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八章 商業博弈,人脈是製勝的克敵利器(3 / 3)

後來,在廣州舉辦的“中華百絕博覽會”上,他以14年的收藏曆史和20萬套的火花藏品,被譽為“火花大王”,名甲京城。

呂某的成功便是得益於他“滾雪球”式的人脈擴展方式。他以“花”為媒,廣交友,多建網,他的人脈圈甚至擴展到了全球,於是他的命運發生了奇跡般的變化,機會開始源源不斷地光臨他,他的成功是理所當然的。“功到自然成”可以說是對此最好的解釋。這便是“滾雪球”式的人脈擴展方式,越滾越大,積少成多。你的朋友人脈網結得越大,對你就越有利,將之開發出來,你的前途將不可限量。

結交帶圈子的朋友,是一種最簡便、快捷而有效的交際方式。你通過朋友的介紹認識他人脈網絡的一個朋友,朋友的介紹相當於信用擔保,朋友把你介紹給其他人,就意味著朋友是為他作擔保,你的朋友就好比一個中間人,牽連著你和他的朋友。你可以將這個方法在你的人脈關係中實施,很快你的人脈網絡就會像“滾雪球”一樣迅速“膨脹”起來,而且你通過這樣的方式拓展人脈的成本是最低的。

如果你也對財富心馳神往,那麼你就應該積極地擴展人脈,通過結交圈子的方式來爭取自己的人脈網絡。同時將開展人脈活動與捕捉機遇聯係起來,發揮自己的交際才華,這樣你就有機會擁抱成功。

巧借人氣,成功倚馬可待

快速成功的捷徑就是出位成名,這個手段很多人都心領神會,所以“炒作”才會成為娛樂圈特別熟練的手段。因為成名之後,你將有著一般人無法比擬的品牌效應和人際優勢。

但如果自己沒有名怎麼辦呢?那就去結識名人。

2010年的春晚,著名的音樂天後王菲唱了一首歌《傳奇》,頓時讓一個人一夜走紅,一時間家喻戶曉,那就是李健。

李健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也坦白:“確實是因為王菲翻唱了《傳奇》,才讓更多人認識了我,認識了我的音樂。”

可見,如果能借助名人的影響力來展開交際活動,其效果將會比一般的常規人脈拓展好得多。為什麼名人的推薦會起到這麼大的反響呢?這種由於接受名人的暗示所產生的信服和盲從現象被稱為名人效應,一位美國的心理學家曾做過一個有趣的實驗來證明這點。

一天,他給大學心理係學生講課時,指著一個人向所有學生介紹說,他將和這位被邀請來的在化學領域有突出貢獻的專家一同開始這節課的教學。

之後,那位“化學家”發言,他對學生們說,他發現了一種新的具有強烈氣味但對人體無害的化學物質,今天來此就是想借此測試一下大家的嗅覺。說著,“化學家”打開瓶蓋,讓同學們排隊一個個地走到瓶子前並仔細聞了聞。當大家都回到座位上以後,他要求聞到氣味的同學舉手,很多同學都舉了手。

最後,心理學家揭開了實驗的結果:那隻瓶子裏裝的隻不過是無色無味的蒸餾水,而所謂的“化學家”則是從外校請來的德語教師。但是很多同學受到化學家的名氣和權威性的影響而產生了一種錯誤的判斷,覺得瓶子裏的東西真的有氣味。

那些在實驗中“聞”到氣味的同學並不是說了謊,而是在名人效應的暗示下,產生了一種知覺錯誤和判斷誤差。專家一般在自己的領域內都有其過人之處,因此也就會對人產生比較強的心理暗示。越有名的人,其對別人產生的吸引力就越強,產生的暗示效果也越強。

名人並非特指大牌的影視歌明星、學術權威、體育明星、政壇要人等等,凡是在某個圈子裏有過人之處的人都可以產生名人效應。如果恰好你剛剛交往的人和你有某個共同的圈子,而你又認識這個圈子中的一位“名人”,那麼不妨借助這位名人與對方建立聯係。

當然,認識某個共同圈子的名人,並不意味著你便可以作為炫耀的資本。直接跟人說自己認識哪位知名人士,隻會讓人感覺你狐假虎威的樣子很討厭,你可以通過一些巧妙的方式讓對方對你產生興趣。假如你在交往時想借助某位名人來拉近彼此的距離,可以說:“您好,很高興認識您,我經常聽××提起您!”對方聽你這麼說,必然會問到你和××之間的關係,這時候你就可以很自然、很巧妙地達到目的了。或者,當別人對你表示禮貌性的稱讚和好評時,你可以用謙虛甚至是自嘲的回答來引出你要借勢的那位名人,如:“您過獎了,上次和××吃飯時,他還一直批評我年輕幼稚呢。”用這樣的方式表示自己和某名人的關係,不但不會顯得突兀,反而會讓你顯得謙虛誠實,更容易得到對方的喜歡。

如果你善於運用名人效應,那麼你就可以比別人更輕鬆地得到對方的認可,進而達到你的目的,前提是你有名人朋友,但成為名人並不是很容易的事,一個無名之輩也不可能隨隨便便就認識名人。認識名人並不是坐在屋子裏就能辦到的,但也並非全無可能,隻要你努力拓展自己的人脈,想辦法接近那個圈子,並建立起一個自己的人脈關係網,相信,不久你就會通過這個網絡結識到那個圈子裏的名人,到時甚至會發現越來越多的名人都成了你的囊中之物。

名人因其有較高的知名度,所以在人群中就會具有一定的影響力。如果你恰好認識一些具有影響力的名人,又善於利用他們的影響力,那麼你就能輕而易舉地被更多人所熟知。借助名人可謂是建立人脈網絡的高速快車,巧借人氣也將帶給你一夜成名的財富。

想出位,先要博得大眾眼珠

在信息爆炸的網絡時代,人們獲取信息的渠道很多,同樣在人際交往方麵,相對於過去來說交際的空間也極為膨脹。如今,人們往往不是因為消息的短缺、人脈的稀少而痛苦,而是因如何能對有效信息進行獲取、如何在形形色色的人中選擇一個最合適的人選而困惑。

因此,對於想通過人脈製勝的人來說,核心的問題已經不是出位。事實上網絡時代,信息大爆炸的時代,每天都有各式各樣的新鮮事、有趣的人,在轟炸我們的視覺、挑戰我們的聽覺。也許在幾年前隻有一個芙蓉姐姐,但今天像芙蓉姐姐這樣的人比比皆是,再走芙蓉姐姐的道路成名就很難了,原因是人們已經對這種方式習以為常以至於麻木了。

對於商業合作也是如此,如果想要比較快捷、迅速地獲得別人的關注,那首先就要博得大眾的眼珠,走一條突顯個人特色的道路。如果你先能把這樣的標簽樹立起來,並把這個標簽深刻地印在每個人的心中,那麼再有適合你的合作機會的時候他們自然會想到你,每個人都成了你的免費宣傳員,到時候你就會很容易地通過人脈來贏得成功了。

孫德良是一個從浙江蕭山走出來的農村娃,他沒有名校的履曆,沒有海歸的背景,隻是從一個被垃圾包圍的舊民房裏開始自己的創業之路,並最終締造了“中國互聯網第一股”的神話。

其中使他聲名鵲起的事件,要數打贏了“中國入世第一案”的產權官司,而成為媒體追蹤的焦點和寵兒。當時作為中國化工網的創始人,孫德良一開始就對化工網絡縮寫符號組成的域名www.chemnet.com十分青睞,可惜該域名早在1995年就被美國一家公司注冊了。2001年的一天,孫德良忽然發現該域名因為沒有續費而被注銷了,他頓時料到這是一個絕好的機會。

於是,孫德良第二天就聯係了注銷方,並以9000美元購得了夢寐以求的域名。但同時也因此而惹上了一場跨國官司。當時世界排名第57位的澳大利亞公司Orica因為這個域名的所有權問題將網盛告上了法庭,辯稱這是他們的。而此時適逢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眼光獨到的孫德良立刻意識到這是一個機會:這是一場跨國官司,而且是中國入世以來第一個因為域名產權而產生的官司,如果能擊敗世界500強公司,這本身就是一個極佳的看點。

於是這個幾乎沒怎麼和媒體打過交道的浙江生意人一家家走訪媒體,和總編們打交道。這件事很快就成為媒體關注的焦點,網盛和孫德良本人也因此得到了很好的宣傳。官司打贏後,其品牌價值得到了顯著的提升,這個案件甚至成為高校院係課程中法律與新聞運作的經典案例。

這場勝利是孫德良智慧的體現。由於這個事件的轟動效應,孫德良和他的“網盛科技”得到了空前的發展機遇,很快網盛順利登陸了深圳證券交易所,成為“中國互聯網A股第一股”。

這個財富故事充分證明了要成功就要先擁有廣泛的人脈基礎。而在海量的信息與商海的競逐中搏出位的最好方式就是從新鮮的、未知的、有爭議的空白點出發,以引發整個社會輿論,用有特殊價值的信息來搶占人們的視野和頭腦。因為我們每個人都不可能記住所有接觸過的人和事,隻有那些在生活中具有重大意義的事件,以及引起我們濃厚興趣並激發我們強烈情感的事物,才會被我們記住。同樣的道理,與其他人相比,與眾不同的人就更容易成為人們記憶中的亮點,更可能擁有成功的機會。

這種現象被心理學家們關注和研究,並被定義為“萊斯托夫效應”。它的發現者心理學家萊斯托夫在一次宴會中注意到,參加宴會的人們往往隻能對身形、相貌、年齡、地位等特征最為突出者留下一些印象。通過連續多次的觀察和探訪,萊斯托夫發現生活中有很多這樣類似的現象,於是,他大膽地推測人們總是容易記住那些特殊的事物,隨後他做了一係列實驗,最終證明了這一推測的正確性。

在這個信息泛濫的時代,不積極主動地表現個人的獨特性是注定被埋沒的。每個人都要利用自身的特點去贏得別人的關注,從而建立起良好的人脈圈。企業更是如此,隻有不斷地向媒體和社會充分地展示自己的企業形象,才能不斷發展壯大。

超級人脈,尋求精神上的共鳴

在人脈交往中,人們往往隻局限在淺層的宴會、唱歌、洗浴中心這些玩樂上的交流。雖然這些物質享受層麵上的交往也可能滿足人們的需求、使人們感到愉快,但是這種朋友關係也往往被止於酒肉朋友的層次,建立不起更長久的友誼。而為了使人脈的層次上升,則必須加以精神層麵上的交流,隻有精神層麵的共鳴才能成為真正的朋友。

酒肉朋友是人際交往中最常遇到的,能共安樂而無法共患難。也許有人會覺得跟酒肉朋友在一起比較輕鬆,但是一旦與這種人交往,你就會發現,這種友誼能夠天長地久的可能性不大。

從前,有一個浪蕩公子整天跟一群酒肉朋友廝混,常自詡朋友遍天下。他的父親見到兒子這樣十分擔憂,就對他說:“我聽你說朋友很多,但我看並無一人可稱為朋友。”兒子對父親的批評很是惱火:“哼,我的朋友隔三差五就來拜訪我,找我喝酒。哪像你的朋友,也就逢年過節打個照麵。”父親笑笑說:“我的朋友雖少但個個管用,不信我們就打個賭。”於是,父親把兒子叫到跟前籌劃了一番。

兒子當夜殺了一隻雞並把雞血塗在身上,然後跑到自己平時最要好的朋友張三家敲門。張三見到他一身血就問緣故,兒子就說自己攤上了橫事,把人殺了,想找個地方躲躲,張三一聽就連說不行。兒子又跑到其他幾個朋友處,他們連門都沒開。

兒子悻悻地回到家中。父親看到兒子沮喪的樣子就安慰說:“我自小在江湖闖蕩,要說結交的人多如過江之鯽,但我這一生就交了一個半朋友。你去見見我那一個半朋友,就會懂得朋友的要義是什麼。”

於是,兒子先去了他父親認定的“一個朋友”那裏。那人一聽說是好友的兒子正遭通緝,容不得思索趕快把他請進屋來,又喚來自己的兒子,把帶血汙的衣服換過來。兒子明白了:在你生死攸關的時刻,那個能為你肝膽相照,甚至不惜割舍自己親生骨肉搭救你的人,可以稱為你的一個朋友。

兒子又去了他父親說的“半個朋友”那裏,把同樣的話敘說了一遍。這“半個朋友”聽了說:“孩子,這等大事我可救不了你,這裏我給你足夠的盤纏,你遠走高飛快快逃命,我保證不會告發。”兒子明白了:在你患難時刻,那個能明哲保身、不落井下石加害你的人,可以稱為你的半個朋友。

當然在現代這樣的法製社會,故事中那個朋友用自己兒子去代人受死和另一個朋友資助其逃走,都是違犯法律的,但故事隻是一種形象的假設,它讓我們明白一個道理,酒肉朋友不是真正的朋友。如果隻把自己與他人的關係,建立在利益之上,就不能擁有更高層次的人脈資源。換句話來講,每個人也都是非常清楚對方對於自己未來發展有無助益,如果帶不來更高的物質回報,酒肉朋友也隻能是最低層次的人際交往。

在社會心理學中也有一個現象就是,當人們做一件事原本出於合理的內在動機,當存在另一個更高的獎賞刺激時,人們會把這種合理動機轉移到具有更大吸引力的外在動機上去。因此,如果原本兩個人有著非常好的精神領域的溝通,但一旦涉及經濟利益的時候,人們會把精神上的滿足轉換成尋求利益的動機。

一座宿舍裏住了一位老人,身患心髒病。每天放學時,都有一群孩子路過他的門口,踢著一個易拉罐發出很大的噪音,每到這時就會使老人心煩意亂。老人幾次阻止、責罵都沒有效果,那些孩子反而踢得更起勁。

於是,老人變換了策略。一天放學,他對這些孩子說:“最近,我漸漸開始喜歡聽你們踢易拉罐的聲音了,為了表示感謝,我給你們每人五顆糖果。”孩子們歡呼雀躍,第二天踢得更響,更起勁了,而老人第二天每人隻給了四顆糖果。等一周過後,老人不再獎勵孩子們糖果了。孩子們就聚集起來商議說,我們每天免費製造好聽的聲音給他,他卻不肯出糖果了,再踢下去不是便宜了他。於是,老人的門前終於恢複了往日的平靜。

在這裏,我們可以看到老人運用了心理學上的辦法。通過物質獎勵,成功地轉化了孩子們的內部動機,並通過減少外部獎勵,使孩子們的積極性降低。因此,通過酒肉結交的朋友,不僅對你之前的友誼沒有加深,還可能會把精神上的東西異化成外在的利益驅動。而隨著外在的獎勵的減少,有朝一日你突然沒辦法給予他們好處時,他們便會一哄而散。

要想修煉成超級人脈達人,則必須跨越物質上的藩籬,盡量在“物以類聚,人以群分”的精神領域裏找到共鳴。擁有共同的興趣和愛好、相同的信仰和價值觀,都會在更大程度上增進兩者的關係,而過度頻繁的禮物往來,反而會拉遠朋友之間的距離,會讓人覺得你“太客氣了”。