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3章 輝煌的巴比倫(1)(1 / 3)

世界最早的偉大文明,早於5000年前就在美索不達米亞肥沃的衝積平原上出現。那個平原就是今天伊拉克和伊朗之間的交界地區。公元前3500年以後的幾百年間,蘇默人和以攔人,亞述人和巴比倫人,凱賽特人和波斯人等民族,先後在底格裏斯河和幼發拉底河之間這片肥沃地帶,以及東麵的丘陵地區聚居。他們既有創造力,又多半驍勇好鬥。

他們在這片狹隘的平原上建立起來的繁榮城市,現在都已成為“傳說”,隻留下一堆堆泥磚、人工製品和瓦礫,散在古城遺址附近的地麵上。他們為諸神建造的偉大廟宇建築,也就是高聳入雲的磚造廟塔,仍屹立在廢墟裏。廟塔形狀似金字塔,由一層層階台疊建而成,上小下大。有的廟塔高達300英尺。頂上所建的廟宇,可能是神靈來凡間時停留的地方。另一座廟宇則建在廟塔的腳下。

一層層的階台,建得高聳入雲,頂上再建廟宇,這種氣象雄偉的建築物就是廟塔。廟塔是5000年前米索不達米亞城邦鼎盛時代的標識。著名的巴比倫巴別通天塔是其中最壯觀的一座。廟塔是幹什麼用的?沒有人知道,也許是陵墓,也許是天文台或者別的什麼?

一、誰是多才多藝的古建築師

米索不達米亞那麼多城邦遺留下來的廟塔,已知的共有30座左右。建造年代都在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500年之間。當時人們的眼中,廟塔就像埃及的金字塔那樣壯觀,但現在大部分不過是一堆碎磚。其中最著名的埃特曼南基廟塔,一般認為就是《聖經》中說的巴別通天塔,已不可複見了。

這座大建築物,坐落埃布查內薩二世(公元前606至公元前562年)繁華國都巴比倫城內的幼發拉底河畔,現在隻剩下那巨大方形基層的輪廓。

廟塔本身破敗不堪,很難用作科學研究。沒有別的古跡比它遭受的破壞更嚴重。廟塔的磚頭時常被人偷去造屋。風吹雨打,遺跡可能會被完全破壞。米索不達米亞的各大城市,多半都至少有一座廟塔,供奉族人崇拜的神靈。有證據證明亞述城至少有三座廟塔。該城位於伊拉克北部底格裏斯河畔,是亞述人的舊都。到公元前614年,南方的迦勒底人把它攻陷破壞。建在吾珥的巨大廟塔,大部分還留存下來。吾珥先是蘇默人的大城市,後來又屬於迦勒底人。在巴比倫城附近的尼姆拉德泉和距巴格達不遠的阿卡爾奎夫,還存有若幹廟塔。

廟塔看來並不是某一個建築師獨出心裁的作品,而是一種工藝長期演化的結晶。但是我們對這個演變過程所知甚少。在沃卡進行的發掘工作,對探索廟塔的源流提供了一點線索。這個遺址位於伊拉克南邊沙漠附近,是古代的烏魯克,也就是《聖經》裏提到的以力。蘇默王國有好幾個朝代定都於此。

那裏的一個廣大區域內,有若幹座這種拜神用的大建築物。其中一座廟宇因為四壁塗上石灰而名為白廟,很可能是供奉天神阿努的。阿努是至高無上的主宰,相當於希臘的主神宙斯。白廟大約是在公元前3000年造的,建於約40英尺的高台上。規模相當小,似乎不是讓信徒參拜的地方,而是迎接阿努下凡的聖所。考古學家相信,烏魯克白廟的高台可能是廟塔的原型,後來才台上加台,越造越高。

廟塔與米索不達米亞的建築物都是磚造的。這個地區盛產棕櫚,但棕櫚木質欠佳,不宜建屋。此外,在廣大的米索不達米亞衝積平原上,又沒有岩石,北部雖有些石頭,但品質低劣,不堪使用。

廟塔主要用粗製的土坯建造。土坯以粘土攙和切碎的草稈用模造型後,放在太陽光裏曬幹。結構則是用燒過的磚,塗以瀝青漿接合建成。《聖經·創世紀》第十一章敘述巴別通天塔時,提到這個工序:“他們彼此商量說,來罷,我們要作磚,把磚燒透了。他們就拿磚當石頭,又拿石漆當灰泥。”

《聖經》中說的“石漆”,事實上就是瀝青。這是從伊朗高原輸入,而在米索不達米亞普遍使用的材料。不但用作建築的粘合物,還用作外層塗料。例如在底格裏斯河及幼發拉底河上航行的船隻,都用瀝青作防水塗料。

底格裏斯和幼發拉底兩河的低窪濕地中盛產各種水草。有些水草也用作建築材料,而用法頗為奇特。公元前14世紀至公元前13世紀入侵的凱賽特人,建都於阿卡爾奎夫。那裏的廟塔,每隔八、九層磚頭鋪置一層蘆葦墊,就像羅馬人在層層三合土間鋪置一層磚塊一樣。這些蘆葦往往編成粗繩,嵌進牆的中間,鞏固接縫。

蘇默人和他們的後繼者,都是藝術家。他們盡展所長,使廟塔的巨牆外觀不致顯得單調。他們建造了高大的斜橋,連接各層階台的斜形階梯,還用支墩作裝飾把平麵牆分成幾段。

英國著名考古學家倫納德·伍利爵士,曾在1922年至1934年間發掘吾珥的廟塔。他發現廟塔的主要建築線條略呈彎形,以避免筆直線條所產生的軟弱無力的視覺效果,同時糾正中部彎曲的錯覺。希臘人在古代建築中應用了這個原理,特別是雅典巴特農神廟的柱子,後人對希臘人稱讚不已。現在我們知道,美索不達米亞人比希臘人早兩千年就已熟練地應用這個原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