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經濟學意義上講,在外彙市場均衡時,持有任何兩種貨幣所帶來的收益應該相等,這就是:
Ri=Rj(利率平價條件)
這裏,R代表收益率,i和j代表不同國家的貨幣。
如果持有兩種貨幣所帶來的收益不等,則會產生套彙:買進A種外彙,而賣出B種外彙。這種套彙,不存在任何風險。因而一旦兩種貨幣的收益率不等時,套彙機製就會促使兩種貨幣的收益率相等,也就是說,不同國家貨幣的利率內在地存在著一種均等化傾向和趨勢,這是利率指標對外彙彙率走向影響的關鍵方麵,也是我們解讀和把握利率指標的關鍵。例如,1987年8月後,隨著美元下跌,人們爭相購買英鎊這一高息貨幣,致使在很短的時間內英鎊彙率由1.65美元升至1.90美元,升幅近20%。為了限製英鎊升勢,在1988年5-6月間英國連續幾次調低利率,由年利10%降至7.5%,伴隨每次減息,英鎊都會下跌。但是由於英鎊貶值過快、通貨膨脹壓力增加,隨後英格蘭銀行被迫多次調高利率,便英鎊彙率又開始逐漸回升。
在開放經濟條件下,國際資本流動規模巨大,大大超過國際貿易額,表明金融全球化的極大發展。利率差異對彙率變動的影響比過去更為重要了。當一個國家緊縮信貸時,利率會上升,征國際市場上形成利率差異,將引起短期資金在國際間移動,資本一般總是從利率低的國家流向利率高的國家。這樣,如果一國的利率水平高於其他國家,就會吸引大量的資本流人,本國資金流出減少,導致國際市場上搶購這種貨幣;同時資本賬戶收支得到改善,本國貨幣彙價得到提高。反之,如果一國鬆動信貸時,利率下降,如果利率水平低於其他國家,則會造成資本大量流出,外國資本流人減少,資本賬戶收支惡化,同時外彙交易市場上就會拋售這種貨幣,引起彙率下跌。
五、利率對投資的影響
西方經濟學家普遍認為市場利率與社會總儲蓄和總投資有著密切的聯係。儲蓄(資金供給)和投資(資金需求)對利率的變動均有較大的彈性。從長期來看,儲蓄等於投資。因此,利率一方麵影響現期的投資活動,同時又通過調節儲蓄而影響未來的投資規模。
利率的這一作用後來被凱恩斯加以大力發揮而成為其著名的“有效需求”理論的核心內容,凱恩斯認為,債券的市場價格與市場利率成反比,如果利率上升,則債券價格下跌;如果利率下跌,則債券價格上漲。利率與債券價格的這種關係,使得人們在所持有的金融資產的安排上可以在貨幣與債券之間進行選擇,以期獲利。如果預期利率將下跌(亦即債券價格將上漲)則人們願意現在少存貨幣和多買債券,以便將來債券價格上漲時賣出債券獲利;反之,預期利率的上升使得人們願意多存貨幣和少存債券,即把手裏的債券賣出,轉換為貨幣,以避免將來債券價格下跌時遭受損失。從宏觀角度來看,利率對投資者行為的影響表現為對投資規模、投資結構等方麵的影響上。
1.利率對投資規模的影響
利率對投資規模的影響是指利率作為投資的機會成本對社會總投資的影響。在投資收益不變的條件下,因利率上升而導致的投資成本增加,必然使那些投資收益較低的投資者退出投資領域,從而使投資需求減少。相反,利率下跌則意味著投資成本下降,從而刺激投資,使社會總投資增加。正是由於利率具有這一作用,西方經濟理論界與貨幣管理當局都把利率視為衡量經濟運行狀況的一個重要指標和調節經濟運行的重要手段。因此,自30年代大蕭條以來,控製利率水平在西方貨幣政策體係中曾一度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西方各國為了恢複生產,刺激經濟的高速發展,都不約而同地把經濟增長和充分就業作為經濟政策的主要目標。低利率政策因為有利於刺激投資,擴大生產規模,有利於經濟的迅速增長而被廣泛采用,並且在戰後的20多年裏,對經濟的發展確實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例如,在整個20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美國實際年均國民生產總值(GNP)增長率都在4%左右。日本從低利率政策中獲得的好處更大,企業大量利用低利貸款,減少了利息負擔,降低了企業產品成本,增加了企業利潤,促進了企業投資,加速了工業發展。日本的低利率政策對日本投資的迅速增長、工業的高速發展和進出口貿易的開展都發揮了重大作用。
20世紀70年代起,西方各國國際收支極度不平衡,並發生了普遍性的通貨膨脹。與此同時,國內經濟逐漸停滯,形成了可怕的"滯脹"局麵。為了緩和經濟危機,西方各國相繼轉向推行高利率政策,以壓縮投資,抑製通貨膨脹,結果取得了極大的成效。英國的通貨膨脹率從1975年的24.2%下降到1982年的8.6%,再繼續下降到1988年的3.8%。日本的通貨膨脹率也從1974年的24.3%逐漸下降到1988年的0.5%。
由此可見,利率的變動對投資規模乃至整個經濟活動的影響是巨大的。這一點,不但為西方經濟學理論一再強調,而且也從實踐中反複得到了證實。
2、利率對投資結構的影響
投資結構主要是指用於國民經濟各部門、各行業以及社會生產各個方麵的投資比例關係。
利率作為調節投資活動的杠杆,不但決定投資規模,而且利率水平與利率結構都會影響投資結構。
一般來說,利率水平對投資結構的作用、必須依賴於預期收益率與利率的對比上。資金容易流向預期收益率高的投資活動,而預期收益率低於利率的投資,往往由於缺乏資金而無法進行。從短期來看,利率的變動,會引起投資結構的調整。利率越高,投資會越集中於期限短、收益高的項目。
利率對投資結構的影響更主要地體現在利率結構上。現實經濟中利率的種類繁多,說明經濟生活中利率並不是單一的,而是一個複雜的體係。按照不同的標準對利率體係進行分類就形成不同的利率結構。如按借貸主體劃分,利率包括銀行利率、非銀行金融機構利率、債券利率、市場利率等;按貸款行業劃分可分為工業貸款利率、商業貸款利率、農業貸款利率等;按歸還期限劃分可分為半年期、一年期、三年期、五年期、八年期等等。利率結構的變動會直接影響到投資結構的變動。
例如,利率的期限結構會影響投資的期限結構,如果長期利率過高,則會抑製期限較長的投資,相對增加人們對短期投資的需求;相反,如果短期利率過高,長期利率相對較低,則會刺激長期投資,使一部分投資需求由短期轉為長期。再比如,在大多數發展中國家,利率被政府所控製,政府對不同的行業規定不同的利率,這種利率的行業結構也會影響到投資的結構。因此,通過調整利率的行業結構來貫徹政府的產業政策便成為一種通行的作法。我國在建國初根據不同的情況采取了明顯的差別利率政策,總的原則是,私營企業的貸款利率大於公營企業的貸款利率,商業企業的貸款利率大於工業企業的貸款利率。以此扶持公營經濟的發展,限製私營企業的投機活動,以確立公營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主導地位。給工業貸款利率以優惠,目的是在物資短缺、商品供應嚴重不足的背景下,鼓勵工業迅速發展,限製商業投機,在增加有效供給的同時抑製畸形的需求,從而使市場形勢迅速好轉。實行行業差別利率政策,使得在一個不長的時期內,工業生產得以迅速增長,限製了私營企業,有利於社會主義改造的順利進行。並且,在後來的經濟建設中,對列入國家計劃內的能源、交通、通信和一部分原材料工業等13個行業,以及對鹽業、農業的基本建設投資,實行差別利率,以保證對這些部門的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