,關在屋裏搞數理統計分析,然後應用到決策中。

不能說這種調查方法全然無用,但肯定不夠。過於依賴先進工具,肯定會行不通。寶潔公司的飄柔品牌走多元化道路失利即是一例。

過去,人們提到飄柔,腦海中蹦出的是一種會讓你頭發柔順的優質洗發水。後來,隨著淋浴露市場的日益成長,飄柔的品牌經理們決定借助原有的品牌知名度,進軍沐浴露和香皂領域。在作出決策之前,寶潔高層非常慎重,進行了一次全國大規模的秘密調查,調查結果似乎支持他們的想法,於是,他們大膽地推出這項品牌延伸計劃,並運用過去做得很成功的促銷方法,大造聲勢,大打廣告。不料,經過短暫熱銷後,飄柔在洗發水、香皂、沐浴露市場全麵滑坡,原先的市場地位被嚴重動搖。

事後,專家們分析,在消費者心目中,“專業帶來品質”,飄柔以前在人們心目中的代名詞是洗發水,現在什麼都能做,衝淡了專業特色,難免讓人懷疑它的品質。

那麼,事前的市場調研,為何顯示消費者支持飄柔的品牌延伸方案呢?專家的解釋是:消費者是感性的而不是理性的,經常不清楚自己想要什麼,他們的看法常常隻能代表一時的感覺,而非真正的選擇趨向,所以他們當時的答案和日後的購買行為未必一致。

你瞧,如此一解釋,問題好像全搞清了。做“事後諸葛亮”總是容易的,但問題已經發生,分析得再好也無法彌補損失。

作為經營者,應該去向公眾“找答案”,但不要指望憑某種先進工具簡單解決。你想了解公眾需求,就要深入到公眾中,切身感受他們的生活,然後才能真正理解他們的訴求。

第二個理由:服務方麵,滿足客戶的心理需求

亨利·福特說:“我們銷售的不僅僅是一種商品,更是一種服務。”

如何做好服務?關鍵在於滿足顧客的心理需求——對安全感、尊重和愛、自我實現的需求。所以,在服務中,要盡可能地對客戶細心嗬護,讓他們找到“為王”的感覺。不妨舉一個例子:

在一家賓館裏,一位旅客對服務員說:“我第一次來這個城市,明天想到某某地方辦事,可以麻煩你給我買一張地圖嗎?”

服務員說:“當然可以。請您稍等一下,我馬上拿給您。”

過了一會兒,服務員拿來了一張地圖,微笑著說:“我們這個城市的交通線路比較複雜,我幫您說說比較方便的行走路線,好嗎?”

旅客當然求之不得。

於是,服務員將地圖攤放在茶幾上,先用鉛筆標出酒店所在的位置,再標出客人想去的位置,然後告訴他,哪幾路公交車可以到達,並且建議他走一條比較遠的路,因為近路紅燈多、塞車多,遠路比較通暢,用時反而較少。

第二天,這位旅客按照服務員指點的路線坐車,非常順利。辦完事後,他有意從另一條路返回,果然一路紅燈不斷,多花了將近一個小時。他意識到服務員提醒的價值,特意去向她道謝,還在顧客留言簿上寫了一封好幾百字的感謝信。

服務員給顧客拿地圖,是分內工作。但她從顧客的實際需要出發,多用一點心,多做一點工作,顧客方便多了、省心多了,感受自然特別不同。

在經營中,你想做出巴黎麗茲酒店那種“一個王子對自己的宮殿所期待的所有精致考究”的頂級服務,要受條件限製,但像上例那樣,為顧客多做一點點,則是誰都能辦到的。你隻有堅持這樣做,做出顧客的特殊感受,才能成功。

告訴你一個富人的服務觀念:

服務做在點點滴滴,成功勝在日積月累。

世界通用商法:推銷你自己

行銷大師喬·吉拉德有一句名言:“在這個時代裏,要隨時隨地把自己推銷出去。”卡耐基則寫了一本書,教人《如何推銷你自己》。

其實,不僅“這個時代”需要自我推銷,任何時代、從事任何工作都一樣。孔子的學說很棒,但在那個時代並不“適銷對路”,但經過他周遊列國四處推銷,加上弟子子貢等人不遺餘力地推銷,終於成了一門“顯學”,吸引了無數弟子前來學習,學了之後又抱怨派不上用場。因為這是一種“超前產品”,離真正應用還早呢!人們其實是接受了孔子這個人,對他的“產品”的興趣相對來說小多了。

現代社會,生活節奏快,信息量大,你想讓別人多看你一眼都難,所以自我推銷尤為重要。那些商界英豪,無一不是善於自我推銷的人。

新加坡航空以其卓著成就而聞名,被民航業權威雜誌《世界航空運輸》評為“20年國際民航卓越服務大獎”。而新加坡航空公司優良的服務品質背後的靈魂人物就是羅恩·考夫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