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3章 輝煌的巴比倫(1)(3 / 3)

埃特曼南基的意思是“天地的基本住所”。建成後又重建過多次,最後由埃布查內薩二世改建成最輝煌的廟塔。

公元前689年,亞述國王西拿基立攻陷和摧毀巴比倫城,廟塔也未能幸免。早期的一個巴比倫王國因而突然滅亡。但新巴比倫王朝的君主自納伯波拉薩(公元前625至公元前605年)起,便著手重建廟塔。納伯波拉薩在記載這項重建工程的銘文中宣稱:“取自山上海上的金銀珠寶,大量鑲在塔基裏……各種油料香料混和在磚塊中……我身為王者,喜歡運送盛磚的籃子,把籃子送到塔基去。我在馬都克神前鞠躬,脫下皇袍,解下皇帝的徽章,把磚和泥頂在頭上運送。我叫最心愛的長子埃布查薩幫助運泥,又親自攜來酒油兩種祭品……”

另一段相信是埃布查內薩所寫的銘文,記載建築工程接續進行的情況:“至於埃特曼南基,納伯波拉薩……已把塔基建好,並建到30腕尺(約45英尺)高,但還未建塔頂。我著手做這件工作。我親手把從黎巴嫩茂盛的森林運來的雪鬆木斬開,用作建築材料。又把圍牆那些大門建造得輝煌壯麗,像白晝那樣炫目。還親自把各門裝上。”

建築物上的浮雕,都刻出國王及皇族參加建築工作的情況。他們頭頂載送建築材料的籃子,手拿工具和建築用的器具。

三、僅僅是用作敬拜神靈嗎?

巴比倫城內用來敬拜神的財寶,確實燦爛奪目。通天塔旁邊就是城內宗教生活的中心馬都克大神廟。馬都克坐在廟裏的寶座上。根據希羅多德的記載,這座金像的重量,不下800“他連得”,等於22噸。

另外有塊銘文,把巴比倫圍牆裏麵拜神的地方詳列出來。其中有“53座屬於各主要神,55座專供奉馬都克,另有300座地神祠及600座天神洞”。此外,還有近四百個祭壇。

興建那麼多建築物,而且有的還很龐大,需用的人力一定相當多。巴別通天塔被亞述人破壞後,埃布查內薩下令巴比倫人重建時,根據銘文所說,他們不得不號召“全國各族的人,不分南北也不論內陸或沿海地區,都要前來參加工作”。

埃布查內薩死後25年,巴比倫成為波斯國的一個省。公元前478年,波斯國王瑟克昔斯在那裏平息了一場叛亂之後,就任由埃特曼南基棄置。後來附近希拉地方的居民可能前來從倒毀的瓦礫中把磚塊揀出,拿去建造房子。

雖然如此,大約在公元前460年,希臘史學家希羅多德遊覽該城時,依然對埃特曼南基讚賞不已。希羅多德記述說:“它有一座實心的主塔,一弗隆(220米)見方。上麵又有一層,再上是第三層,一共有8層,外緣有條螺旋形通道,繞塔而上,直達塔頂。約在半途設有座位,可供歇腳。”廟塔共有七級,他卻說有八層,必定是把塔基的土台或塔頂的聖所也計算在內。

他這段簡短的描寫,在一塊珍貴的古碑上有較詳敘述。據說此碑得自伊沙基拉,即塔基內的馬都克神廟。碑文所記的大廟塔尺寸是,塔基每邊長295英尺,高度也是295英尺。考古學家查出,塔基邊長的準確數是300英尺。因此碑文所說的數字,似乎相當準確。

巴別通天塔的實際尺寸,超過其他已知的廟塔相當多。因為它屬於馬都克,所以理應比其他廟塔都大。馬都克原是巴比倫一城之神,後來由於巴比倫城長期享譽盛隆,遠超美索不達米亞其他城市,馬都克就成為一國之神,連極有勢力的天神阿努及地神安裏爾也失了色。大家改奉馬都克為至高無上的神,說他支配整個宇宙。他既是一國之神,又是天下之神,因此不單是軍隊的保護者——帶領士兵取勝的戰神,且兼是仁慈的至尊,生命和健康的賜予者,世上財富的保護者。

希羅多德曾記述,巴別通天塔頂上“建有一座大神廟,裏麵有張精致的大睡椅,鋪陳華麗,旁邊還有一張金桌子。神殿內並無偶像。假如我們相信那些擔任巴力祭師的迦勒底人的話,除了一個巴比倫女人之外,沒有人在那裏過夜。這個女人不論是誰,隻要是神挑選出來的,就可以獨自留在那裏過夜。迦勒底人又說,神親自進入廟裏,躺在睡椅上休息。但是我不信他們說的。”

巴比倫城至高無上的馬都克神,與代替他神聖妻子莎潘妮坦的女祭師象征式結婚,典禮大概是在塔基的神殿裏麵舉行。這項儀式名為阿基圖,是新年慶典的大日子。舉行慶典時的氣氛極端莊嚴肅穆。這種神聖婚禮的傳統,主要是鼓勵生育和增產。

希羅多德到過巴比倫後一個世紀,亞曆山大大帝在公元前331年到達該城。他本打算重建廢塔,後來卻不得不放棄這項龐大的工程。據希臘地理學家斯特雷波的報告,單是初步清理原址地麵,就需要一萬人工作兩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