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 分享理念(1)(1 / 3)

舍:自贏自樂的觀念得:多贏共樂的智慧

兩千多年前,偉大的思想家老子總結了一條成功規律:“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你越是樂於奉獻,你的精神愈是豐富,你越是樂於與人分享,你的收獲越多。為何如此,誰也說不清,但規律就是規律。假設你舍棄小家子氣,樂於與你的員工、合作者以及一切相關人分享,你的事業越成功。

員工分享的第一個原則:動態平衡

員工是企業成果的創造者,分配的權力卻掌握在老板手中,而分配的方式是通過企業的薪酬製度進行。老板確定薪酬標準時,首先要舍棄那種打發叫花子、隨多隨少的心理。

有一個古代故事,講的是小氣鬼施舍乞丐時的心理:一個乞丐上財主家乞討,財主打算慷慨一回,進屋拿了七枚銅錢,剛走了一步,心裏想:“其實六枚已經很多了!”於是收回一枚。走了幾步,又想:“其實五枚已經不少了!”於是又收回一枚。當他走到乞丐麵前時,手上已經隻剩一枚銅錢了,遞給乞丐,閉著眼睛,痛苦地說:“我把全部家當都送給你了,千萬別告訴你的同伴我這麼慷慨。”

許多老板正是這樣,有心表現慷慨,但給員工付酬時,卻是能減則減,能扣則扣,最後已經剩不多了,仍然十分痛惜,好像從自己身上割下一塊肉似的。

但是,你應該想到,員工不是乞丐,他們有權依照“多勞多得”的原則分享自己應得的成果,而你克扣他們所應得,是不義行為,必然引起員工的厭憎和反抗,從而大大損害員工士氣,導致工作績效的下降,最後形成一損俱損的局麵。不信你看那些長盛不衰的優秀企業,薪資水平都高於一般水準;而那些薪資水平低的企業,往往在生存的泥潭中掙紮。也許你會想,優秀企業實力強,所以付得起高薪;後進企業隻有支付低薪的能力。但是,翻翻企業史,優秀企業的薪資水平從一開始就高於普通水平。後進企業還沒有資格寫進企業史,但它們的薪資水平並不是逐漸變低的,而是一開始就低。

藤田田說:“沒有一家公司因為支付高薪而倒閉。”土光敏夫也說:“著眼於低工資,公司是繁榮不起來的。”這兩位優秀企業家的話,道出了薪酬跟企業興衰的關係:依靠盤剝員工不可能成為優秀員工,跟員工共享成果才能欣欣向榮。

製訂薪酬標準,最重要的是穩定和均衡,使員工確實可以感受到“多勞多得”的結果,並且對工作業績和報酬之間的關係非常清楚,不待財務核算就知道自己的收入水平,也知道如何提升自己的報酬。但這不是說,應該保持固定的薪酬製度而不加變化。僵化的薪酬製度隻會讓員工失去希望和進取心。

有一家物業公司,成立初期製訂了一套較科學完善的薪酬管理製度,調動了員工的積極性,公司得到了快速發展,員工也增加了很多。但公司的薪酬管理製度沒有隨著公司的業務發展而適時調整,導致員工積極性下降,整個公司的業績不斷滑坡,客戶投訴不斷,優秀員工和管理骨幹紛紛跳槽。例如,工程部經理得知自己的收入跟後勤部經理相差無幾,頓感不平,立即跳槽了。他認為自己的工作難度大、責任重,跟後勤部經理不在同一個檔次。更多的員工認為收入水平跟自己的業績不相稱而選擇跳槽。最後,公司的管理層調整了薪酬管理製度,終於穩定了局麵。

薪酬標準的均衡,應該是動態的均衡,水漲船高,隨公司業績而起落。打個比方,日本企業家坪內壽夫對公司利潤確定了一個分配比例:員工三分之一,股東三分之一,自己三分之一。這樣,分配標準和企業成果之間始終是均衡的,員工也會感覺到非常穩定,從而增強滿意度。

但很多企業不是這樣,水漲而船不漲,員工的薪酬和績效沒有很強的關聯。比方說,公司利潤上升了20%,員工的薪酬總額隻上升了5%,大部分利潤被老板卷進了腰包;反之,公司業績下降了20%,員工的薪酬總額也隻下降了5%,這倒不是老板仁慈,降得太多,員工都跑光了,還怎麼混?由於薪酬和績效的關聯性不強,給員工的感覺是“幹好幹壞一個樣”。不僅如此,許多員工甚至覺得“幹好不如幹壞”,為什麼呢?報酬的多少並無絕對標準,不過是相比較而產生的概念,當公司利潤上升20%時,員工發現自己在利潤蛋糕上隻切下了可憐的一小塊;而公司利潤下降20%時,員工卻可以從利潤蛋糕上切走一大塊,他們會覺得後者更公道而痛恨前者。當員工產生這種心理時,企業有可能繁榮嗎?

“水漲船不漲”的分配現象在中國並非個案,可以說是普遍現象,一篇題為《讓勞動者平等分享快速經濟發展成果》的文章有一組數據和一些觀點:“在我國快速經濟發展過程中,有兩個‘下降趨勢’值得關注,一是初次分配中勞動報酬總額占GDP比重一直偏低且呈下降趨勢,二是國民收入分配最終格局中居民收入比重呈下降趨勢。在初次分配中,勞動所得比重過低、資本所得過高,形成了“利潤侵蝕工資”現象。統計表明,我國勞動者報酬占GDP比例已從1990年的534%下降為2006年的406%,十幾年間下降了128個百分點。與此同時,企業利潤占GDP比例從219%增加到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