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CCI:消費者信心指數——老百姓對經濟環境的敏感度(3 / 3)

消費者信心指數是綜合反映並量化消費者對當前經濟形勢評價和對經濟前景、收入水平、收入預期以及消費心理狀態的主觀感受,預測經濟走勢和消費趨向的一個先行指標。通俗地說,通過觀察這一指數的高低和趨勢,可以清晰判斷居民的消費開支意願變化和對未來經濟的樂觀程度。

在西方經濟成熟國家,消費者信心指數的重要性絕不會亞於CPI和就業率指標。每逢該數據公布前期,往往市場就會形成靜默等待的氣氛。一旦數據出爐後,市場往往會根據之前預測情況的高低變化,迅速做出反應。

從包含的內容看,消費者信心指數比CPI數據更加全麵,更加真實地反映了人們的消費意願。在CPI數據中,買房等重要的開支項目因為被算作是“投資”而被摒棄於統計之外。但是這種經濟統計意義上的劃分,對於普通家庭的收入開支預算而言幾乎是毫無意義的。如果房價持續暴漲那就意味著居民必須要攢錢買房,就要增加儲蓄、節衣縮食,因而所謂的消費和投資根本無法清晰地劃分開來。這也正是CPI數據一直為“非學院派”人士所詬病的重要原因之一。與之相比,消費者信心指數則避免了這一問題,綜合考慮了所有與消費欲望有關的因素,甚至包括股市的漲跌變化和預測。國家信息中心有關人士對10月份指數下降認為,是物價持續上漲和股票市場的大幅調整,直接導致了消費者信心指數的下降。

遺憾的是,中國的現實情況與發達國家有所不同,消費者信心指數的市場意義要遠遠落後於其他指標。在中國宏觀經濟領域,唱主流的分析數據是消費者價格指數(CPI)、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和銀行貨幣投放等數據,與這些數據相比,消費者信心指數幾乎被人們忽視了。

如果說“市場永遠是對的”,那麼中國的市場投資者和分析人士之所以會拋棄這一指標,原因在於中國經濟體的結構現狀本身迥異於發達國家。與發達國家相比,中國的經濟增長方式依舊處於依靠投資拉動的模式之中,消費需求推動的良性增長方式尚付諸闕如。

我國GDP消費率最高是1981年的67.5%,其後雖有反彈但總體上還是一路下滑的,到2006年已經降到了50%,居民消費率也從1986年的50.5%下降到2006年的36%,均為曆史最低水平。這與發達國家經濟增長主要依靠消費拉動,GDP的消費率一般在70%-75%相比,差距可謂是巨大。正是由於經濟發展結構的不同,才讓宏觀經濟指標的關注程度出現差異,也才會讓消費者信心指數遭到“冷遇”,對此我們必須從經濟發展的深處進行反思。

在影響需求的三大動力中,消費需求屬於最終需求,也是最核心的需求因素。看似紅火的投資需求,最終都會以增加產品和服務供給的形式向市場呈現出來。因此如果沒有足夠的消費需求最終來消化這些供給,就會出現宏觀經濟供過於求的局麵,整體經濟形勢隨之步入蕭條。可見,過分持續依靠投資增長拉動經濟,很容易陷入類似於使用“精神藥物”的依賴症,隻有靠持續不斷地擴大投資規模,才能夠維持必須的經濟增長速度。與此同時,本應受到重視的消費需求會被進一步弱化,甚至是邊緣化。這就會直接危害經濟增長的持續性,一旦高速運轉的投資鏈條斷裂,後果不堪設想。從這個意義上講,消費者信心指數“遇冷”暴露出的含義就非常值得研究和分析。

當下,人們談及中國宏觀經濟運行時,必然要用到的一個詞彙就是“流動性過剩”。其含義就是社會資金供給嚴重過剩,換句話說就是“錢”太多了。然而與表麵上的“錢多”並存的卻是居民越來越萎縮的消費意願,消費者信心指數的持續走低就說明了這一問題。對於普通的居民日常生活而言,流動性過剩的切身感受並不明顯,原因在於貨幣供給的變化隻是直接與GDP總量相關,體現為經濟總量的持續膨脹。但並不意味著居民收入的同步提高。數據顯示,我國城鎮職工工資總額與GDP的比率由1990年的15.9%,下降到2005年的10.75%。工資收入在經濟總量的比重下降,伴隨著貨幣供給增長帶來的通貨膨脹問題,讓實際收入變得更低。更為關鍵的是,一些居民的剛性開支,比如住房(無論它在統計學上是投資還是消費)價格更是以驚人的速度飆升,同時多數居民唯一能夠選擇的理財途徑?股票投資也在近期出現了下跌行情,這些都會直接抑製現實的消費開支增長,並且打擊未來的消費欲望和信心,甚至形成惡性循環。

九、消費者信心指數在我國的編製和應用

經過改革開放20年經濟的發展,我國市場格局發生了根本的轉變,已經由賣方市場轉向買方市場,隨著城鄉居民的收入水平不斷提高,消費開始從溫飽型轉向小康型。消費需求作為最終需求,其增長逐漸成為拉動經濟穩定增長的中心環節。為了有效促進城鄉居民的消費需求,對消費者心理的研究越來越引起經濟學界和工商界的重視。

國家統計局從1997年l2月開始研究編製我國的消費者信心指數,每季度發布一次《中國消費者信心監測報告》,目的是從一個新的角度為各級政府、工商界和國內外投資者綜合判斷經濟運行的狀態提供參照係,為各經濟主體製定和采取的決策提供輔助信息。經過幾年的實踐,消費者信心指數已經成為我國經濟景氣指數體係的有機組成部分,受到國內外的關注。此外,我國加入WTO後為加快與世界經濟接軌的步伐,近年來各地區政府統計機構都在積極準備推出本地區的消費者信心指數。2003年4月16日,北京已在全國率先發布了北京市的第一季度消費者信心指數。

由於我國編製消費者信心指數的時間還不長,絕大多數省、市、自治區政府統計機構目前還沒有正式發布地方的消費者信心指數,消費者信心(或情緒)的調查、指數的編製以及應用還有許多需要深入探討的問題。消費者信心(或情緒)調查對象是居民家庭,所以它屬於城鄉居民住戶調查研究的範疇。我國政府統計係統自建國初期就設立了城鄉調查總隊,組織實施對城鎮和農村居民住戶的經常性調查工作。從調查內容、抽樣框的確定、樣本數量、誤差控製、樣本輪換方式、調查員隊伍等方麵形成了我國的居民住戶調查製度和方法。消費者信心(或情緒)調查是住戶調查研究諸多內容中的一個獨立的部分。與居民家庭收支調查比較,消費者信心(或情緒)調查具有不同的特點:

⑴調查的目的和內容不一樣

居民家庭收支調查的內容主要集中在家庭的收支水平、消費的數量、品種及價格,目的是反映人民的生活水平狀況以及為編製生活費價格指數提供資料;而消費者信心(或情緒)調查是通過對消費者主觀感受和態度的測度,向社會提供消費者對經濟形勢、對就業和家庭收入、對消費品購買的評價和預期。

⑵調查的形式不一樣

居民家庭收支調查的形式是向居民家庭發放統一的調查表,由居民家庭如實填報,而且填報在一定時期裏是連續性的;而消費者信心(或情緒)調查的形式是采用統一的單選式問卷調查,這一調查在一定時期裏是一次性的。由於是問卷調查,就產生了第三個特點。

⑶調查的方式需要更新

問卷調查的訪問方式一般有三種:派員麵訪、郵寄訪問及電話訪問。三種方式各有其特點。根據國內外實際工作資料顯示,傳統派員登門麵訪日益困難,不僅成本較高又費時,而且由於受訪者的不願配合,使得訪問成功率下降。郵寄訪問不能保證問卷回收率,數據質量也不穩定。相比之下電話訪問彌補了前兩種方式的不足,具有成本低、效率高、時間易控製的特點。隨著計算機技術的廣泛應用,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一種全新的電話訪問方式——計算機輔助電話訪問開始取代麵對麵的訪問,逐漸成為搜集資料的主要方式。我國目前城鎮居民家庭電話已得到普及,也就是說,在消費者信心(或情緒)的調查以及其他住戶問卷調查中采用CATI方式不僅有可能,而且應該是必然的發展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