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訴你一條富人的分享經驗:
生意之道就是想方設法送好處給顧客。
跟社會分享你的成功
假設你是演員,你願意對著鏡子表演給自己看,還是走向銀屏,表演給廣大觀眾看?假設你是歌唱家,你願意在卡拉OK廳的小房間裏唱歌,還是願意站在舞台上,為成千上萬歌迷放聲歌唱?假設你是球星,你願意在運動場上自娛自樂,還是在體育館裏表演給大家看?假設你是作家,你願意寫下許多好文章,留下來慢慢欣賞,還是推薦給讀者,供大家共賞?
答案是顯而易見的。
在人生的舞台上,其實每個人都是演員,隻是出演的角色不同,表演的方式不同,本質上是一樣的——像蜜蜂采蜜一樣,把最精華的東西取來,釀造成蜜,然後供大家共享。成功的大小,往往跟分享者的多少成正比,人生的價值也由此體現。假設你費盡心機拿出來的東西總是無人欣賞、無人喝彩,一定活得很失敗;假設你舍不得拿出好東西供大家共享,說明你根本沒有理解生命的意義、人生的價值,一定活得很乏味,有時甚至覺得白來人世走一遭。
對創富成功者來說,你賺到的錢,如同蜜蜂釀成的蜜,如同演員的演技、球星的球技,如同歌唱家的歌聲和作家的作品,如果隻是自己欣賞,或者供家人欣賞,舍不得捐贈給那些需要幫助的人共享,如同演員不願為影迷表演一樣,說明你的境界和智商都太低,根本不明白金錢究竟是什麼。
你也許會想,慈善捐款,錢會越捐越少;但演員表演、歌星唱歌,並不會損失什麼,反倒名利雙收。
其實,任何精華的東西,總是越用越少。一個好演員,一輩子演不了幾部好電影;一個好歌星,一輩子唱不了幾首好歌。難道演員可以一天到晚演同一部電影嗎?歌星也不能一天到晚唱同一首歌,否則把人都煩死了。球星打不了幾年好球,作家的好作品也相當有限。精華的東西一旦用盡,跟花光了錢一樣,再也沒有了,演員息影,歌星淡出歌壇,球星退役,作家封筆,本質上,跟錢越捐越少是一樣的。
假設演員、歌星等不趁精華尚存時傾情奉獻,這輩子就荒廢了,與凡人無異;假設富翁不趁有生之年多行善事,這輩子也荒廢了,隻是俗人。
所以說,與他人共享你的成功,不僅有益於人,也是為了不浪費自己。
近年來,中國富人樂善好施的意識正在加強,令人感動的捐贈場麵常常見諸於電視台,捐款數額呈逐年大幅增長之勢。例如,根據中華慈善總會的統計,2004年全國慈善機構獲得的捐款總額為50億元人民幣,僅相當於中國當年GDP的005%,而美國同類數字為217%,英國為088%,加拿大為077%,可謂相距甚遠。但到了2007年,我國慈善市場資金總額為865億元,約占當年GDP總量035%。到了今天,慈善捐款的熱潮有增無減,正如上海交通大學教授何誌毅先生所言:“中國公民的慈善意識在覺醒、中國企業家的慈善精神在回歸、中國慈善事業在穩步向前發展。”
在眾多慈善家中,尤為令人感動的是位居“2010胡潤慈善榜”首位的餘彭年先生,他宣布將其名下剩餘的所有資產,共計32億元,全部放入“餘彭年慈善基金會”,使該“基金會”的總值達82億元,其中包括銀行存款和香港及深圳的物業,這就是說,他將全部身家都用於慈善事業了。在自己的晚年,他為社會唱響了生命中最精彩的一曲讚歌,必然成為大家傳唱的“經典名曲”。
作為成功的創富者,你也許沒有餘彭年先生有錢,也沒有他那麼大的名聲,但你也有屬於自己的拿手“歌曲”或得意“作品”,何妨與那些需要幫助的人共賞呢?
告訴你一條富人的分享經驗:
種善因,得善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