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低情商的人際關係得:高情商的人脈經營
舍棄專用聰明的習慣,你才可能成為優秀創富者。專家們的研究結果表明,智商與情商對創富成功的作用比例為1∶9。你讀到博士畢業,讀破一萬卷書,如果不提高情商的話,創富能力不如小學生。知識和情感結合,才能真正變成托起成功的力量。
做一個高“情商”的人
長期以來,人們一直對一個現象感到不解:有的人智力優秀、才能出眾,被大家一致看好,為什麼最終表現平庸,甚至慘遭失敗?漸漸地,人們開始明白,在人生成功中,起決定作用的不是智商而是情商。
“情商”是近年來心理學家們提出的一個新概念,是一個人感受理解、表達、控製、運用自己以及他人情緒的一種能力。1990年,美國心理學家比德·拉勒維和約翰·麥耶,首次提出了“情商”(EmotionalQuotient)這個詞,其英文縮寫是EQ,意為情緒商數或情緒智力、情緒智能、情緒智慧。
事實上,早在“情商”的概念提出之前,智者們早就對它有了深刻認識。例如,“初唐四傑”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因詩文出眾,少年成名。大家都認為他們將來必享高官厚祿,但宰相裴行儉不以為然,他說:“士之致遠者,當先器識而後文藝。勃等雖有文章,而浮躁淺露,豈享爵祿之器耶?”後來,“四傑”的結局果然很不美妙。王勃因一篇《檄英王雞》觸怒唐高宗,丟掉了工作;又意氣用事,殺死官奴,險些被依法處斬,憑借父親的官場交情,才保住性命。28歲時,渡海不慎落水,被嚇死了。盧照鄰仕途不順,做過縣尉,不知何故,犯法坐牢,經人搭救出獄。後來隱居太白山,因服食丹藥中毒,痛苦不堪,跳水自盡。駱賓王做侍禦史時,也因事坐牢,職務被一降再降,後來跟著徐敬業造武則天的反,事敗後不知所終。楊炯因恃才傲物,“人不容之”,故而難獲升遷,最後卒於縣令任上。
古往今來,多少人像“初唐四傑”一樣,身負出眾才能,隻因“情商”太低,才能反倒成為害人害己的毒藥。
近年來,人們對“情商”的研究越來越多,例如,美國一個企業谘詢機構曾調查了188個公司,測試其高級主管的智商、情商分別對自身事業有何影響,結果顯示,情商的影響力是智商的9倍。另據《21世紀報》報道,美國一項針對733位富翁所做的調查顯示,排在前幾位的成功因素如“誠實地對待所有的人”“嚴格地遵守紀律”“與他人友好相處”等,都屬於情商範疇。
那麼,“情商”包含哪些內容呢?怎樣提高“情商”呢?1995年,美國哈佛大學教授丹尼爾·戈爾曼寫了《情緒智力》,總結出了決定“情商”高低的五個方麵。
第一,認識自身情緒的能力
高“情商”的人,不會讓情緒幹擾自己觀察事物的視線,比如,他對某人發火時,馬上就能對另一個人笑臉相迎,因為他完全清楚自己的怒氣跟這個人無關。低“情商”的人,讓情緒成為一副有色眼鏡,看任何問題都帶上了情緒的色彩。心情高興時,看誰都是可愛的,做任何事都是有趣的;不開心時,見誰煩誰,遇事煩事。
但是,絕對不受情緒影響的人是沒有的。無論是誰,多少都會受情緒蒙蔽,從而對同一件事產生不同的判斷。舉一個例子:有一次,德國著名化學家奧斯特瓦爾德牙病發作,疼痛難忍,情緒很壞。他走到書桌前,拿起一位不知名的青年寄來的論文,粗略看了一下,覺得毫無價值,順手扔進了廢紙簍。過了幾天,他的牙痛好了,想起那篇論文,又從廢紙簍裏找出來,重新讀了一遍,發現極有價值,馬上寫信向一家科學雜誌推薦。論文發表後,轟動了學術界,該論文的作者後來還獲得了諾貝爾獎。
同一篇論文,或者是廢紙,或者是寶貝,竟然由閱讀者當時的心情決定。可以想象,在很多時候,人們眼裏看到的隻是自己的情緒,而不是一個真實的世界。如何避免情緒傷害智力呢?有一個小訣竅:開心時和不開心時都不要對人對事下結論,待到心情平靜如水時,再做冷靜理智的結論。
第二,妥善管理自我情緒的能力
情緒欠佳時,往往會對事物作出負麵反應,例如,一點小事就發火,甚至勃然大怒,好像心裏裝滿了液化氣一樣,一點就著;對什麼人、什麼事都不感興趣,自信心全無,凡此種種,不一而足。在情緒支配下,人們可能做出後悔莫及的事。
1965年9月7日,世界台球冠軍爭奪賽在美國紐約舉行。衛冕冠軍路易斯·福克斯一路遙遙領先,隻要再得幾分便可穩操勝券。這時,命運跟他開了一個玩笑:一隻蒼蠅忽然飛過來,落在主球上。福克斯揮手將它趕走,正要俯身擊球,不料那隻蒼蠅又飛過來,停在主球上。在觀眾的笑聲中,福克斯再次趕走蒼蠅,情緒也受到影響。沒想到,蒼蠅好像故意跟他作對似的,又一次飛到主球上,引得觀眾們哈哈大笑。福克斯滿腹怒氣,舉起球杆去驅趕蒼蠅。不料,球杆不小心碰到了主球。按照比賽規則,裁判判他擊球,輪到對手擊球了。對手約翰·迪瑞抓住機會,絕地反擊,拿下了這一局。接下來,福克斯方寸大亂,接連失誤,而約翰·迪瑞愈戰愈勇,最後奪走了冠軍桂冠。
第二天早上,人們在河裏發現了福克斯的屍體——他經受不住失敗的打擊,投河自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