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永澤夫婦這種因季節變換而導致的失業現象稱之為季節性失業。有些行為或部門對勞動力的需求隨季節的變動而波動,如受氣候、產品的式樣、勞務與商品的消費需求等季節性因素的影響,使得某些行業出現勞動力的閑置,從而產生失業,主要表現在農業部門或建築部門,或一些加工業如製糖業,甘蔗收割、製糖的季節是在每年的十一月到隔年的五月,這一段期間糖廠要雇用許多臨時工來收割甘蔗、運送甘蔗、再榨汁成糖。過了這個忙碌的甘蔗生產季節,臨時工就被解雇而失業。
季節性失業是一種正常性的失業。它通過影響某些產業的生產或影響某些消費需求而影響對勞動力需求。
季節性失業有以下幾個特點:(1)地理區域性較強;(2)行業性差別較大;(3)有規律性;(4)失業持續期有限。隨著技術的進步,季節性失業有減輕的趨勢。
四、循環性失業
李強在技校時所讀的專業是房地產經紀專業,畢業之後正遇上房地產大發展時期,很順利在一家房地產中介公司找到一份經紀人工作,由於2007年第四季度開始,房地產經紀業開始遭遇景氣低迷,大量房地產中介機構倒閉關門,於是李強沒有工作可做,在家待業已經有三個多月了,回想起前幾年景氣好時,一個月可賺進不少的數字,而現在卻隻能待在家裏苦等,成天看電視、玩遊戲、吃飯、睡覺,閑得發慌,卻也隻能找找幾個朋友到外麵遊玩,一直到天黑才回家。
循環性失業是指因為景氣循環所產生的失業現象。然而,景氣循環有好有壞,當景氣蕭條時,各行各業也必定會跟著低迷,形成大量的失業,這種現象,在經濟學裏稱之為循環性失業。循環性失業大多發生於經濟景氣循環的低穀時期,因在此時期企業生產減少,造成勞動總需求減少,而使失業增加。此種失業主要是有效需求不足所造成的失業,當勞動需求下降,在現行的工資率下,某些勞工會被解雇。最初,勞工並不知被解雇的真正原因是因為雇主不再需要他,還是因為勞動總需求減少的緣故。當他們不知勞動市場已經惡化,仍繼續以原有的工資率尋找工作時,失業率即為之提高。政府財政與貨幣政策的主要目的,便是減緩景氣衰退以及其所造成的循環性失業。
五、摩擦性失業
一個豔陽高照的夏天裏,張強所居住的地區附近有座飛機場,不時有飛機起飛降落時發出震耳欲聾的噪音,這簡直讓他神經分裂,脾氣也明顯變得暴燥許多,為了解決這些困擾多年的問題,李強終於下定決心要搬離這裏,去尋找一個舒適寧靜的環境居住,然而也必須辭去目前的工作,他想,換一個新環境要找個工作應該也不難吧!?於是他費了好大的工夫,終於搬到了一個環境清幽的郊區社區,花園裏綠意盎然,處處充滿著生機,心情頓時好轉許多。居住穩定後,李強過了幾天的休閑日子,也找了三星期的工作,仍然沒有著落。
摩擦性失業是指由正常的勞動變動,例如職業轉換、勞動市場的進出以及職業的消失與創造的等過程中,所自然產生的失業現象。李強由於本身的因素,為了尋找一個舒適寧靜的環境,辭掉原來的工作重新找工作,而處於失業狀態,這種過渡性的失業,即為摩擦性失業。摩擦性失業在經濟體係中是一種常見的現象。
摩擦性失業是由國家經濟製度的動態結構造成的。在這種經濟現象中,由於產業結構等方麵的不斷變化,原有的工作不斷消失,新的工作不斷產生,而工人在交換工作時需要時間,因而就產生了相應的臨時性失業,即摩擦性失業。它的規模決定於失業工人和他尋找工作碰到一起時所遇到的結構上的困難。這種結構上的困難,主要是指缺乏就業機會的信息,缺乏就業的知識,以及缺乏迅速移動必須具備的先決條件。摩擦性失業也和工人自由尋找新工作和隨意變換工作有關。在自由經濟中,摩擦性失業是一種經常性的失業,並非周期性的。減少摩擦性失業的辦法,主要是增加勞動力的流動性和多提供有關就業機會的情報。
從我國勞動力市場供需情況看,目前所反映出的矛盾主要在於,求職者不能按照自己的意願找到合適的崗位,而用人單位有時又很難尋找到具有某種特殊技能素質的人才。在我國最突出的表現就是,一方麵大學畢業生的就業難問題日益凸顯,另一方麵我國某些地區卻麵臨著嚴重的“技工荒”。從近年來的發展趨勢分析,隨著勞動者自我意識的提高和維權意識的增強,他們對用人單位在用工管理、社會保障、勞動條件、工資報酬等方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用人單位在這些方麵的進展卻相對緩慢,不能適應求職者的要求。
六、失業率與通貨膨脹
經濟學家們在上世紀50年代末發現,當失業率低時通貨膨脹率會趨於上揚,而當失業率高時通貨膨脹率又會趨於下降。他們總結說,當失業率低時,企業會提高工資以吸引供應緊張的勞動力,而增加的工資成本將通過產品提價來消化。
在上世紀60年代,美國總統和政府官員們都曾有意使通貨膨脹率小幅上揚以降低失業率,但經濟學家米爾頓·弗裏德曼(Milton Friedman)和埃德蒙德·菲爾普斯(Edmund Phelps)卻在60年代末各自獨立地得出結論說,通過推高通貨膨脹率隻能暫時降低失業率。這兩位經濟學家後來都獲得了諾貝爾獎。
當失業者開始預見到通貨膨脹率將會上揚時,他們就會要求提高工資。經濟學家們因而認為,長期而言,無論通貨膨脹率是高還是低,失業率都將回歸到某種“中性”水平。
雖然經濟學家們認為,長期而言通貨膨脹率和失業率之間不存在一種此消彼長的關係,但他們認為這種關係短期內是會存在的。從1979至2003年期間,Fed主席保羅·沃爾克(Paul Volcker)及其繼任者阿蘭·格林斯潘(Alan Greenspan)正是依據這一理論,不時運用利率手段將失業率推高,以達到持久降低通貨膨脹率的目的。”
七、失業率與經濟狀況
一般情況下,失業率下降,代表整體經濟健康發展,利於貨幣升值;失業率上升,便代表經濟發展放緩衰退,不利於貨幣升值。若將失業率配以同期的通脹指標來分析,則可知當時經濟發展是否過熱,會否構成加息的壓力,或是否需要通過減息以刺激經濟的發展。美國勞工統計局每月均對全美國家庭抽樣調查,如果該月美國公布的失業率數字較上月下降,表示雇傭情況增加,整體經濟情況較佳,有利美元上升。如果失業率數字大,顯示美國經濟可能出現衰退,對美元有不利影響。1997年和1998年,美國的失業率分別為4.9%和4.5%,1999年失業率又有所下降,達到30年來的最低點。這顯示美國經濟狀況良好,有力地支持了美元對其他主要貨幣的強勢。
另外,失業率數字的反麵是就業數字(The Employment Data),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非農業就業數據。非農業就業數字為失業數字中的一個項目,該項目主要統計從事農業生產以外的職位變化情形,它能反映出製造行業和服務行業的發展及其增長,數字減少便代表企業減低生產,經濟步入蕭條。當社會經濟較快時,消費自然隨之而增加,消費性以及服務性行業的職位也就增多。當非農業就業數字大幅增加時,理論上對彙率應當有利;反之則相反。因此,該數據是觀察社會經濟和金融發展程度和狀況的一項重要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