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孩子缺什麼02(2 / 3)

最近一些調查表明:我國兒童、青少年的自殺率呈上升趨勢;在回答“遇到困難怎麼辦”時,97%的中、小學生想到的是找家長或教師,而不是自己想辦法解決。由此看來,對孩子進行適當的挫折教育有必要引起家長的重視。

1船王之子的啟示/

2缺乏必要磨練,意誌力脆弱/

3平靜的湖麵,練不出精悍的水手/

4讓孩子的生活多一些挑戰/

5讓孩子學會抵抗誘惑/

6增強孩子的心理承受力/

7教孩子勇敢麵對困難/

8要舍得讓孩子吃點苦/

第五章 心理畸變,過高期望值和高標準要求是症結所在

如今的中國父母往往把太多的期望寄托在孩子身上,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對孩子百依百順。隻注重孩子的學習,隻要孩子學習成績好,父母可以滿足他們的一切要求,所以對孩子是有求必應,什麼家務都不讓他們幹,似乎是用一種贖罪的心態來為孩子效勞。然而,父母為孩子付出了很多,孩子卻離他們的預期目標越來越遠,任性、自私、叛逆、嫉妒、虛榮等缺陷在很多孩子身上體現得很明顯。

針對這一現狀,國外有學者無不擔憂地說:“一個人有人格缺陷是個人問題,但如果很多人都有人格缺陷,那就成了社會問題。最為可怕的問題是,這種人格缺陷如果再‘代代相傳’,將來的中國社會簡直難以想象。我真為中國孩子的未來擔憂。”

1任性——“我就是太陽!”/

2依賴——別讓孩子變成“小跟班”/

3自私——當心占有的本能發生畸變/

4叛逆——麵對說“不”的孩子/

5自負——孩子成長的羈絆/

6嫉妒——孩子心中的一根刺/

7虛榮——孩子美好心靈的腐蝕劑/

8孤僻——無法敞開心靈的芳菲/

9自卑——孩子難以逾越的障礙/

第六章 缺少安全感,養成教育有失偏頗

心理學研究表明,孩子在很小的時候就會對父母產生強烈的依戀感,這種依戀是孩子在與父母的相互交往和感情交流過程中形成的。孩子需要的不僅是父母滿足他們的物質需要,更需要父母為他們的心理安全提供保障。

但是,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錯誤做法和不良的成長環境都會使得孩子的安全感嚴重缺失,比如,父母大發脾氣,訓斥孩子,對孩子施以體罰,還有家庭內部的爭吵、打架、父母分居或離異,都會引起孩子的恐懼和痛苦。如果孩子喪失了安全感,其自尊、自信、發揮潛能就無從談起,因此,保護孩子的心理安全應該引起父母的重視。

1歸屬感缺失造成的心靈失落/

2依戀關係失常,安全感缺失/

3言語不當帶來的安全感缺失/

4因害怕懲罰而心驚膽戰/

5吵架傷害的不僅是夫妻感情/

6愛的缺失帶來的心理失衡/

7過度的保護是愛也是害/

第七章金錢價值觀扭曲,缺乏理財能力

隨著時代的發展,理財能力已成為與智商、情商並列的三大不可或缺的現代社會能力。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前主席格林斯潘強調指出:“理財盲是社會中產生的‘21世紀新型盲人’,將會釀造出比文盲更可怕的悲劇。”然而理財能力卻成為中國孩子的短板,有父母抱怨:“我的孩子長這麼大,什麼都不會幹,就會花錢!”“孩子隻要手上有錢,看到什麼就買什麼,養成了浪費的習慣。”“孩子的零用錢總是很快花光,經常沒錢用。”……要讓孩子在未來靠自己創造財富人生,現在對孩子進行理財教育是當務之急。理財教育對幫助孩子養成人生所需的智慧和正確價值觀有著不可估量的潛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