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DP和GNP,究竟哪個能比較真實地反映一國國民的生活水平呢?當然是GNP。GNP是本國國民生產的總產值,當然比GDP反映地要真實一些。外資在該國的產值再大,也不是該國的。外資在該國內,就象在一個人肚子裏的用塑料膜嚴密封好的一個蛋糕,這個蛋糕雖然在這個人肚子裏,但是不屬於這個人。還拿上例來說,真正能反映那個家庭生活水平的數據,是15000,而不是105000,那個軟件開發公司的產值再高,也和這個家庭無關。
所以說,在GDP和GNP這兩個核算方法中,要想選擇一個能比較真實反映國民生活水平的方法,應該選GNP。
四、GNP的計算方法
國民生產總值的計算方法有三種:
1.生產法或稱部門法
是從各部門的總產值(收入)中減去中間產品和勞務消耗,得出增加值。各部門增加值的總和就是國民生產總值。
計算公式:
GNP=C+I+G+(X-M)
其中:GNP:國民生產總值
C:消費支出又稱個人消費支出
I:個人總投資支出(設備的更新和淨投資)
G:政府購買產品和勞務的支出(不包含政府補助、失業救濟、退休金等福利支出及國債利息支出)
X:出口總額
M:進口總額。
2.支出法或稱最終產品法
即:
國民生產總值=個人消費支出+政府消費支出+國內資產形成總額(包括固定資本形成和庫存淨增或淨減)+出口與進口的差額。
3.收入法或稱分配法
是將國民生產總值看作為各種生產要素(資本、土地、勞動)所創造的增加價值總額。因此,它要以工資、利息、租金、利潤、資本消耗、間接稅淨額(即間接稅減政府補貼)等形式,在各種生產要素中間進行分配。這樣,將全國各部門(物質生產部門和非物質生產部門)的上述各個項目加以彙總,即可計算出國民生總值。
4.FPA:計算國民生產總值的通行方法
從理論上說,上述3種方式最後統計得出的結果應該是一致的。現在國際上計算國民生產總值的通行方法為FPA(Final Products Price Approach),並將它得出的數據作為標準。
計算公式:國民生產總值=Q1·P1+Q2·P2+……+Qn·Pn
其中:
Q代表各種勞務與最終產品(Final Products),即不包括生產各環節中重複計算的部分。
P代表勞務與最終產品的價格。
N代表第幾種產品。
五、我國現在為何沒有GNP
以前,在資本主義國家,都普遍使用GNP。中國從1985年起,用的也是GNP。20世紀80年代末,那個時候,書本裏出現的都是國民生產總值(GNP),所以國民生產總值我們很眼熟,不過那個時候我們沒見過GNP這個縮寫。可是,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中國就開始用GDP了。所以,開始接觸GDP的很長一段時間,許多人都誤認為它是國民生產總值。
那麼,為什麼中國要偷偷把GNP換成GDP呢?很簡單。中國的外資太多了,而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在外國的企業又很多,在本國內的企業相對很少,一用GDP來算,那麼中國的數據就和發達國家的差距小多了。說明如下:
在上麵的公式中,我們可以看到:
美國的GDP=美國的GNP+外資在美國的生產總值—美國國民在外國的生產總值
中國的GDP=中國的GNP+外資在中國的生產總值—中國國民在外國的生產總值
因為美國國民在外國的生產總值很大,外資在美國的生產總值不是很大,而外資在中國的生產總值很大,中國在外國的生產總值很小所以公式一變,中國的GDP就和美國的GDP很接近了。
再拿上麵那個例子來說吧。那個家庭的家長,當他要和其他家庭比數據時,他就喜歡用105000的GDP,而不喜歡用15000的GNP。
這就是把GNP換成GDP的原因。
現在,中國已徹底沒有GNP數據。如果你在網上或其他地方看到了中國現在的GNP數據,那其實是GDP數據,是用GDP代替GNP,因為,我們看到兩個數據是一樣的。而實際上,是不可能一樣的,要相差很大。
現在,發達國家是GNP和GDP兩個都用。他們用GDP是為了迎合中國的需要,他們是要讓中國在這個數據上盡量和他們接近,以幫助證明中國這若幹年的發展是正確的,應該繼續,並發揚廣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