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GNP:國民生產總值——真正了解一國的經濟實力(3 / 3)

雖然發達國家是GNP和GDP都用,可是,中國在這方麵和常常把這些國家的GDP和GNP搞混。例如,你可以查一查,中國搞出來的美國的GDP和GNP是一樣的。能這麼巧嗎?在上麵的公式中,我們知道,一個國家,隻有外資在這個國家內的生產總值和它在外國的生產總值相等,那麼這個國家的GDP才等於它的GNP,難道這麼巧,外資在美國的生產總值和它在外國的生產總值相等?顯然是把GDP和GNP搞混了。

聽說吹牛皮也得交稅,這話不錯。聯合國的會費是按照GDP的比例來交的,不知道,中國30多萬億的GDP,每年要交多少會費?

六、GDP誠可貴,GNP價更高

GDP是一年當中本國(本地)國民和外國人(外地人)在本國或本地所生產的商品與服務價值的總和。作為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指標之一,我們追求GDP快速增長,十分必要。

我們反對的是,GDP中滲“泡沫”,引人浮躁;我們防止的是急於求成、急於求熱、急於求大、急於求快。為追求GDP,一些地方以“承接沿海產業轉移”為名,恢複已經關閉、淘汰的落後小高爐、小鋼鐵生產;甚至把大中型鋼鐵企業技術改造過程中淘汰下來的落後設備引進生產,拾人牙慧。據報道:今年上半年全國中小企業鋼鐵產量增長近1倍,大大高於大中型企業的增幅,而新增鋼產量中有一半以上是小型材、中厚板和線材等,其中不少是國家明令禁止生產的質量低劣的產品,而供不應求的冷軋板、鍍鋅板、新深板、矽鋼片等仍需大量進口。為追求GDP,落後的立窯水泥仍在上馬。電解鋁行業也已出現產能大於產量、產量大於銷量的情況。為了追求GDP,一些地方在不熟悉市場經濟規律、不熟悉市場的真正需求的情況下,什麼好銷搞什麼,急功近利,盲目建設,采取“大幹快上”的辦法建廠房、搞園區,追求產品的熱銷,結果產品投產之日便成了積壓之時。

從美國考察歸來的一位朋友說,在GDP與GNP之間,歐美工商界更看重GNP。GNP是一年當中由本國(本地)國民在國內外或市內外新生產的商品與服務的價值總和。美國波音公司的GDP夠大,而它的GNP更是大得驚人,因為它的2萬多種零部件在美國以外的40多個國家生產,波音公司總部隻是一個裝配企業;瑞典沃爾瑪的GDP很起眼,而它的GNP更是力壓群芳,遍布世界各地的3000多家沃爾瑪連鎖店,創造了在世界500強中營業額排名第一的佳績。在那些跨國公司居多的國家,GDP增大的同時,GNP的發展速度更快、質量更好、效益更高,整個經濟正由投資驅動型向技術創新驅動型轉變,呈現出實實在在的繁榮。

中國的一些先知先覺者已經把發展重點轉向追求GNP。海爾集團把分廠辦到了“海爾”的故鄉德國。他們把產銷觸角伸向美國,不僅辦起了分廠,還建起了令中國人自豪的海爾路。

GNP與GDP,僅一個字母不同,而所代表的經濟內涵卻有本質區別。從開放質量看,GDP雖有開放因素,有外國人、外地人前來辦廠的因素,而GNP則包含大開放的成果,它不僅包含了“進來”的,還包含了“出去”的,“引進來”誠可貴,“走出去”價更高。從資源開發利用看,GDP多是對本地、本國資源的開發利用,而GNP既包括對本國、本地資源的開發利用,彌足珍貴的是走出去開發利用外國、外地的資源,這對自身資源可持續利用大有裨益。從市場開拓看,GDP雖包含了出口這架“馬車”,有開拓世界市場的因素;而GNP則是走出去就地取材,就地加工,就地銷售,開拓市場過程中避免了舍近就遠。從人才使用看,GDP雖然有對外國、外地人才的引進應用,而“走出去”的這一塊GNP,更多的是“本土化”的人才應用,這種人才應用潛力更大、成本更低,大有可為。外國跨國公司在中國的分支機構中,高鼻子、藍眼睛的“老外”並不太多,更多的是中國的“白領”和“藍領”在按“老外”的經營理念創造性工作。

中國人有沒有本事走出去辦廠?海爾等企業為我們樹立了榜樣。與其囿於本地小打小鬧地幹,何如到國外去幹一番大事業?去發達國家和地區發展也許不占優勢,可到亞非拉“第三世界”去發揮優勢,英雄就有了用武之地。我們有那麼多在世界上領先的產品、技術與人才,賺外國人、外地人的錢來充實自己的“錢袋子”,何樂而不為?在國內、市內站穩腳根,又把眼光盯向國外、市外,利用境外、市外的資源要素發展自己,比起盯住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以重複建設見長,單純地追求GDP,不知要強多少倍。

當然,追求GNP需要比追求GDP更高的素質、更新的觀念、更大的氣魄和膽量,需要有“火眼金睛”般的世界眼光。如今,中國已吸納了世界500強企業中的多數,我們的企業自然要增強發展實力與他們競爭到底。在這同時,也不妨讓我們的優勢“走出去”,把我們的強項“打出去”,至少我們應該做這方麵的打算和準備。否則,在世界級競爭對手麵前,我們就隻剩吃“最後的晚餐”的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