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增添廟塔的壯麗,那時的人確實盡了全力。外牆上可能塗過鮮明的顏色。伍利爵士證實,吾珥的廟塔底下幾層塗的是黑色,上麵幾層塗的是紅色,這可能代表黑暗和光明的對照。
在伊拉克北部古城尼尼威附近,霍沙巴德發現的亞述廟塔遺跡,看得出各層依次塗上白、黑、玫瑰紅、藍、朱紅、銀白和金黃等顏色。牆上鑲著刻花的、彩畫的板和雕像等作裝飾,頂上聖殿閃閃生輝。該廟塔是公元前717年至公元前707年間撒珥根二世統治時期建成。
埃布查內薩二世留下銘文宣稱,他在巴比倫城“用鮮藍色釉燒製的磚”建造埃特曼南基。現今一般人認為那就是《聖經》所說沒有建成的巴別通天塔。亞述的末代國王阿瑟班尼帕爾(公元前688至公元前627年)也說過,他摧毀書珊城的廟塔時,把“亮銅板上鑲著的犄角”拆了下來。那顯然是鑲在彩陶磚片上麵,代表該城神的東西。各層平台還可能種植了花木,像巴比倫空懸花園那個樣式。
吾珥城幾個世紀來,一直是蘇默人的首都。那裏的廟塔由於修補工作做得好,所以保存得最完整,而且最壯觀。吾珥城位於伊拉克南部,就是《聖經·創世紀》裏提及的迦勒底人的吾珥城,亦即亞伯拉罕的故鄉。伍利爵士在那裏發現很多蘇默的藝術珍品,以及內有殉葬臣仆屍骸的陵墓。
二、考證最早的一座廟塔
吾珥城的廟塔又高又大,遠處就可望見。雖然整個上層建築已經消失不見,但是從氣魄之大、建築之平衡有力來看,廢墟仍不失為一座令人驚歎的古跡。該廟塔是分幾個時期建成的,不過整體上非常協調,實在令人驚奇。這座廟塔最早的建築,可能遠在公元前3000年落成。後來可能曾在公元前2100年重建。到了埃布查內薩二世全盛時期,再把它加高。廟塔是為吾珥居民最崇敬的月神南納而建的。月神的聖殿就設在廟塔腳下。神臨人間落腳的高塔與神所居住的聖殿,通常都依照這種方式建成。
尼姆拉德泉的廟塔也是埃布查內薩所建,奉獻給文曲星納布。納布是附近巴比倫城馬都克神的兒子。古代行旅看到這座廟塔,往往誤以為它是巴別通天塔。塔基的一邊長270英尺,遺跡仍很宏偉可觀。由於一場大火燒毀了部分廟塔,上層磚頭熔合成有了陶釉的大塊。大火的成因可能是由瀝青和草稈自燃而起。
建造廟塔的人,利用一些別出心裁的方法,特別多用內部的排水係統,防止雨水侵蝕未經燒硬的土坯。這些係統曾在吾珥城的廟塔中發現過。埃布查內薩二世也曾發現尼姆拉德泉的廟塔因“排水管失了效”,快要塌下來。不論采取什麼預防措施,廟塔多半都因日久必然損毀,在千百年曆史中,必曾多次重建。
現存最大的廟塔,並不是在美索不達米亞,而是在古代以攔國的喬加讚比爾,即今日伊朗的西部地區。當地雖然別具特質,但與美索不達米亞地區交往甚密。距古代以攔國首都書珊約18公裏的一座廟塔,就是彼此保持往來的明證。
廟塔大約建於公元前1250年,是以攔國王昂達殊-納皮裏沙所建。磚塊上常有他的名字。廟塔共有5層,高近170多英尺。塔頂上的神殿供奉以攔神恩殊仙拿克。朝聖的人似乎可以走上廟塔的第一層,其餘部分則留給祭師專用。考古學家在遺址發掘時,發現一些鮮為人知的宗教儀式。整座結構的厚牆內,有些特殊格局的房間,在某個時期曾經用牆封起來。
從這座廟塔的規模可知,昂達殊-納皮裏沙是位很有權勢的國王,可惜有關他的記載沒有多少。不久前在書珊原址發現了他妻子納皮拉蘇的銅像,現藏在巴黎的羅浮宮博物館中。銅像用生銅鑄成,經過加工鑿刻,重一又四分之三噸,手工精巧,堪稱古代中東的藝術傑作。
在現存的許多廟塔遺跡中,最可惋惜的就是,最大最傑出的巴比倫的埃特曼南基,沒有留下基層上部建築物的遺跡。
《聖經》上記載這座名塔的文字,大家耳熟能詳。世人認為這是出自挪亞後人所述:
“他們說,來罷,我們要建造一座城,和一座塔,塔頂通天,為要傳揚我們的名,免得我們分散在全地上。耶和華降臨要看看世人所建造的城和塔。耶和華說,看哪,他們成為一樣的人民,都是一樣的言語,如今既作起這事來,以後他們所要作的事,就沒有不成功的了。我們下去,在那裏變亂他們的口音,使他們的言語,彼此不通。於是耶和華使他們從那裏分散在全地上,他們就停工不造那城了。因為耶和華在那裏變亂天下人的言語,使眾人分散在全地上,所以那城名叫巴別。就是變亂的意思。”
《聖經》對塔名的解釋,非常奇妙,把“巴別”這名詞與希伯萊文的動詞“混亂”連在一起。其實巴別原字是來自巴比倫文,原意為“神之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