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凡事都有例外,有的老人家,年紀老思想並不老,說話、辦事、想問題,比年輕人還要前衛,今天的許多時尚潮流,是一些老年人在引領著。他們的特點在於,能夠隨時清潔自己的頭腦,使思想常變常新。
更新思想,需要在以下三個方麵進行超越:
一是德性的超越。人人生具美德,沒有貪欲,沒有偏執,沒有狹隘自私的念頭,喜歡每一個人,逢人麵帶三分笑。
隨著年齡漸長,欲望越來越強,人便開始變壞了,嫉妒,厭憎,仇恨,各種壞念頭都冒出來了。體現在行為上,見不得人的事也漸漸多起來了。如果平時不注意清潔清掃,到了三四十歲,頭腦就像一個用了十幾年的抽油煙機一樣,不壞模樣也很嚇人了。正常情況下,隨著年紀漸高,欲望減弱,思想也會漸漸變得單純——“複歸於嬰兒”。但人們未必按正常情況成長,如果順應自己的壞,絲毫沒有恢複德性的自覺,也可能帶著滿腦子“油煙”躺進棺材。這樣的人都是可憐人,一輩子沒有好好活過,沒有活出一個“人樣”來,甚至根本不知道活著是為了什麼。
但有的人不然,他們也會萌生壞念頭,但會有意識地加以控製,並通過自省而減少壞念頭,讓善的念頭不斷增長,常想別人的好處,長存助人之心。經過這樣的大腦清潔,漸漸的,靈魂也就變得越來越幹淨了。
其實每個人都可以做這樣的修煉,靈魂的淨與穢,全在於自我的意願。
有一個故事:一個切羅基族老人告訴他的孫子,他心裏一直有兩隻狼在搏鬥:
一隻是邪惡的狼,充滿憤怒、嫉妒、悲傷、遺憾、貪婪、自大、自憐、負罪感、怨恨、自卑、傲慢、自私。
另一隻狼是善良的狼,充滿喜悅、和平、愛、希望、寧靜、謙卑、善意、仁慈、同情、慷慨、真誠和信念。
孫子想了一會兒,問爺爺:“那到底哪一隻狼贏了呢?”
切羅基族老人淡淡地回答道:“我喂養的那一隻。”
德性靠自覺,不是外人可以幫忙的。那麼,你希望哪隻狼獲勝呢?
二是智性的超越。人的知識和經驗,是智慧的組成部分,同時又會傷害智慧。真正的智慧隻是一片白地,好像一無所有,卻蘊含著無限可能性。你可以在這片沃土上栽種任何作物,你可以讓他碩果累累、花繁葉茂,也可以讓它一片荒蕪。知識和經驗都是你栽種的作物,究竟是經濟價值高的作物還是很普通的作物,就難說了。有些人栽種的,甚至隻是荊棘和有毒作物,專門用來害人的。不管你種上了什麼,顯然難以栽種新東西了,什麼都往上麵堆,最後準得變成一片亂草崗。許多“秀才”和“行家”正是如此,他們的麻煩不是知識、經驗太少,反倒是太多了,亂成一團。知識、經驗應該種一茬換一茬,隨時淘汰舊的,更換新的,這樣智慧才清明,知識和經驗才真正會變成你的財富。
三是道性的超越。“道”,在古人筆下,既有規律之意,又有信仰的含義。
大凡人的年齡、閱曆不同,對待世界的觀念不同,處理事務的方式也不一樣。幼年時跟著天性走,少年時跟著喜好走,成年後,漸漸開始分野,一部分跟著感覺走,一部分跟著理性走。跟著感覺走的人,也許從事感性化的工作會有出息,如文娛、體育等,如果從事其他工作,基本上是庸人一個,在他人眼裏,屬於沒有頭腦的那類人。
跟著理性走的人,又會隨著年齡、閱曆的不同而改變行為方式。一般而言,二三十歲時,按知識辦事;35歲左右,按經驗辦事;40歲左右,按品格辦事。人過30,如果不能實現自我超越,還是隻會運用知識,沒有切實的經驗,沒有切身的體驗,那是“書呆子”一類人,悟性不高。人過35,如果不能實現自我超越,還是隻會用知識、經驗,不知道品格的可貴,那是福緣淺薄的一類人,無論事業有無成就,都享受不到成功的樂趣,對人對社會充滿疑慮,自我評價也不高。有人哀歎“窮得隻剩下錢了”,無疑屬於這一類人。窮得連錢都沒有,那就更不用說了。
人過了40歲,就要開始追求道性的超越了。一方麵,按信念辦事,注重自我認知,不太希求外界的評價,境界高的,“舉世非之而不加沮,舉世譽之而不加勸”;一方麵,按規律辦事,懂得智慧有窮而事物的變化無限,很少抱絕對觀念,並且樂於探求真知。但是,能否實現道性超越,一方麵要靠機緣,一方麵要靠持續的修煉。有的人很年輕時就實現了道性的超越,多數人至死不悟。但是,一旦你實現了道性的超越,世界已經沒有什麼可以讓你困惑了,再也沒有什麼貧窮、痛苦可以困擾你了,你也覺悟了人生的最大幸福。
告訴你一個富人的生活智慧:
人生是一個空杯,不斷倒空、裝滿,即是收獲。
照管好自己的身體
創富跟身體的關係極大。大凡商業上獲得巨大成功的人,都是一些不知疲倦、可以每周工作7天、每天工作12小時以上的人。他們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於良好的身體素質。有一個大企業的老總,身材不算高,但走路健步如飛,一般人需要小跑才跟得上他。他說:“假如你想超越你的競爭對手,你就要在做每一件事情的速度上,比對方快25%。”但是,保持高強度、高節奏的工作,沒有強健的體魄,怎麼可能呢?許多人並非不勤奮,隻是一天工作8小時下來,已是疲憊不堪,想多做也吃不消,無奈隻好落在別人後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