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運籌帷幄(2)(2 / 3)

“罷了。戰和之議,朕先前已有定論——對倭虜,還是‘宜戰不宜和、宜剛不宜柔’。”朱翊鈞大袖一拂,止住了他倆的爭議。然後,他把目光投向了申時行,問道:“申師傅,您的意見是……”

“啟奏陛下:依老臣之愚見,其實石大人所進之策,也不可不慮——自‘陽予而陰取’的角度而論,它是符合‘用間以離其黨’之要義的,”申時行自然是深諳權略之術的老手,一開口就直點要害,“我大明朝派出一名熟通倭情、倭語的才辯之士前去朝鮮與倭虜先行周旋,亦無不可。他在前方盡量拖住倭寇,而我們則在後方抓緊時間積極備戰,待到時機合適,再軟硬兼施、雙管齊下,迫使倭虜束手投降!”

“好!申師傅所言甚是!”朱翊鈞伸手一拍禦案,“就依照申師傅的這番建議去辦——這樣吧,石愛卿,你來擔任這個‘備倭經略使’,如何?”

“這個……啟奏陛下,寧夏之亂正緊,那邊的軍械糧餉也是微臣在統籌……”石星囁嚅說道,“不過,微臣亦可勉力來做……”

朱翊鈞聽了,沉默片刻,似笑非笑地注視了他好一會兒,悠悠問道:“那麼,看來你對選用才辯之士前去與倭虜交涉周旋之事應該是比較上心的了?這樁事務,你應該接得下來吧?”

石星一聽,額角冷汗涔涔冒出:“微……微臣願意接受陛下任何差遣,赴湯蹈火在所不惜。”

朱翊鈞也不瞧他,開口吩咐道:“朕下旨:一、由石星負責選用才辯之士,用間以離倭黨,力求不戰而屈人之兵;二、由宋應昌擔任大明‘備倭經略使’,專管備倭之事。”

說罷,他抬起雙眼看向宋應昌,讓陳矩把祖承訓那份血書謝罪表遞給了他,道:“宋愛卿,祖承訓雖是敗軍之將,但他畢竟對倭情有些了解。你可以向他谘詢有關備倭事宜。另外,朝鮮君臣亦要擬寫倭情實錄送來,你才可以做到‘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陛下聖明!”宋應昌一聽,急忙拜倒跪謝。

李如鬆水淹哱拜

幹燥的朔風挾著鐵粒似的黃沙,重重地敲打在明軍士兵們的臉頰上,刺得生痛。然而,他們一如往常在操練場上的情形,如同鐵人一般整整齊齊列隊而立,任由甲胄盔帽被風沙打得“啪啪”有聲。

這隊騎兵的前方,一匹雪白的駿馬背上,提督陝西討逆軍務總兵官李如鬆似一尊高大銅像般佇立。漫漫風沙將他的衣襟袖角刮得獵獵作響,他卻仍是靜靜地俯瞰著高崗之下,全身一動不動、沉穩如山。他的弟弟兼副將李如柏、李如梅,山西副總兵查大受,軍謀掾李應軾等十餘騎如雁翎般左右排開,侍立在他身後。

高崗下之,是一座座軍營,連綿起伏,猶如一條巨大的鐵鏈,牢牢纏鎖住了寧夏城。每座軍營都建有高大的哨樓,每處哨樓上都飄揚著一麵大旗,上麵寫著殷紅如血的一個大字——“李”。而李軍大營之外,又緊挨著黃河河畔。

漫天的烏雲猶如翻滾的黑潮,仿佛就要壓到李如鬆等人的頭上。李如鬆仍是目光炯炯地俯視著寧夏城,毫不動容。

在他眼底之下的寧夏城城牆高達五六丈,到處都殘留著炮轟箭射的痕跡。從外邊望進去,城牆上靜悄悄的見不到一個人影,隻有一麵破爛的大旗在城樓上迎風招展著,旗上繡著一個張牙舞爪的黑色大字——“哱”。

當半空中的雲塊堆砌成一片“黑牆”之時,李如鬆麵向寧夏城,深深吸了一長口氣,舉起了那隻挺直如刀的右手,往上緩緩伸去。伸到頭頂之處“呼”的一聲,他的右手猶如一柄利刃猝然破開烈烈朔風直劈而下——他身後十名騎兵見狀一齊上前,彎弓搭箭,朝著蒼穹深處同時放了一箭!

“嘶——”十支拖著長長火尾的利箭猶如螣蛇一般穿進了滾滾的烏雲,瞬間同時炸開,“啪”的一聲脆響,綻成了十朵鬥大的火花,在半空中爆開!

頓時,李軍大營裏鼓聲四起,無數兵卒從軍營裏衝出。每一個兵卒右肩上都扛著裝滿泥土的草袋,左掌中持著厚厚的盾牌,紛紛向寧夏城下疾撲而去。

眼看著明軍們已衝近城牆,上麵的城垛間忽地閃出了密集的人影,緊接著弓弦之聲大作,飛蝗般的羽箭從城牆頭上急射而出,和著天際的狂風黃沙一齊掃向明軍。

大明兵卒們用盾牌護住自己的頭和腳,咬著牙關,半弓著身子,扛著沉沉的草袋,拚命往前衝來。雖然士兵一個接一個中箭倒下,但他們中間竟無一人怯退,直至衝到隔著城牆五六丈的距離,方才紛紛拋下草袋,轉身急逃而回。然後,他們又繼續扛上草袋,冒著敵人的箭矢,往城牆底下衝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